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楊甲三論糖尿病

?糖尿病是目前臨床常見的一種代謝紊亂疾病,因其在臨床尚不可治愈,屬終身性疾病,一旦患病,雖可服藥控制,但需終身用藥。隨著病程的延長,還易伴發其他臟器疾病,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在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也是常見的老年病。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采取綜合療法,以藥物為主,配合飲食控制,體育鍛煉,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內。中醫中藥在糖尿病的治療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明顯地改善癥狀,延緩疾病的發展,并有一定的降糖作用。楊甲三教授在北出門診時,就診的病人中有很多患有糖尿病,雖不是以糖尿病來就診,但在治療其他疾病的過程中,病人的血糖和尿糖都有改善,一些癥狀如口渴、乏力、皮膚瘙癢、小便不利、大便干燥等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楊甲三教授注意到這些變化,遂指導當時在讀的博士研究生胡慧 (筆者) 以針刺治療糖尿病為題進行了臨床研究。結合他個人的臨床實踐,楊甲三教授提出了治療糖尿病重在脾胃的觀點。

一、對糖尿病的認識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其病理基礎在于人體內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病人出現持續的高血糖、尿糖陽性和糖耐量減低。臨床表現以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為主要典型特征。隨著病程的延長可合并心、腦、腎、眼、神經等多系統、多臟器的慢性進行性病變。

糖尿病已經成為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由于在老齡人群中發病率較高,也是常見的老年病之一。糖尿病分布遍于全世界,并有逐漸增高的趨勢,糖尿病患者也逐漸增加。往往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振興,糖尿病發病率也隨之而提高。我國1980年進行的14個省市糖尿病普查結果,總患病率為0.609%,而近年的普查表明我國的糖尿病發病率上升至1%左右。僅北京等城市局部地區調查,患病率已由10年前的0.67%上升至1%~2%,而5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高達10%。雖然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在世界上處于較低的水平,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實際患病人數卻居世界之首,因而,積極開展糖尿病的研究工作是極為必要的。

全世界對糖尿病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幾百年,但由于該病的復雜性,目前對糖尿病的病因病理仍未能達到徹底的認識,治療上也未能達到徹底治愈的水平。雖然基因研究揭示了糖尿病的部分機理,但目前在臨床糖尿病仍然是不可治愈的終身性疾病。1921年加拿大醫生班丁和他的助手貝斯特發現了胰島素能夠降低糖尿病人的高血糖,實現了糖尿病研究的重大突破。胰島素在臨床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情的發展,尤其對胰島素依賴型病人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延長了病人的生存時間,大大降低了因感染造成的死亡。應該說,近年來對糖尿病的治療水平不斷提高,胰島素制劑不斷翻新,已經出現通過基因工程生產的人胰島素、單組分胰島素等,純度極高,療效較好。口服胰島素、鼻腔用胰島素、胰島素氣霧劑、胰島素栓劑等新的劑型正在研制中,新出現的胰島素注射筆、注射泵方便了病人的使用。降糖藥物則不斷更新,以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外科療法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人工胰島、胰島移植等正在逐漸應用于臨床。盡管如此,目前對糖尿病的治療仍然停留在以降糖為中心的對癥治療階段,依靠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藥物療法的綜合治療作用。胰島素作為一種替代療法,降糖藥物的消極對抗作用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較為有效地控制血糖的升高,但畢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這些藥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在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隨著糖尿病人病程的延長,糖尿病也給醫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即糖尿病并發癥的問題已成為困擾糖尿病人的新的威脅。長期的糖代謝、脂肪代謝紊亂,勢必會破壞人體的生理平衡,除了加重糖尿病本身外,還可能波及全身各個系統的臟器組織,尤其是心、腦、腎、神經、眼等器官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帶來了雙目失明、下肢壞疽、尿毒癥、腦血管意外、心血管疾病、周圍神經障礙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多種疾患,嚴重影響了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使之生存質量降低,甚至生命受到威脅,其中心、腦、腎等病變已成為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積極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已成為當今糖尿病研究的主攻方向。現代醫學對糖尿病并發癥從生物化學、形態學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仍未能闡明其病變機制,尤其在治療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顯得力不從心。目前還沒有一種藥物既能有效降低血糖,又可治療其并發癥。

二、消渴與糖尿病

消渴病是中醫學中一個古老的疾病,早在 《內經》 時代就已經出現消渴病名,并對其病因病機、臨床癥狀進行了基本論述,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最終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中醫消渴理論。消渴病以渴而多飲、多食而瘦、小便頻數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其產生在于各種原因導致人之陰陽平衡受到破壞,陰虛而陽亢,燥熱灼陰,水谷津液的運化輸布失常,導致消渴病。一般認為,中醫消渴病包括了現代醫學中的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癥、尿崩癥等多種疾病,但其中與糖尿病關系最為密切,其臨床表現、病理變化等方面都較為接近。早在隋朝,甄立言在 《古今錄驗方》 中已經發現了消渴病人小便甜如蜜,這與糖尿病患者尿糖陽性所揭示的臨床意義是相一致的。因而我們可以認為中醫的消渴病即現代醫學的糖尿病。中醫消渴理論將對糖尿病的治療具有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三、因消致渴,病在脾胃

消渴病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病,其病變較為復雜,可涉及五臟六腑。中醫對消渴病的認識歷史源遠流長,內容十分豐富,無論是傳統的三消分證,還是現代的分型證治,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楊甲三教授通過對消渴病位、病因病機的深入探索,形成了其對消渴病的獨特認識。消渴作為疾病名稱,其本身就反映了其病變的因果關系。《說文解字·病疏下》解釋“消” 為 “欲飲也”。《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則說道: “消㵣,㵣,渴也……津液消渴,極欲得水也。”《醫學入門》 直言 “消者,燒也,如火烹物理者也”。認為消渴的病變與以火烹物的道理相同。《景岳全書》進一步闡述:“消者,消灼也,亦消耗也。凡陰陽氣血之屬,日見消敗者,謂之消。”《類經》也同樣認為: “消癉者,三消之總稱……內熱消中而肌膚消瘦……消者,消耗之謂。”

從中醫學對消渴的病名所進行的論述來看,可以認為消渴乃因 “消” 而致 “渴”,消渴病變的基本點在于消。消既反映了消渴的病機在于內熱消灼,也反映了氣血消耗、肌肉消瘦的癥候特點。渴乃是因消作用于機體,津液被消耗而造成的一個癥候表現。因此對消渴的認識應基于對 “消” 的分析和探討,只有如此才能對消渴病有深刻而透徹的認識。

“消” 何以而成呢?早在 《內經》 中即明言: “二陽結,謂之消。” 二陽者,陽明也。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乃水谷之海。手陽明大腸經主津液,足陽明胃經主血,“二陽結”乃胃與大腸氣血津液郁遏內結,結而蘊熱,成為消證。氣血津液輸布不利,當責于脾。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病則其運化功能失司,導致氣血精微物質不能上布下達,滯阻中焦,蘊久而熱結,消灼津液,成為消渴的病變基礎。因此,脾胃在消渴的發病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醫理論認為,消渴病是體內津液運化失常的疾病,其病機具有陰虛燥熱的病理特點,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愈虛則燥熱更盛,反之燥熱又可傷陰,使已虛之陰更為不足。如此互為因果,愈演愈烈,終至體內陰陽失衡,消渴日久不愈而變生諸癥。其陰虛燥熱的病機,具體而言,我們認為在其病之初始階段當為脾陰虛,胃陽燥,脾胃升降運化功能失常,當其功能失常影響了津液的化生及敷布,便導致了消渴病的發生。消渴發病與脾胃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關系。

脾胃居于中焦,乃后天之本,水谷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在于受納腐熟水谷 (以胃為主) 并將消化水谷所得精微物質運送全身 (以脾為主),以濡養全身各個臟腑、四肢百骸。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皆賴于脾胃的運化功能。《素問·陰陽別論》 中曰: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說明只有在 “脾氣散精” 的基礎上,才能 “上歸于肺”,“下輸膀胱”,而使“水精四布”,從而保證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脾氣散精”的過程依賴于脾氣升清的功能,脾之所以能夠將水谷精微物質轉輸于周身主要是通過脾的升清作用實現的。一旦脾失健運,升清失職,這種 “散精” 的過程便無法進行,盡管飲多食多,也只能結于胃腸,而不能為機體所用,最終導致機體精氣津液的匱乏,而所入水谷蘊結體內成為燥熱之由。中醫消渴理論認為消渴病因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而言,不外飲食所傷,臟氣虛弱,過取丹石、溫燥之品,勞逸失當,及情志失調等。這些原因都有可能直接傷及脾臟或間接影響脾之功能。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嗜食辛辣,勢必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失職,脾弱而胃強,胃熱而消谷善饑,脾虛而轉輸失司,導致消渴發生。清代錢一桂在 《醫略》 中說:“夫肥甘膏粱之疾,同屬于熱,然非酒色勞傷,脾失傳化之常,腎失封藏之職,何以至此。” 十分深刻地揭示了飲食所傷,脾失傳化之常導致消渴的病理過程。勞倦太過,耗傷脾氣,同樣地,過度安逸也能使脾氣受損,所謂 “逸則氣滯”,“久臥傷氣”,勞逸失當,都會損傷脾氣,不能敷布精微,津液代謝失常,發生消渴。五志過極,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橫克脾土,肝郁可化火傷陰,脾傷則津液不行,生化乏源,陰更傷而燥熱更甚,正如葉天士 《臨證指南醫案·三消》 云:“心境愁郁,內火自燃,乃消渴大病。”

脾陰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胃陽燥熱,臟虛而腑實,臟虛則精不得藏,腑實則熱蘊中焦,消谷而善饑,雖食多卻身瘦。脾虛不能使津液上承,母病及子,則肺燥津虧,飲水以自救,故而口干多飲。脾虛升清無權,脾氣下陷而膏汁下流,水谷之精微不能為人體所用卻從小便而出,故小便頻多渾濁而味甜。《成方切用·潤燥門》 即言: “小便本咸而反甜,是生氣泄,脾氣下陷于腎中,為土克水也。” 《醫家心法·消癥》 也認為 “小便常鹽,今變為甘,則水已敗,而土味下泄矣”,并說此乃 “先后天真氣已絕”。甘味入脾,尿甜正是脾之味隨脾氣下陷而致。無論是土克水還是先后天真氣已絕,都說明脾之功能失常是消渴小便甘的病變基礎。脾失升清,精微物質下陷,隨小便排出體外,人體臟腑肢節不得濡養,精血生化無源,勢必造成機體功能衰退,甚則變生諸證。

脾胃運化升降失常是消渴發病的基礎。進而言之,脾胃運化升降功能的異常可以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僅就消渴而言,脾胃功能的失常尤其表現在對津液的輸布利用上。亦即言,脾陰虛,胃陽燥,運化失司,升降失常,導致津液在體內的運化敷布障礙,糖分等營養物質不能為機體所利用,便形成了消渴病,產生一系列的臨床表現。這是我們對消渴病變的基本認識。津液的形成、輸布和排泄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生理過程,涉及脾、肺、腎、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等多個臟腑。從經絡而言,津液病則屬大腸經與小腸經所主。《靈樞·經脈》 中論述經脈的是動病與所生病時,認為大腸經“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小腸經 “是主液所生病者”。大腸與肺相表里,肺主氣而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大腸或瀉或秘,均為津液代謝異常,故大腸主津液之病。小腸有分清泌濁的功能,對胃腑腐熟之水谷進一步消化和吸收,清者歸脾,由脾轉輸,濁者歸大腸,或歸膀胱而排出。小腸病則水谷不分,流衍無制,故小腸主液之疾病。《素問·舉痛論》 即曰: “熱氣留于小腸……癉熱焦渴。” 因此我們認為消渴病與大腸經和小腸經的關系十分密切。

雖然楊甲三教授強調了脾胃在消渴發病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說消渴病只與脾胃有關,實際上隨著消渴病的發展,五臟六腑都將受到影響,從而造成一些相應的病理變化。《內經》 中強調了 “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這并不與我們強調脾胃的認識相矛盾。消渴發病之初,首先與脾胃有密切關系,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病變,日久必然影響其他臟腑。《內經》所強調的五臟為病,實質上是揭示了消渴作為臟腑病變的復雜性。很多醫家充分認識到了脾胃與消渴病的重要關系。喻昌在 《醫門法律·消渴論》 中指出: “消渴之患,始常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極于肺腎,始如以水沃焦,水入猶能消之,既而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 說明了消渴病從脾胃中焦開始,不愈,久則上下傳變。中焦熱盛,上熏于肺而渴不止成為上消,日久腎氣衰敗而溲頻渾濁而成下消。

四、脾與膵的關系

張錫純在 《醫學衷中參西錄·消渴》 中談到了消渴起于中焦是因為膵病及脾。他說: “消渴一證,古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謂其證皆起于中焦而極于上下。究之無論上消、下消、中消,約皆渴而多飲多尿,其尿有甜味……至謂其證起于中焦之是誠有理,因中焦膵病,而累及于脾也。蓋膵為脾之副臟,在中醫書中,名為散膏,即扁鵲 《難經》所謂脾有 ‘散膏’ 半斤……有時膵臟發酵,多釀甜味,由水道下陷……迨至膵病累及于脾,至脾氣不能散精達肺 ( 《內經》 謂脾氣散精上達于肺),則津液少,不能通調水道,則小便無節,是以渴而多飲多溲也。” 張錫純分別從解剖位置與脾之功能探討了脾在消渴發病中的作用,與現代醫學有較為一致的認識。他說: “尾銜接于脾門,其全體之動脈又自脾脈分支而來,故膵與脾有密切關系。”

關于脾與膵的關系早在《難經·四十二難》 中即有論述:“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里血溫五臟,主藏意。” 認為散膏歸屬于脾,散膏即膵臟。王清任在《醫林改錯》 中更為清楚地將脾與膵的解剖關系進行了描述: “脾中有一管,體象玲瓏,易于出水,故名瓏管。脾之長短與胃相等,脾中間一管即是瓏管。”

現代國內外學者認為,就其解剖位置和形態而言,中醫的脾臟包括了現代醫學所指的脾和胰,散膏或膵臟或瓏管即現代醫學之胰臟。因而中醫脾臟的功能包括了現代醫學的消化系統、血液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多系統的功能。糖尿病是胰島分泌胰島素的功能發生障礙造成的病變,張錫純衷中而參西,認為消渴 (糖尿病) 由膵病及脾因而脾臟在消渴發病中有重要作用的觀點不無道理,并為該認識提供了解剖方面的論據,從而表明脾臟在消渴發病中的意義有其解剖學基礎。

五、初在脾胃,久必及他臟

喻氏、張氏之見解均反映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一個重要內容,即辨病程。中醫學對待疾病的認識是辯證地看待其發生、發展與轉歸。辨清疾病的發展過程對于正確進行辨證論治有很重要的意義。楊甲三教授在辨證中十分注重辨病程的問題,認為疾病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將有其不同的病理機轉,病位、病性也會隨之而發生變化。消渴病當然也是如此。我們認為消渴發病之初重點在于脾胃。脾胃居于中焦,病久必然延及心肺肝腎等臟腑,上可波及心肺,下可影響肝腎,使消渴的病機十分復雜而成諸多變證。這體現了臟腑之間相互生克制約的關系。

脾陰虛作為消渴的病變基礎,當其病變日久不愈時,脾陰虛則必兼脾氣虛,正如 《針灸甲乙經》 所謂 “陰虛則氣虛”。陰虛作為機體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其虛必將影響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導致氣虛而功能低下。從我們臨床觀察來看,就診的消渴病人并非十分典型的陰虛癥象,舌質多數不是舌紅少津的陰虛象,而是舌體偏胖,苔薄膩,一派脾氣虛水濕內停的表現。而脈象多為細弱而小滑。消渴病初起癥狀隱匿,常不為人所注意,一旦發現往往都經過了一定的時間。即如喻嘉言所說 “始常于微,而成于著”。因此,有部分消渴病人在就診時不一定表現了很典型的 “三多一少” 的臨床癥狀,而是以氣陰兩虛為主要表現,有很多病例均主訴癥狀為疲乏倦怠,四肢無力,為脾之氣陰俱虛的特點。

脾與其他臟腑關系十分密切。脾為后天之本,主散精敷布,對其他臟腑有濡養之功。而脾之氣陰不足也會影響到其他臟腑的生理病理。脾為肺之母,母病及子,脾病可影響于肺,而從經絡循行上看,肺經起于中焦,而后下絡大腸,又還循胃口,才上膈屬肺,中焦有病,必然會對肺經的氣血運行產生影響。脾不能散精上達,則津液不能上承于肺,肺燥而津虧,口干而欲飲水以自救。肺主皮毛,肺衛燥熱,皮毛失于濡養則全身瘙癢,或發濕疹、牛皮癬等。脾為后天之本,脾病則生化無源,腎為先天之本,亦有賴于后天之補充,脾虛日久也會造成腎氣不足,腎主二陰,固攝無權,則見溲頻渾濁,而夜尿尤多,或小便滴瀝不暢,下肢浮腫。脾腎陽虛還可導致腹瀉便溏,畏寒肢冷等。脾虛,或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或下陷而隨小便排出。精血虧損,肝失所養,肝開竅于目,目不得肝血之充則視物模糊; 肝臟體陰而用陽,肝血虧虛,虛陽無所依附而上擾,風陽暴煽,或卒中昏厥,頭暈目眩; 肝血虛則筋失濡養,加之脾氣不足而濕濁內停,阻遏筋脈,致四肢麻木或疼痛不舒。脾統血,脾虛病久而入絡,血脈瘀阻不通,加之陽氣衰微,四末不溫,氣血不能流通則可成壞疽等惡癥。脾為心之子,脾病日久,子盜母氣,可致心氣不足,心血瘀阻,而見心悸、胸悶胸痛等癥。汗為心之液,心病則汗出異常。總而言之,脾病可以累及其他臟腑,而使消渴終成五臟皆病的病理轉歸,使消渴病的辨證成為一個復雜的過程。

六、健脾升清,泄胃潤燥治療糖尿病

基于以上對消渴病的基本認識,楊甲三教授設計了一套養陰益氣、健脾升清、泄胃潤燥的治療方法。在選穴上以俞穴、募穴為主,涉及脾、胃、大腸、小腸、任脈、膀胱等經,取穴為脾俞、胃管下俞、合谷、腕骨、天樞、中脘、氣海、百會、足三里、三陰交諸穴。以上十穴,為治療消渴的基本組方。脾俞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升清之功能,可以調和脾臟功能。中脘為胃之募穴,又為腑會,可以和胃健脾,通調腑氣。天樞為胃經腧穴,又為大腸之募穴,有調理升降、泄胃通腸之功。腕骨、合谷分別為小腸經、大腸經之原穴,原穴乃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針刺原穴可以扶正而祛邪,且腕骨乃治療消渴之傳統穴。氣海穴為治療氣病之總穴,為先天元氣匯聚之所,主治 “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補氣海穴以益氣健脾升清。三陰交乃脾經之穴,又為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之會,補之可健脾養陰,兼調肝腎,與脾俞相合,以養陰益氣,健脾升清。足三里乃胃經合穴,可清降胃熱而潤燥,且足三里又為人身之強壯穴,可以調理氣血。百會穴可通治百病,穴居人之巔頂,取其升提之功。胃管下俞又稱胰俞,乃經外奇穴,為治療消渴病的專用穴,可以調理膵臟。

治療中還可根據一些癥候變化而隨癥加減配穴,如口渴甚可加魚際穴,魚際乃肺之滎穴,滎主身熱,取之以清泄肺熱; 如消谷易饑可加用內庭穴,內庭穴乃胃經之滎穴,取之重泄胃之燥熱; 視物模糊不清者可選配肝俞、太沖以養肝血,睛明、風池、光明等穴以明目; 小便頻數可加腎俞,或灸命門,以補腎固攝; 小便不利,伴淋漓澀痛者可選用八髎、中極、小腸俞等穴清利下焦,如伴浮腫者可用陰陵泉、復溜等穴利濕消腫; 身癢者可用曲池、血海以清熱涼血; 中風偏癱者可加大椎、風池祛風清熱,加太沖合三陰交以調補下焦; 胸悶胸痛、心悸者可選用內關、膻中以理氣清心; 失眠者則加用二神 (神庭、本神)、神門以養心安神。

七、病例

1.戴某,女性,41歲,工人。

初診: 1992年4月13日。

緣外陰瘙癢1月而就診。患者由于外陰瘙癢在婦科就診時,查小便發現尿糖(++++),而空腹血糖為131mg/dl,后又復查一次血糖仍明顯增高。轉至我處就診時,主訴外陰瘙癢,口干喜飲冷,倦怠易疲勞,飲食可。查面紅赤,身瘦,舌紅少津,脈細數。囑其再查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尿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結果為空腹血糖 187mg/dl,餐后2小時血糖456mg/dl,尿糖(++++),糖化血紅蛋白14%。予以糖尿病確診,并開始進行針灸治療,飲食加以控制。

辨證: 胃火熾盛,化燥傷陰。

治法: 清泄胃熱為主,輔以養陰健脾。

針灸處方:

足三里 內庭 曲池 血海 三陰交 中脘 天樞 氣海 百會 脾俞 胃管下俞 合谷 腕骨 次髎

隔日1次,每次留針20分鐘。操作時重瀉足三里、內庭、曲池、血海、次髎、天樞,合谷、腕骨先瀉后補,余穴施以補法。

經治5次后患者即訴癥狀有減輕,自檢尿糖 (+) 至(++)。經治療1個療程 (1個月) 后復查空腹血糖為110mg/dl,餐后2小時血糖為189mg/dl,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囑其繼續治療第2個療程。治療結束后復查尿糖轉陰,空腹血糖為100mg/dl,餐后2小時血糖為153mg/dl,糖化血紅蛋白8.26%。

此例病人為新發病患者,尚未采用藥物治療,病情較輕,故先囑其進行飲食控制,同時給與針灸治療,獲得了良好療效。根據其癥狀,辨為胃火熾盛。

2.沈素琴,女,58歲,干部。

初診: 1991年11月22日。

患者從1971年即開始患病,血糖控制不太穩定。就診時訴乏力眠差,視物模糊,口干,納食欠香,身癢,便秘難行,進食不當易致腹瀉,下肢時有浮腫。伴腰痛、雙膝疼痛。查體: 形體較瘦,舌質暗,舌體略胖,苔薄,脈沉細小滑。尿糖 (+++),空腹血糖254mg/dl,餐后2小時血糖342mg/dl,糖化血紅蛋白8.30%。就診時服用優降糖每次2.5mg,日3次,降糖靈每次25mg,日3次。

辨證: 脾氣陰兩虛,肝腎不足,氣虛血瘀。

治法: 益氣健脾,養陰通絡,調補肝腎。

針灸處方:

脾俞 肝俞 腎俞 胃管下俞 百會 氣海 中脘 天樞 足三里 三陰交 太沖 合谷 腕骨 睛明

每次留針20分鐘,隔日1次。睛明淺刺施以補法,天樞、足三里、合谷、腕骨平補平瀉,余穴施以補法。

患者接受針灸治療后,由于其腎功能異常,囑其停服降糖靈,優降糖繼續按原用量服用。1個療程后,患者精神狀態較前轉佳,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復查空腹血糖為201mg/dl,餐后2小時血糖為310mg/dl。尿糖平時自測(++)。在治療結束時,除視物模糊略減外,其余諸癥明顯減輕,大便正常,小便調,雙下肢無浮腫。尿糖在 (-) 至(+) 之間,空腹血糖為107mg/dl,餐后2小時血糖為205mg/dl,糖化血紅蛋白為6.72%。根據病人血糖檢測情況,可以逐漸減少優降糖的使用劑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次把糖尿病說個清楚:艾灸 運動,持續降血糖!
Ⅱ型糖尿病背部三消辯證埋線速效治療技術
糖尿病中醫稱為“消渴病”,治療消渴病,張錫純有一張妙方
糖尿病最好的治療辦法 +治療糖尿病特效方
氣機升降與代謝綜合征
全面理解糖尿病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辽市| 尖扎县| 蓬溪县| 德阳市| 民权县| 博湖县| 白玉县| 定陶县| 沙田区| 吉木乃县| 若尔盖县| 明溪县| 阿鲁科尔沁旗| 长丰县| 甘泉县| 温州市| 盐池县| 莱西市| 壤塘县| 饶河县| 巴南区| 南皮县| 高唐县| 都江堰市| 房山区| 太仓市| 鹰潭市| 麻城市| 南江县| 夏河县| 柳林县| 会昌县| 古田县| 南阳市| 乐昌市| 大方县| 民权县| 上栗县| 肇源县| 阳城县| 德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