毒藥自古就是殺人的武器,歷史上相關記載也較多。有人統計過中國歷史上被毒藥奪命的皇帝就有22位,王公大臣和黎民百姓就更不計其數了。作為殺人武器,毒藥追求的是方便快捷、干凈徹底,最好是還能不露痕跡,這樣的毒藥無疑是“好毒藥”。“好毒藥”都喜歡,使用頻率高了就成了著名毒藥。網上說中國古代有八大毒藥、九大毒藥或十大毒藥,但有的毒藥只是傳說而已。作為藥學工作者我們不能人云亦云,現在筆者就從專業角度來說說這些著名毒藥的來龍去脈。
【名氣指數】6星
【效果特點】中毒者出現昏睡、肌無力、閉汗
【使用方法】摻入酒中飲用
【來龍去脈】“蒙汗藥”一詞始現于元代,但不要認為和蒙古人有啥關系,因為它一開始叫“懵藥”,懵懂的“懵”,意思是讓人迷糊的藥。后改為“蒙汗藥”,這里的“蒙”不是蒙古的“蒙”,是蒙蔽的“蒙”,蒙汗藥就是不讓人出汗的藥。蒙汗藥名聲鵲起是明朝的事,為其造勢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有人統計《水滸傳》中蒙汗藥出場達17次之多,這有點像現在的影視明星,演技不重要,提高上鏡率才是關鍵。
今揀其中描寫較詳細的七雄智取生辰綱來說明蒙汗藥的效果,話說青面獸楊志押解生辰綱,來到黃泥崗。“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正口渴難耐之際,七雄之一的白勝化妝成賣酒人送來“及時酒”。開始楊志還有警惕性,但架不住晁蓋等人極力誘惑,又有“豬一樣”的隊友苦苦相逼,最終還是著了道。隊友們一個個“倒也”、“倒也”地睡到在地,楊志身體好,最后一個倒下,眼看著別人從容地拉走自己的貨物,空有一身本事,只是掙扎不起。一時三刻過后,這些人都漸次醒來,卻苦了個楊志因無法交差,落草為寇去了。這里楊志等人中的就是蒙汗藥,從癥狀看蒙汗藥應屬于麻醉劑,主要作用于神經系統并有明顯的肌松作用。那么蒙汗藥是什么成分呢?可惜沒有典籍記載,我們只能靠癥狀去推測。有人認為可能是附子或烏頭類的中藥,因這些藥材都含有一種叫烏頭堿的有效成分,烏頭堿藥理作用強大,毒性也高,稍有不慎會使服用者殞命。烏頭類中藥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也可用作局部麻醉藥,這好像與蒙汗藥的特點有相似之處。但烏頭堿是擬交感神經興奮藥,中毒后的癥狀應該是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強直、面色潮紅、上吐下瀉、大汗淋漓。這明顯與蒙汗藥的效果不符,因此蒙汗藥應該不是烏頭類的中藥,起碼不是主要成分。
另一種說法是茄科植物曼陀羅和天仙子,曼陀羅原產地在南美,也叫洋金花;天仙子的種子入藥叫莨菪子。兩種植物都含有一種成分叫東莨菪堿,藥理作用也非常強大,后來人們對它進行結構改造,就成了現在臨床上常用的阿托品。東莨菪堿是擬交感神經抑制藥,中毒后一般先口干聲嘶,再譫妄抽搐,最后昏睡不醒。這些癥狀與楊志等人癥狀高度相似,因此蒙汗藥用曼陀羅或天仙子制成的說法比較靠譜。另外,東莨菪堿有抑制汗液分泌作用,這也正與“蒙汗”二字相稱。這其間也存在一些疑惑,那就是東莨菪堿起效緩慢,服用者達到昏睡狀態一般需要數個小時的時間,而楊志等人十幾分鐘就被麻翻了。分析原因,一來文學作品非客觀描寫,二來用藥劑量較大,第三就是蒙汗藥可能是復方制劑,除了曼陀羅或天仙子之外還有其他藥味。蒙汗藥的配方已經失傳,目前網上叫賣的配方,都是騙人的,其廣告本身就是一劑“蒙汗藥”,世人切莫上當。
如果說曼陀羅或天仙子是蒙汗藥的話,那其歷史可上推500年。唐朝人有將曼陀羅用作戰爭武器的記載,只是那時還不叫蒙汗藥而已。唐朝有個名聲可與蒙汗藥媲美的安祿山,此人陰毒至極,鎮守漁陽時與契丹人對峙,他不直接開戰,而是劍走偏鋒用加了莨菪子的酒招待他們,趁酒后昏睡,直接挖坑埋了。契丹人嗜酒如命,屢屢中招,前后不下數十次,每次數十人,這真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無獨有偶,宋朝有個叫杜杞的人受命平定廣西叛亂,也采用了這個方法,他借招安之名,宴請所有義軍首領。喝的是加了曼陀羅的酒,酒后這70余名與會代表就被一網打盡。從以上故事可以看出酒與蒙汗藥是絕配,一來可掩蓋藥的形和味,二來可增加藥效。酒當然指的是當時的榨酒,如果是現在的蒸餾酒立刻會被拆穿,那就成了“賠了腦袋又折酒”了。
【名氣指數】6星
【效果特點】中毒者口干、嘔吐、腹痛、眩暈、昏迷、七竅出血、呼吸困難、死亡。
【使用方法】摻入食物或飲品
【來龍去脈】“鶴頂紅”名字聽著有文藝范,其實它有更接地氣的名字“砒霜”。為什么大家熟知的砒霜又被稱為鶴頂紅呢?丹頂鶴體態優美,深受人類喜愛,尤其是頭頂上那塊鮮艷的紅色皮膚顯得靚麗高貴。丹頂鶴喜歡吃蛇類,本來這是很正常的食物鏈法則,但古人不這么認為。蛇毒性大,丹頂鶴吃那么多蛇都毒不死它,那丹頂鶴的毒性肯定更大。不信?丹頂鶴頭頂上的紅色皮膚就是證明,因為蛇毒都聚集在那里才紅的。
皇帝賜死大臣、嬪妃時用的也是砒霜,但這個藥物民間也在用,都叫砒霜顯得不夠檔次,缺少皇家風范,這時想到了丹頂鶴,那就叫“鶴頂紅”吧。換言之,鶴頂紅是身份高貴的人才配享用的毒藥,普通百姓只配用砒霜。如果被鶴頂紅毒死的人泉下有知,了解到鶴頂紅就是砒霜的話,會死不瞑目的。砒霜有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毒死的人有名,據說大名鼎鼎的光緒皇帝死于砒霜;另一個名氣更大,那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拿破侖。現代的古裝劇對鶴頂紅名氣指數也有較大貢獻,有一鏡頭總是反復出現:太監手捧用紅綢包裹瓶塞的白色瓷瓶,出現在一個大臣面前,幽幽地說出“皇上賜死”四個字。砒霜的毒性源自自然界存在的一種元素砷,砷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大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天然礦物砒石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砒石又有白砒和紅砒之分,白砒相對純凈,紅砒則因里面有鐵等金屬元素而現紅色。另外,礦物雄黃和雌黃里面的主要成分則是硫化砷。這些天然礦物都有較大毒性,可直接用來下毒。將這些礦物煅燒后收集煙霧冷卻,就得到升級版的毒藥“砒霜”,其成分是純化的三氧化二砷。砒霜無色無味,確實具有成為著名毒藥的潛質。影視劇里經常有拿銀針試毒的鏡頭,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天然砒石或雄黃里含有硫元素,遇到金屬銀就會生成黑色的硫化銀。但前提是下毒者用的是低檔貨,如果用的是純化成度足夠高的砒霜,那就瞎子點燈白費蠟了。砒霜劑量大了會造成急性中毒,中毒人異常痛苦,面目恐怖。《水滸傳》里潘金蓮給武大郎下藥劑量較大,武大郎的癥狀屬于急性中毒。小劑量砒霜則不易察覺,但日積月累可導致慢性中毒。由于砒霜有導致毛細血管破裂的作用,因此中毒者剛開始反而面色紅潤。以后毒性逐漸顯現,表現為肢體麻木、衰弱無力、免疫力低下、直至一命嗚呼。
砒石和砒霜也不是只用來下毒,它們都是載入藥典的中藥材,只是毒性太大,劑量難于把握。最初用來治療瘡疥毒癰,現在研究認為對白血病有一定療效。砷元素本身無毒性,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就有了毒性。為了身體健康應盡量遠離砷,但砷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想躲開也不容易。不僅很多農藥里有砷,有時砷也可以作為家禽促長劑加入飼料,國家雖然明令禁止,但在利益驅動下仍有人在使用。另外,貝類等海產品里砷的含量也是比較高的,長期吃海鮮的人應有所節制,想想鶴頂紅,這個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名氣指數】5星
【效果特點】中毒者七竅出血,立刻死亡
【使用方法】羽毛攪拌酒水后飲用
【來龍去脈】鴆酒在毒藥界資格最老、名氣最大、爭議最多。鴆酒的使用歷史可推溯到遙遠的春秋時期,曾有晉獻公的寵妃驪姬企圖用鴆酒謀殺太子申生的記載,因此,鴆酒老資格地位是不可撼動的。說它名氣最大,那是因為歷史記載太多,從春秋一直到明清不絕于耳。還有專門針對它的成語存在如“飲鴆止渴”“宴安鴆毒”“懼鴆忍渴”等。鴆酒的爭議多,則因為其原材料“鴆”已經滅絕,鴆酒也不可復制;甚至有人懷疑鴆酒是否真的存在,它有可能是一個“歷史的謊言”。那么鴆酒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先來看看有關鴆的傳說。傳說鴆是一種毒鳥,體型龐大,叫聲凄厲,有紫黑色羽毛、長長的脖子和鮮紅的長喙。鳩專以毒蛇、蜈蚣、蝎子等有毒的動物為食,因此它身上積滿了各種毒素。鳩毒性之巨,被說的神乎其神,鴆的屎拉在石頭上,石頭也會腐爛如泥;鴆的巢下數十步之內寸草不生;鴆鳥飲水的小溪,各種蟲類都會被毒死;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鳩酒不僅毒性強烈,而且起效迅速,《后漢書》中說它“未入腸胃,已絕咽喉”,這速度只能按秒來計算。物極必反,任何事情過分渲染,反而令人生疑。持否定論者認為自然界中這種鳥類不存在,鳩酒的毒性有可能是在酒中加入了附子或烏頭等毒性中藥材而引起的。持肯定論者則認為漢、晉、唐、宋等朝都有明確的典籍記載,不同朝代的人不可能組團來忽悠我們;另外,藥圣李時珍是個比較嚴謹的人他在《綱目》里也認為有鴆鳥存在,并說將鴆鳥的喙刮一點下來外敷可療毒蟲咬傷。但現在這種鳥已經滅絕,連個標本也沒留下,這種爭議好像成了歷史懸案。
直到1992年,鳥類學家在大洋洲巴布新幾內亞發現了一種叫冠林鵙鹟(音居翁)的鳥,這種鳥的羽毛上竟有一種類似于箭毒蛙的劇毒毒素。冠林鵙鹟外形與鳩很相似,只是個頭小了一點,應該是鳩的近親或鳩出國后后代發生了變異。這從側面證明鳩在中國歷史上真的存在過,屈原詩歌里的鳩鳥也不是這老頭酒后的胡言亂語。歷史上哪些死于鴆毒的名人吃的也不是冒牌貨,是真品。這些人有秦朝相國呂不韋、劉邦之子趙王如意、西漢大臣王忽和許皇后、漢平帝、東漢西蜀大臣李業、南唐優人申漸高等。鴆鳥為什么會突然滅絕呢?首先這種鳥類本身是稀有物種,殺一只少一只;其次是中毒后場面太過慘烈,據說申漸高中毒后腦裂而死,因此,遭到朝野的共同抵制;另外鴆毒配制工作屬高危職業,需要技術精湛的醫士出面,行業名稱叫“鴆者”。鴆者在犀牛角、獸皮的保護下才能接觸鴆毒,稍有不慎,即會引火燒身;試想這么危險的活誰愿意干。晉初,朝廷明確下令嚴禁鴆毒,并不準鴆鳥過江。當時任荊州刺史的石崇,曾經捕獲了一只鴆鳥雛,交給手下養護;有人告發了此事,朝廷下詔命令立即把鴆鳥當眾燒死。東晉穆帝司馬聃在位時,大臣王饒向朝廷進獻鴆鳥,皇帝大怒,鞭打王饒二百,也把那只鴆鳥當眾燒死。這樣一來二去,鴆鳥就逐漸滅絕了。唐宋以后有關鴆酒記載明顯減少,看來鴆鳥正是滅絕于那個時代。鴆鳥沒了,但人還得殺,砒霜等代用品的出現填補了這項空白。由于鴆酒的名氣太大,以后凡是下了毒的酒都叫鴆酒,因此,唐宋以后史籍所記載的“鴆殺”用的可能大多是“冒牌貨”。例如《水滸傳》里說潘金蓮鴆殺親夫,但用的其實是砒霜。
【名氣指數】4星
【效果特點】中毒者腸胃劇痛、全身抽搐,頭足相就如同彎弓的形狀
【使用方法】摻入食物飲品、粉末吸入或皮膚接觸
【來龍去脈】牽機藥的“機”指的是古代作戰武器弩機,也有人說是織布機,弩機牽拉后呈弓形,古人織布身體也要彎成弓形。牽機藥形象地描繪了中毒者死前的身體狀態,可想而知那是相當痛苦的。牽機藥在歷史文獻中記載較少,之所以成了著名毒藥,是因為下毒者和服毒者都是歷史名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南征北討成為大宋王朝的開創者,最后滅掉的兩個國家是后蜀和南唐。這兩個國家的領導人孟昶和李煜先后被俘,都安置在東京汴梁監視居住。表面上好吃好喝,生活條件不錯,但從皇帝到囚徒落差實在太大,兩人對現實不滿那是肯定的。可這趙匡胤偏偏有個愛好,就是喜歡向別人借老婆。孟昶的老婆花蕊夫人和李煜的老婆小周后,都讓趙皇帝借用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孟、李二人只得忍氣吞聲,活的那叫一個憋屈。孟昶在開封活了一個月,就被趙皇帝用牽機藥毒死了,花蕊夫人也名正言順地成了趙家媳婦。孟昶名氣不大,他的死狀正史未作記錄。李煜就不一樣了,他皇帝工作干得不怎么樣,但詞寫得一級棒,有千古詞帝的美譽。李煜死于牽機藥是正史有記載的,下毒者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
據說太宗光義派了個叫徐鉉的大臣去觀察囚徒李煜的生活狀況,這李煜如果像劉阿斗一樣樂不思蜀,也許能逃過一劫。但他非要把不滿掛在臉上,不但痛哭流涕還酸唧唧地作詞說“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趙光義一聽,這是人還在心不死,想復辟啊,就給他一劑牽機藥,讓他向東流了。
現代研究認為牽機藥的主要成分是中藥馬錢子,它是馬錢科喬木馬錢的種子。這馬錢原產印度、越南等地,種子形狀像鱉,因此又叫番木鱉。馬錢子有通絡散結、消腫定痛的作用,可用于癰疽、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癥,現代還嘗試著用來治療癌癥。但馬錢子有大毒,用藥必須謹慎。現在知道其中含有兩種生物堿:馬錢子堿和番木鱉堿。兩種生物堿對神經系統有強興奮作用,可造成全身肌肉強直收縮,最后因無法呼吸而死亡;更詭異的是死者往往帶有苦笑面容。
【名氣指數】3星
【效果特點】胃腸道毒性反應
【使用方法】直接食用或作茶飲
【來龍去脈】傳說神農有嘗百草的膽量絕不是蠻干,他是在身上藏了解藥的。這解藥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茶葉,茶葉可解百毒。當他感覺中毒時就大嚼茶葉,次次都能化險為夷。直到有一次,神農在一個向陽的地方發現了一種葉片相對而生的藤,這種藤上開著淡黃色的小花,于是神農又開始了他的嘗藥工作。摘片葉子放進嘴里咽下,隱隱有不適之感。但就在他剛要拿出解藥的時候,毒性迅猛發作,腸斷而亡,一時大意葬送了這個偉大人物的生命,從此這種植物也被人們稱為“斷腸草”。在我國古代斷腸草不是指一種藥物,而是一組藥物的總稱;這類藥物的共同特點是有劇烈的胃腸道毒性反應。比較著名的有以下幾種:
鉤吻
鉤吻是馬錢科植物胡蔓藤的全草,有大毒。據說吃了它的莖葉后腹痛不止,半天后腸子變黑、糜爛,因此老百姓叫它“斷腸草”。初看這個名字怪怪的,其實這里的“鉤”就是指金屬鉤,取“金鉤吊喉”之意。“吻”可不是現在親嘴兒,它是通假字,通現在的“挽”就是拉扯的意思。吃了鉤吻后如金鉤吊喉、牽腸掛肚,這名字很形象。鉤吻有時寫作“勾吻”,那意思就變成“勾引”了,這個責任應該由金庸先生負,都是他在《神雕俠侶》中用斷腸草來解小龍女的情花之毒,錯把“鉤”寫成了“勾”。鉤吻廣泛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本來是消腫止痛治療瘡癤的良藥,尤其對風濕痹痛和神經痛療效顯著,但毒性太多醫生多不敢使用。《綱目》問世之前古代從未將其載入藥學典籍,一般在鄉村用作殺滅蛆蟲的農藥。現代研究認為其主要有毒成分是鉤吻素,而且有甲乙丙丁等多種,主要作用部位是神經、呼吸、循環系統,胃腸道的毒性反應只是表征之一。
雷公藤
雷公藤是衛矛科植物,根入藥。要說中國人最敬畏的神靈除了閻王爺手下的牛頭馬面,那就是玉皇大帝手下的雷公電母。雷公發怒,天地變色,山川震撼。將一味中藥材命名為“雷公”可見其藥性之劇烈。與鉤吻一樣,雷公藤自明朝開始才用作治療人類疾病的藥物,以前也是用來殺蟲滅鼠的。李時珍對這種植物進行了實地考察,發現它也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在云南叫“火把花”,在湖南叫“黃藤”。這種植物的莖葉都有劇毒,毒性最大的部位是根皮,因此后來用作藥物時大都將根皮去掉,只留毒性較小的木心部分。雷公藤胃腸道毒性與鉤吻非常相似,因此也有個別名“斷腸草”。這雷公藤祛風濕通經絡,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較好療效,尤其是能治療麻風。這在以前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新中國建國后困擾南方的兩大疾病,除了血吸蟲病就是麻風病。得了麻風病基本等于判了死刑,而且生不如死。湖南岳陽一青年不幸得了麻風,就想到自殺,碰巧這個地方漫山遍野地長滿了雷公藤,他就薅幾把大嚼,沒想到人沒死,病反而好了。這一下引起政府重視,開始組織人員研究雷公藤的抗麻風作用,并在福建古田專門成立了麻風病院。當時研究條件相當差,但研究人員的態度是杠杠的。他們組成 “嘗藥敢死隊”,以身試藥,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事故頻發,先是研究室發生爆炸,后來患者自行加大劑量中毒死亡。隨后領導者被撤職查辦,研究工作被迫終止。雷公藤中含有雷公藤堿和雷公藤多甙等多種有效成分,目前市面上的雷公藤制劑的主要成分一般為毒性相對較低的雷公藤多甙,臨床用來治療紅斑狼瘡和慢性腎炎等免疫性疾病,雖有療效但安全性仍令人擔憂。
狼毒草
狼毒是人類認識較早的中藥材,在《本經》里有狼毒的相關記載。但認識的早不等于認識的清,直到現在我們對它的研究還很不全面,它的種類分布、稱謂別名、藥性功效仍存在較多模糊地帶。狼毒在醫生處方里出現的機會很少,多數人都是從中醫“十九畏”里的一句“狼毒最怕密陀僧”知道有狼毒這味藥材。這句話的本意是狼毒與密陀僧配伍毒性會大大增加,這有沒有科學道理姑且不論,但起碼不嚴謹,因為狼毒本身毒性就很大,不需要別人幫忙就能完成奪人性命的任務。被稱為狼毒的藥用植物有多種,分屬于瑞香科和大戟科。瑞香科狼毒主要分布在以甘肅為中心的西北地區,我們暫叫它“西北狼”;大戟科的狼毒大戟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地區,俗稱白狼毒或貓眼草,我們暫叫它“東北狼”;大戟科的月腺大戟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山東、江蘇地區,我們暫叫它“中原狼”;云南地區則有兩只“狼”,分別是大戟科的大狼毒和雞腸狼毒。這些“狼”屬于不同家族,藥效不完全一致,共同點是都有“狼性”,使用不當就會中毒,狼毒這個名字就是毒性堪比惡狼的意思。中國人講究正朔,這些“狼”哪個是正宗呢?《山海經》記載“狼山多毒草,盛夏鳥飛不能還”,就是說狼山這個地方遍布毒草,鳥只要著陸就會被永遠地留在這里,大家認為這是關于狼毒草的最早記載。那么狼山在哪里?古時狼山在西北,現在屬內蒙古,因此瑞香科狼毒是正牌狼毒,其它都是副產品。瑞香狼毒根入藥,有祛痰、消積、止痛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療結核、瘡瘺。瑞香狼毒中毒后癥狀是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因此又被稱為“斷腸草”,其它地區的狼毒是沒有“斷腸草”這個別稱的。瑞香狼毒植物根系特別發達,耐寒、耐旱,生長在沙漠與草原的中間地帶,一般有了它那就預示著草原沙漠化為期不遠了。這種植物沒開花時在草尖上一個像火柴頭一樣的紅骨朵,開花則成了白色,連成一片景色優美至極,因此有人說它是草原蛻變成沙漠前的最后一道風景線。
烏頭
烏頭是毛茛科植物的塊根,因外形丑陋,像烏鴉的頭,所以叫烏頭。烏頭是一個大家族因生長環境和區域不同而分了很多類別。烏頭入藥很早,也是中醫處方中的常用藥,自古以來在回陽救逆和溫經散寒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歷朝歷代對烏頭都很重視,社會需求量較大,野生的不夠用就進行人工養殖。宋朝時期養殖規模已經很大,全國各地都在養,正所謂行行出狀元,四川人養出了名氣,并有了自己的品牌叫“川烏”。川烏行銷全國各地,身價陡增,以至于成了人工養殖烏頭的代名詞,全國不論哪個地方只要按四川人的養殖方法和加工炮制方法生產出來的烏頭都叫川烏。人工養殖的烏頭與野生烏頭外形有些差別,人工養殖的白胖,野生的黑瘦,兩者作用相近,但野生的毒性更大,為了以示區別把野生的烏頭叫做“草烏”。烏頭在地下生長的塊根上有時會生出側根,人們叫它附子,就是爸爸和兒子的關系。兩者藥性相似但爸爸烏頭側重于祛濕散寒,一般風濕性關節炎或半身不遂常用;兒子附子側重于回陽救逆,多用于大汗淋漓、四肢闕冷、脈微欲絕的亡陽重癥,而且毒性也略小一些。如果烏頭不生側根,成為鰥寡孤獨反而更值錢,那叫“天雄”,其實藥性與烏頭無多大差別。烏頭所含的烏頭堿是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毒性巨大,主要涉及器官是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中毒者表現為表現癥狀為口舌、四肢及全身發麻、頭暈、耳鳴、言語不清及心悸氣短、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同時也有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因此也被稱為“斷腸草”。烏頭的解毒劑是豆汁或豆腐,這也是無意中發現的。傳說有個醫生拿了塊烏頭,到開豆腐坊的朋友家做客,順手將烏頭放在豆腐缸邊,就喝酒去了。回家后才想起此事,驚出一身冷汗,趕緊到豆腐缸前尋找,最后在缸里撈出泡的發白的烏頭。但驚奇地發現吃豆腐的人都安然無恙,這豆腐就成了烏頭中毒的解藥。
除了以上幾種名氣較大的外,大戟、白屈菜、夾竹桃、天仙子、密蒙花等多種藥材因有類似的胃腸道毒性反應,也被當地人稱為“斷腸草”,但不被廣泛認可,在此不做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