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以前中國大陸出生的人對同性戀的了解大概都是因為雞奸罪、流氓罪犯人的宣判。畫家陳丹青曾經提到:“小時候遭遇文革,經常看大街小巷貼著槍斃人的名單,前面是‘現行反革命’,最后總會有一兩個‘雞奸犯’。即便是不懂雞奸犯是什么含義,但同性戀的印象深深根植在那一代人的記憶里。”本文摘自荷蘭在線,作者放倒愛,原題為《雞奸罪,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最近在搜尋57年右派的檔案時,發現了幾份關于雞奸罪的歷史材料,三份檔案,一張照片,其中最完整的是一個叫做朱壽卿的檔案。
朱壽卿,湖北漢陽縣人(今天的武漢市蔡甸區,當時屬孝感專署),出身貧農,初小文化程度,家住江岸區解放南路24號。解放前,曾是民國時期汪偽政權的三等警。建國后在湖北帶鋼廠工作,先后為帶鋼廠的軋片工和檢驗員。
在朱壽卿申請加入了工會的材料中,有一張黑白一寸照片,國字臉,細長眼睛,五官端正,頭發濃密,穿一件當時式樣的白襯衫,絕對不難看的路人甲的樣貌。1952年8月15日,他加入武漢手工業工會。
1958年朱壽卿“因同性關系”被江漢公安分局逮捕,這一年他43歲,比較幸運的是,只是被拘留三天。時隔近20年,1977年12月9日,已62歲的朱壽卿因雞奸案再次被拘捕,武漢市革命委員會提起公訴,“78陽法刑字第9號令”上寫著:“被告朱壽卿自1965年以來,在本市公共娛樂場所和人較多的地方,以流氓語言和流氓動作,接觸社會上身染惡習的人。先后在文化宮、公園、公共廁所、菜棚以及他人家中與萬惠安(已判刑)等十余人搞雞奸流氓活動。更加惡劣的是以少量金錢和糧票為誘餌,對一名在校學生進行多次雞奸。被告朱壽卿品質惡劣,道德敗壞,一貫與他人搞雞奸流氓活動,敗壞社會風尚,危害社會治安,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打擊流氓犯罪活動……”
朱壽卿最后被判了多少年,在現有的材料里沒有看到。一般來說,根據中國刑法規定,管制三個月是最輕的主刑。因為朱壽卿屬于慣犯,所以量刑會更重一些。另外一份雞奸犯案犯的檔案顯示,四川興文縣人、時年30歲的陳保平1962年因為盜竊和雞奸罪被處以9年有期徒刑。
因雞奸罪被逮捕據說在文革期間以及文革后全國嚴打期間很常見,曾經采訪過一位福建的同性戀者的母親,她回憶說對同性戀的認識最早就是來自70年代槍斃犯人的公審大會,總是會在一群脖子上掛著大牌子的反革命、殺人犯等犯人中間,看到有人的牌子上面寫著雞奸犯這樣的字樣,“當年并不知道什么是雞奸,就知道這是很不好的事。”她說。
70年代以前大陸出生的人對同性戀的了解大概都是因為雞奸罪、流氓罪犯人的宣判。畫家陳丹青曾經提到:“小時候遭遇文革,經常看大街小巷貼著槍斃人的名單,前面是‘現行反革命’,最后總會有一兩個‘雞奸犯’。即便是不懂雞奸犯是什么含義,但同性戀的印象深深根植在那一代人的記憶里。”
文革之前,中國大陸對于雞奸罪并不給予嚴苛的懲罰。 1957年3月19日,黑龍江高級人民法院關于男子自愿性交行為雙方應否負刑責請示最高法院:“黑龍江牡丹江虎林縣發生男勞改犯李××與李××雙方自愿進行性交行為(雞奸),是否構成犯罪和應否負刑事責任問題。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自愿雞奸嚴重地違反社會道德規范,雙方均應負刑事責任;另一種意見認為,這種男子與男子自愿性交行為,屬道德規范,應給行政處分,不應負刑事責任。兩人自愿互為,是否構成刑事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了建國以來第一個明確關于同性戀問題的司法解釋。“關于成年人間自愿雞奸是否犯罪,有待立法解決;在法律尚無明文規定前,不辦罪為宜。”
以往論及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時,會得出結論認為接納程度很高、歧視并不普遍,比如張在舟所著《曖昧的歷程》對于中國對待同性戀的態度提煉為“曖昧”一詞。但1949年后情況并非如此,建國后同性戀被視為 “封建殘余”,它與一夫多妻、賣淫嫖娼等其他不結婚的和不正常的性行為一起被鏟除出中國的公共話語空間。毛澤東時代關于同性戀的記載非常稀少,并且破碎不全。同時相關機構也開始對一切參與同性戀行為的人進行迫害,同性戀行為參與者都被指控為犯有雞奸罪或者流氓罪。類似我所看到的檔案中陳保平、朱壽卿、朱振華的情況的并不少見,有人因為肛交而被槍斃。頂圖跪地的朱振華名字上被打了一個叉,這種叉當時或者代表著對于犯人的人格侮辱,或者另一種可能——執行槍決時才在名字上打叉。
毛澤東時代,整個中國社會以家和工作單位將其作為基本的社會單元,賦予其以極大的優越性,非婚姻關系的性愛參與者和沒有工作單位的勞動者一樣,都會被全社會排斥無處容身,前者被稱為流氓,后者被稱為盲流,一旦被主流社會拋棄,下場會很凄慘。
文革結束后,流氓罪這個界定很不嚴謹的罪刑,并沒有隨之消失,而是隨著1979年刑法的制定頒布,作為法律確定下來。“當時,正值十年動亂結束后,人們痛定思痛,如果一個國家要進入正常狀態,不建立起必要的法律制度是不行的。所以,在1979年,國家首當其沖便是制定了五部重要法律,其中就有《刑法》。”參與制定這一部《刑法》的華東政法大學教授蘇惠漁曾回憶道。
該法第160條對流氓罪作了簡要規定:“聚眾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破壞公共秩序,情節惡劣的,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流氓集團的首要分子,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刑法》所規定的罪名中,因為立法籠統、內容寬泛, “流氓罪”同“投機倒把罪名”和“玩忽職守罪”,被稱為“三大口袋罪”(意為什么罪名都可以往里裝)。一般的打架斗毆、男女關系不檢點或是同性戀等行為(“勾引男性青少年多人”即可定罪),都容易被司法機關當作“其他流氓活動”,定為流氓罪。1983年開始的“嚴打”中,流氓罪的刑罰往往可以判處死刑,被極度擴大化。
直到1997年,中國新刑法才刪除了過去常被用于懲處某些同性性行為的“流氓罪”、“雞奸罪”,從而實現了現實中的同性戀的非刑事化,成年同性間雙方自愿的私下性行為,不屬于法律干預范疇。雞奸罪逐漸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墮入歷史的塵埃。而那段歷史逐漸被世人遺忘,成為歷史記錄和學術研究方面很少被觸及的一個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