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是否為當代韓國的始祖?沒見到中國古籍或野史中有所記載。韓國作家引述韓國野史《桓檀古記》等書籍,出版了當代神話小說《蚩尤大帝》,追溯蚩尤為其祖宗,幾千年前的“涿鹿之戰”成為“中韓歷史上的第一戰”,戲說蚩尤征服了軒轅黃帝,讓對方在劍下屈膝投降。此小說已被韓國網站列為《大韓民族通史》系列,將成為新一代韓國人心目中的真實歷史。許多國家的歷史就是從神話開始,在利益和野心的趨勢之下,像這樣被新人的杜撰小說篡改掉的。
其實問題不完全在韓國,更有“改革開放”后的一些中國學者,沒有依據的質疑,打著為“蚩尤”喊冤的旗號,設立了一個“中華第三始祖”,與“炎黃”分庭抗禮,以至于講了上千年的“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居然成為所謂的“不規范語言”。其實,即便蚩尤再“偉大”,也是炎帝后代,即便為“蚩尤后代”的中國少數民族,難道就不是與黃帝子孫結合后所產生的新“炎黃子孫”?
任何一個國家的神話,始祖多了都會引起分裂。感謝偉大的中國古人早有預見:無論在“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給現代“學者”留下分裂中國的空子!】
一、九黎首領
在中國“炎黃”子孫當中,炎帝的孫子“蚩尤”,對華夏各民族的貢獻是巨大的。直到今天,中國少數民族、包括人數最多的漢民族在內,都有紀念他的廟宇。
炎帝姓“姜”,蚩尤繼承祖父姓氏,也姓“姜”。
炎帝“姜氏”所屬管轄之下的許多部族原來居住在大荒西北,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開始逐漸南遷西徙。西遷到西南一帶生活的“九黎”部落,就是以蚩尤為首領的氏族。
當時南方有個“三苗國”,也叫“三毛國”,在西北海外、黑水之北、赤水的東面,屬于南方長江流域?!叭鐕笔且粋€叫“苗民”的人創立的,此人為黃帝后裔。黃帝的重孫顓頊(zhuānxū)生了兒子“驩(huān)頭”,驩頭生了兒子“苗民”。
驩頭也叫“驩兜(dōu)”,人面鳥喙,喜歡吃海里的魚,仗著背上生有雙翅而任意飛行,所以苗民也有翅膀。驩頭作惡,被流放至南方“崇山”,變成了“南蠻”,所以他兒子建立起來的“三苗國”也只能建立在南方。
苗民國人都姓“厘”,吃的是肉類食物,喜歡一個人跟著一個人的排隊行走。
三苗國里有一個名叫“延維”的“雙頭”神,穿紫色衣服,戴紅色帽子,左右各長一個人類的腦袋,卻是蛇的身子,蛇身與車轅的長度相當。“延維”特別厭惡雷聲,只要一聽到雷鳴,就捧著腦袋站立起來。人類只要見到、得到、并成為“延維”的主人,再加以奉饗(xiǎng)祭祀,便可以稱霸天下。很久之后的春秋戰國時,齊國之主“齊桓公”游獵時見到人首蛇身的“延維”,驚嚇到一病不起的地步,后來得知這是自己即將“稱霸諸侯”的征兆,疾病豁然痊愈。
蚩尤來到南方后,在離長江不遠的廬山腳下發現了金屬礦石,冶煉鍛軋,首創金屬兵器的制作方法。蚩尤制成了能站立起來的“戈、矛、戟(jǐ)、酋(qiú)矛、夷予”等五種大兵器用于戰爭,很快所向披靡,以武力制服了三苗國。緊接著,蚩尤又首創“法規”、整肅綱紀,對三苗國實施嚴格的“刑法”管理,成為中國“以法制國”的管理先驅。另外,也許蚩尤拿下三苗國之后,就當上了“延維”的主人,否則為何能與炎帝“叫板”,稱霸四方?
“九黎”與“三苗”融合之后,產生出“羌族”。其實“羌”是取代了“姜”的上古同音字,“羌族”就是“姜族”。“羌人”本為“九黎”與“三苗”融合后的炎黃后代,而蚩尤身為“九黎”首領,自然也就成了九黎后裔“羌族”的先祖,同時也是后裔“苗族”的祖先。直到現在,“羌、苗”也是分不開的,羌人的公開族號為“羌”,但族人之間仍自稱為“苗”。現在川南、黔西北一帶都有“蚩尤廟”。蚩尤不僅受到羌、苗民族的供奉,可能也是黎族、瑤族、畬(shē)族等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先祖。
天長日久、斗轉星移,一部分羌人南遷,到現在的四川一帶,與當地的“青族”融合后,稱為“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遷到貴州、云南;還有一部分羌人西去,遷徙到現在的“西藏”,與當地的“烏族”融合,成為“烏思藏”?!盀跛肌本褪恰盀跏稀保弧安亍本褪恰扒肌钡囊馑?,“烏思藏”是“烏氏羌”的同稱,所以“西藏”實際上是“西羌”的意思。西藏自今還有直接叫“羌塘”的地方,生活著藏民。
許多藏人都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和昆侖山脈一帶,他們因“蚩尤”和“苗民”而成為炎黃子孫,與華夏其他各民族同祖同宗。這片由西南到西北的大地,從遠古大荒野地開始,就已經成為“多民族”之“華夏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蚩尤的樣子很威武:人的身子、牛的腿蹄,八腳、四眼、三頭、六臂,耳鬢如同劍戟(jǐ)一般堅硬鋒利,頭上長著角,拿鐵塊當飯吃,而且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
所謂“九黎”之稱,是指蚩尤有九個部族,人丁興旺、兵強馬壯;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個個銅頭鐵額、刀槍不入,都是野獸身子、能說人話的怪物,吃的是沙子、石頭,拿著“仗、矛、刀、戟、大弩”等很重、很大、能站立的金屬武器。蚩尤的軍事實力的確很強。
蚩尤生性殘暴,喜好戰爭,任意誅殺,很不慈仁,所以雖然威振天下,人們卻對他有貶義,從“蚩尤”之名就可以看出。
“蚩”的本意是“蟲”。什么叫“蟲”?有腳的動物就叫“蟲”,沒腳的動物就叫“豸(zhì)”,吃人的老虎被稱之為“大蟲”。凡是野蠻兇惡的害人精,人們都以野獸“蚩”來命名。“尤”通“由”,“由”是“農”的意思,“蚩尤”的意思就是“兇惡野蠻的農人”。
蚩尤部族借助南方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溫暖氣候,不斷辛勤開拓,一躍而成為雄踞大荒中南、西南的強大部落,然后向北發展,比炎帝更早就進入到了中原。
蚩尤本為炎帝屬臣,后來又歸順黃帝、在黃帝處任職“當時”。“當時”的職位相當于后世各朝的“宰相”,因為蚩尤具備“天文、歷法、歲時、月令”的經驗知識。熟悉這些知識,是安排農業生產,管理部落社會的關鍵。
羽翼豐滿后,蚩尤就不把祖父炎帝放在眼里了。他欺負炎帝善良、不善作戰,喜歡緊盯著炎帝打仗。蚩尤從長江之南打到黃河以北,一路掠城奪地,一心想置炎帝于死地。
黃帝幫助炎帝驅逐蚩尤,又在“阪泉之戰”中取得了勝利,然后炎黃聯合,黃帝就此從西北來到北方冀州之野,在一處叫“涿鹿”的地方建立起了新的都城,而涿鹿原野上也有蚩尤城。涿鹿位于冀州西北部、桑干河下游,這里有高山、平原和森林,至今仍保存著黃帝城古跡,三公里外是蚩尤城舊址。
黃帝與蚩尤交手,雖有取勝卻并沒能至蚩尤于死地?!摆嫒畱稹边^后,炎帝是歸順了,但蚩尤是萬萬不肯屈服的,他率領“九黎”、“三苗”族人,又聯合“風伯”、“雨師”和“夸父”部族的人,打著“為炎帝復仇”的旗號,氣勢洶洶在涿鹿向黃帝挑戰。
“雨師”總是與“風伯”同時出現,因為風伯有義務配合雨師幫助萬物生長。
雨師就是神鳥“商羊”,只有一只腳,身體能大能小,只要愿意,想喝水,就可以讓“溟?!焙汀安澈!敝扛煽?,吸入肚子的水一旦吐出,其結果可想而知。此鳥就是北海之神“玄冥、禺強”。
黃帝早就想徹底滅掉蚩尤,聯合各部落首領,親自帶兵出征,與蚩尤對陣,準備就在涿鹿之野與蚩尤展開一場生死大決戰。他說:“日到正中還不除舊布新,就失去了機會;手中拿刀而不去拼殺,就失去了有利時間;拿著斧頭而不去砍伐,壞人就快要來了;涓涓細流而不堵塞,必將匯成長江黃河;熒熒小火而不及時撲滅,烈火炎炎之時就毫無辦法;兩片嫩葉不及時去除,將來必會動用斧頭?!?/font>
三、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初,蚩尤憑借著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緊接著,黃帝也作了充分準備,首先派出“應龍”做戰斗先鋒,只等著“應龍”呼風喚雨、噴出巨水,沖散蚩尤軍隊之后,其他猛獸屬下再作沖鋒。
中國龍為九種動物的合一:鹿角、牛耳、駝頭、兔眼、蛇頸、蜃(shèn)腹、魚鱗、虎掌、鷹爪。龍的威力十分強大:能顯能隱、能粗能細、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所謂“蜃腹”,“蜃”是一種海怪,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口中吐出一口氣來,就可以讓人們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所以中國有成語“海市蜃樓”,指海中出現人類的繁華集市和豪華亭臺樓閣的幻影。所以什么是龍的“蜃腹”,也就只有靠人類自己去作美好想象了。
龍的類型有四種:“蛟龍”身上有鱗、“應龍”背上長翼、“虬龍”頭上有角、“璃龍”頭上無角。中國皇家柱子上的龍圖騰,多數是蛟龍和虬龍的結合體,與“應龍”是不一樣的。五百年壽命才能成為“角龍”,上千年壽命才能成為“應龍”,應龍是龍中之精,所以長出了翅膀。
應龍身上有鱗,脊椎如棘刺突起,頭大而長,嘴是尖的,鼻子、眼睛、耳朵都很小,但眼眶很大,眉弓很高,牙齒尖利,前額突起,頸細而腹大,尾巴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只長了翅膀的揚子鱷。很久之后,應龍的形象,在戰國時期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常出現。
“應龍”因雙翅而具備騰云駕霧的本領,口中能噴出力大無比的水柱。所以在涿鹿之戰中,應龍剛剛上陣,就猛的一下飛上了戰場高空,以居高臨下的優勢向蚩尤軍陣噴水。剎那間,驚濤駭浪自天而降,洶涌澎湃的滔滔大水直向蚩尤沖涌而去。
蚩尤根本不驚慌,揮手指示“雨師”上陣。于是雨師立即開始吸水,應龍有多大本事噴出多少水,雨師就有多大本事吸進去多少水,蚩尤的軍陣絲毫不亂。
更要命的是,雨師把應龍噴出的水全部收集起來,風伯和雨師再反過來同時發力施展神威:風伯刮起漫天狂風,雨師下起傾盆大雨,颶風暴雨一起向黃帝軍陣席卷沖刷過去,而應龍卻只會噴水,不會收水,黃帝軍隊頓時大亂,趕緊撤退,大敗而歸。
不久,黃帝重整軍隊、重振軍威,再次與蚩尤對陣。這次黃帝一馬當先,率先領兵向蚩尤軍陣沖殺過去。
這次,蚩尤的隊伍中增加了“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liǎng)前來對陣。“魑魅”是山澤中的山神、老物、害人精,為山林異氣所生,人面、獸身、四只腳,最喜歡迷惑人?!镑汪u”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小兒子,也是居住在昆侖山下弱水之中的鬼怪。
當黃帝率軍沖殺過來的時候,魑魅魍魎同時施展法術,噴穢煙吐晦霧,一團一團的煙霧之氣,很快把黃帝軍隊團團罩住。只聽見四面八方殺聲不斷,卻看不見人影。黃帝知道蚩尤已經把自己包圍了,卻被圍困在煙霧之中辨不清方向,怎么也殺不出重圍。
就這樣一直到了晚上,黃帝在危急關頭,猛然抬頭看見了天上的北斗星。那北斗之星明亮發光,“斗柄”雖然在轉動,而“斗頭”始終不動,那“斗頭”豈不就是永遠不動的指著北方嗎?與之相背的方向豈不永遠就是南方嗎?黃帝靈機一動,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指南車”,可以在迷霧中始終認準一個方向。
這真正是九死一生啊,黃帝憑借“指南車”,終于帶領軍隊沖出了迷霧濃煙的重圍!
就這樣,黃帝和蚩尤打了許多仗,結局都是黃帝敗多勝少,蚩尤敗少勝多。
黃帝苦苦思索打敗蚩尤的方法,心中非常焦慮不安,不停的仰面嘆氣,近乎于絕望。
一天昏然睡去,夢見人頭鳥身的“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然后飄然而去。
黃帝醒后,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兵書,原來這就是制服蚩尤的“兵信神符”。黃帝打開一看,頓然醒悟,按照“玄女”的兵法,開始設“九陣”、置“八門”,研究出一種新的“天一遁甲”陣戰法。此陣還可根據戰場上的實際變化而隨機轉化為“一千八百陣”。
“九天玄女”又稱“玄女”、“元女”,因管轄上天的九個區域而稱為“九天玄女”。什么是上天的九個區域?中央區域叫“鈞天”、東方區域叫“蒼天”、東北區域叫“變天”、北方區域叫“玄天”、西北區域叫“幽天”、西方區域叫“顥天”、西南區域叫“朱天”、南方區域叫“炎天”、東南區域叫“陽天”。
受昆侖山西王母之托,“九天玄女”前來幫助黃帝,但中國民間供奉她的原因,卻不是因為她擁有兵法智慧,而是祈求“送子護生”。
黃帝將“天一遁甲”演練熟悉,時刻準備與蚩尤重新開戰。為了振奮軍威,決定用軍鼓來鼓舞士氣。
東海當中有座“流波山”,在這座山深入到東海七千里的地方,有一種名叫“夔(kuí)”的野獸,形狀很像普通的牛,重達幾千斤,青蒼色的身子,沒有犄角,僅一只腳蹄,出入海水時,一定有大風大雨相伴隨。“夔”身上發出的亮光,如同太陽和月亮,叫出的吼聲,如同雷鳴。
當黃帝布好陣容,做好一切準備之后,再次在涿鹿山下的原野之中與蚩尤展開決戰。
兩軍對陣,黃帝首先下令擂起戰鼓,那八十面夔牛鼓同時擂響,震天動地,黃帝士兵聽到鼓聲勇氣倍增,蚩尤士兵聽見鼓聲喪魂失魄。
蚩尤聽到鼓聲心里發慌,眼看氣餒,便與他的八十一個兄弟,以及三苗族、巨人族、風伯雨師、魑魅魍魎一起施展神威,兇悍勇猛地拼殺上來。黃帝馴化了更多猛獸,“熊、羆(pí)、貔(pí)、貅(xiū)、貙(chū)、虎、狼、豹、雕、鸮(xiāo)”全部出動,兩軍廝殺在一起,山搖地動、日抖星墜、難解難分、流血百里。
黃帝知道蚩尤不好對付,事先把女兒“女魃(bá)”招來助戰。女魃是不長一根頭發的光禿“旱神”,能收云息雨,平時住在昆侖山脈的鐘山之上。
于是黃帝令“應龍”開始噴水,應龍巨口大張,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
蚩尤沒有防備,被沖了個人仰馬翻,急令風伯和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營打去,一時只見黃帝軍中地面洪水暴漲,波浪滔天,情況非常緊急。
這時女魃上陣了,施展神法,剎那間身上放射出滾滾熱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風停、雨消、水退,烈日當頭。風伯、雨師施法無效,再無計可施,便慌忙敗走。黃帝乘勝追擊,蚩尤大敗而逃。
蚩尤平時以鐵石為飯,頭像銅鑄的一樣硬,還能在空中飛行,所以在懸崖峭壁上行走如平地,黃帝怎么也捉不住他。
黃帝追到冀州中部時,靈感突現,命人把“夔牛鼓”重新使勁兒擂起來。八十面“夔牛鼓”同時敲響,轟聲雷鳴、振聾發聵、地動山搖,蚩尤魂飛魄散,只能站立不動,怎么也行走不起來,活生生被黃帝擒拿住了。
天下只有黃帝能擒拿、并殺死如此兇悍的蚩尤,本領自然更勝蚩尤一籌。就是天下射箭之人為什么不敢向黃帝軒轅臺方向射箭的原因,誰能不敬畏軒轅臺上黃帝的威靈呢?
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黃帝與蚩尤在涿鹿作戰時,常有五色云氣、金枝玉葉停留在頭頂上,遠遠望去,如同有一把花卉般華美的大傘在保護著他。此云氣被稱之為“華蓋”,于是后代君王出行,都在頭頂上或車上設一頂華麗的傘蓋,也稱之為“華蓋”。當人們遇到“好運”的時候,也說是交了“華蓋運”。
四、戰后余生
為了涿鹿之戰的勝利,女魃和應龍都做出了巨大犧牲。
黃帝的女兒“女魃”因神力耗盡而不能再回到天上,但在人間卻無處居住。因為她是“旱神”,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就烈日炎炎而沒有一滴雨水。老百姓要想驅逐旱情,便禱告說:“神啊,請向北去吧!”然后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溝渠,盼望著女魃離開后,雨神快點到來。
黃帝只好把女魃安置在赤水的北面。人們經??吹匠嗨吷嫌幸晃淮┣嗌路呐樱蔷褪桥伞?/font>
“應龍”也是這樣,因神力耗盡而不能再回到天上。
大荒南方,有一座名叫“兇犁土丘”的山,應龍就住在這座山的最南端,蟄居在山澤里。龍屬水性,所居之地,云氣水分自然而然會聚起來,這就是南方多雨的緣故。
人間因為失去了在上天興云布雨的應龍而常常遭受旱災,每到這時,便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龍祈求得雨,就真的能夠求得一場大雨。
這種集體舞蹈被稱之為“舞龍”?!拔椠垺睗u漸成為中國人表達良好祝愿、祈求人壽、年豐必有的一種美好形式。尤其在喜慶的節日里,人們更是喜歡手舞長龍,宣泄著歡快的情緒。
至于蚩尤,黃帝命人給他戴上枷栲,然后殺戮。擔心蚩尤死后還要繼續作怪,便把他的身體和頭顱分別埋在了兩個相距遙遠的地方。
有座山叫做“宋山”,山中有一種紅顏色的蛇,叫“育蛇”;山上還有一種樹,名叫“楓木”?!皸髂尽币步小皸飨銟洹保~子像白楊樹葉,圓葉而分杈,有油脂的芳香?!皸髂尽本褪球坑人篮笏鶃G棄的手銬、腳鐐之類的刑具化成的。蚩尤戴過的枷鎖扔在“宋山”上,變成了一片很大的楓木林。
蚩尤死后,天下大亂。但是只要有不歸順的地方,黃帝就前去征討,黃帝所封官職都用“云”來命名,軍隊號稱“云師”。征討時候,黃帝把蚩尤的形象畫在軍旗上,因為蚩尤勇猛的形象仍然能夠讓人們感到非常畏懼。就這樣一路上劈山開道,平定一處地方之后就馬上離去,黃帝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的居住過。畫有蚩尤的軍旗恐嚇住許多敢于作對的部落,人們認為是蚩尤的靈魂附在了黃帝身上,才能讓黃帝如此戰無不勝、所向披靡,于是黃帝受到越來越多的部落支持,成為所有部落的“共主”和“中央天帝”。
蚩尤雖死,但不僅是黃帝,許多后代帝王也把蚩尤奉為“兵主”、視為“戰神”來崇敬和緬懷。戰國后期,秦國統一天下,秦始皇東巡之游,封泰山,禪梁父,禮祠原齊國之地的“八神”,蚩尤就位列于“八神”之中。
涿鹿之戰過后,蚩尤余部中的大部分“民善者”,名稱改為“鄒氏”、“屠氏”部族,就在中原地區的“鄒”和“屠”之地安身立命,融入了炎黃部族?,F在的“鄒”姓和“屠”姓,都是漢民族最常見到的姓氏。到“堯、舜、禹”時期,蚩尤余部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春秋戰國時有“仇猶國”,也叫“中山國”,公元前457年被晉國所滅,“仇猶”與“蚩尤”音近,此國很有可能為蚩尤遺裔所建。
蚩尤余部中的“惡者”授其名為“葷粥(xūn yù)”,遷于“有北之鄉”。
“葷粥”就是“獫狁(xiǎn yǔn)”,也是后來的“匈奴”。
“有北之鄉”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朔野之處,不生草木,寒凍不可居人。蚩尤余部在如此險惡的自然氣候下生存,變得異常兇猛,長期對中原地區進行騷擾破壞,隨年代而長久發展下去,名稱也在不斷變化,上古時為黃帝的后代“大犬”,也叫“犬戎”、“犬封”、“山戎”;蚩尤時叫“葷粥(xūnyù)”、“熏粥(xūnyù)”;夏時叫“淳維”;殷時叫“鬼方”;周代叫“獫狁”;漢朝叫“匈奴”。名稱不斷變化,也反應出黃帝后裔之“犬封國”,不斷有新的血液在加入。
蚩尤余部中的另一部分回到南方,成為南方許多不同種類的民族,只有一部分仍保持著苗族的稱謂。苗族有史詩《楓木歌》,敘說苗族始祖“姜央”就是從楓木的樹心中生出來的?!敖搿本褪恰敖住?,就是炎帝后裔的意思,含有蚩尤再生的象征意義。今日布依族仍稱苗族為“布由”。布依族“布”意為“人”或“族”,“布由”就是“蚩尤族人”的意思。
蚩尤余部中的“三苗國”部分苗民沿襲了蚩尤的習性,多次在江淮、荊州一帶作亂,后來“舜”請示了黃帝,將這部分人遷徙到西方“三危”,“三苗”如同“九黎”那樣,遭到了徹底毀滅,變成了“西戎”?!叭帧钡囊馑贾干介g谷地的人群,就是“山地民”的意思。
“三危山”在“敦煌郡”的東北。現在黔西北苗族所流傳的古史傳說,認為其祖先原住積石山以西,從日落的西方轉移到“積石山”,再經過若干年代的長途遷徙,渡過黃河,才回到了長江中游一帶,最后進入西南地區。
黃帝一統天下后,定居中原,他妻子嫘祖教人養蠶;命令“倉頡(jié)”為“造字史官”,創造出遠古中華文字;命令“大撓”為“天文史官”,根據“五行”,創造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個“天干”,“子、丑、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為十二個“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個“甲子”作為紀錄年代歷史的符號;命令“伶倫”為樂官,模擬自然界鳳鳥鳴聲,選擇內腔和腔壁生長勻稱的竹管做成竹笛,制作了十二音律。
中華大地在上古神話之中,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炎黃子孫血脈相連,國大統一而不分裂,民眾族多而不離開的優秀傳統,延續了幾千年,一直到現在。
五、韓國祖先
關于蚩尤余部是否曾進入當代中國東北方向的“朝鮮”和“韓國”?沒見到中國古籍或野史中有所記載。
韓國作家引述韓國野史《桓檀古記》等書籍,出版了當代神話小說《蚩尤大帝》,追溯蚩尤為其祖宗,幾千年前的“涿鹿之戰”成為“中韓歷史上的第一戰”,戲說蚩尤征服了軒轅黃帝,讓對方在劍下屈膝投降。此小說已被韓國網站列為《大韓民族通史》系列,將來成為新一代韓國人心目中的真實歷史也順理成章。許多國家的歷史就是從神話開始,在利益和野心的趨勢下,就像這樣,被新人用杜撰神話小說篡改掉的。
其實上古大荒之地,不僅包含了華夏大地,還包含了朝鮮、韓國之土。此倆國早在中國幾千年之前《山海經》的遠古圖譜中就出現了。
上古之時,東海以內,北海的一個角落,有“朝鮮國”和“天毒國”比鄰而居。“天毒國”的人傍水而居,有憐憫心,對人慈愛;“朝鮮國”在“列陽”的東面,“列陽”隸屬于“燕國”?!俺r國”北面有大海,南面有高山,與大荒相連。
在“朝鮮國”和“天毒國”之外的大海中,還有一處叫“列姑射”的海島,島上有“姑射國”。射姑國西南部有高山環繞著,山上有神人,吸風飲露,不食五谷,心如淵泉,形如處女。此國不知是否為“日本”?
“朝鮮國”和“天毒國”與華夏中國唇齒相依、緊密相連,幾千年來,時而為中國的附屬之國,時而分治獨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傳播到了那里,這些國家很難找到脫離中國而獨立存在的歷史文化和文明。
韓國作家恐怕對中國歷史缺乏了解,如果現在認定自己為“蚩尤”后代,那么蚩尤是炎帝后裔,與“三苗”結合后,整個部落成為“炎黃子孫”,難道韓國人也希望自己是“炎黃子孫”?這可不是由任何人說了就能算的,更不知道兩國歷史學家是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