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危害我們身體健康的一種疾病。面對這樣的疾病我們只有知道它的病癥才能及時的救治。那么這種病的病癥是什么呢?
心肌梗死的癥狀
心肌梗死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同時在發病的時候比較急。那么這種病的常見病癥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下吧。
1、低血壓和休克:不少老年患者的低血壓可能是心肌急性缺血損傷后,加上大量出汗、嘔吐引起血容量不足,或某些血管擴張、鎮靜等藥物作用而致,可持續數周后再上升,但常不能恢復到以往的水平。病人表現為反應遲鈍,面色灰暗,額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出汗,皮膚溫度較低,甚至尿少,收縮壓在80~90mmHg或較原基礎血壓下降60mmHg以上。
2、全身癥狀:
主要是發熱,由壞死物質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發生后24~48h出現,程度與梗死范圍常呈正相關,體溫一般在38。c上下,很少超過39°C,持續1周左右。發熱持續超過l周或消退后重新出現,或高熱超過39℃,應懷疑并尋找有無并發感染,其次應注意有無心肌梗死新的發展、栓塞性并發癥或心肌梗死后癥候群。
3、胃腸道癥狀:胃腸道癥狀在心肌梗死中占重要地位。60歲以下者約有30%出現。當劇烈胸痛時常伴有反復發作的惡心、嘔吐和上腹脹痛,但這一癥狀在老年人卻不似想像中的那樣多見。國內外幾組較多病例的統計,占2.7%~9.9%。
4、疼痛:是最先出現的癥狀,多發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同,但多無明顯誘因,且常發生于安靜時,程度較重,持續時間較長,可達數小時或數天,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緩解?;颊叱┰瓴话病⒊龊?、恐懼,或有瀕死感。少數患者無疼痛,一開始即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誤認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癥。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頜、頸部、背部上方,被誤認為骨關節痛。
心肌梗死護理
(一)穩定情緒
針對病人個性特點,了解發作原因,仔細觀察目前的情緒狀態,耐心向病人解釋病情,進行勸慰、引導、平息激動的情緒,在精神、工作及生活各方面給予幫助,可使神經功能得到調節,心肌耗氧減少,病情好轉。
(二)緩解疼痛
發作時讓病人立即安靜坐下或半臥,陪伴病人給以精神安慰,減輕恐懼。并按醫囑給予:①硝酸甘油0暢3~0暢6mg,舌下含化,使迅速為唾液溶解而吸收,1~2分鐘起作用,約半小時后作用消失;②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5~10mg,舌下含化,約2~5分鐘見效,藥效維持2~3小時。使用速效硝酸酯制劑應告知病人舌下含化時,舌下留一些唾液,讓藥物完全溶解,不要急于咽下。可能出現頭昏、頭痛、面紅、心悸等藥物副作用,含藥時宜平臥,以防低血壓。
(三)緩解期護理
1、心絞痛病人在緩解后,都要作系統檢查與治療,應向病人和家屬說明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2、調整生活方式,避免過勞和緊張。要有足夠的睡眠,保持經常散步、體操;飲食宜低熱量、低動物脂肪、低膽固醇、適量蛋白質、豐富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并戒煙酒,以減輕心臟負荷,促使盡快恢復。
3、協助緩解期治療
(1)積極去除危險因素 治療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等。
(2)預防發作 可按醫囑預防性應用硝酸酯制劑、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和中藥(丹參、冠心蘇合香丸)等。如出現較以往加重的心絞痛、發作頻繁、持續時間較長、用硝酸甘油不能緩解,或出現心率減慢、血壓波動、呼吸急促,同時惡心、嘔吐、出冷汗、煩躁不安,應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立即進行心電監護以及時明確病情變化,及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