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帝內經 第卅二講 水腧五十七穴即寒熱病灸法
【理論闡釋】
再講【理論闡釋】當中的第二點,就是沖、任、督脈的循行問題。關于沖、任、督三脈的循行,在《內經》里頭,除了本篇之外,還有幾篇,比如《靈樞經》的《動輸》《逆順肥瘦》、《經脈》等篇,也有關于這方面的記載。剛才我也說過,《內經》的記載總的來說是比較概括,所以后人李時珍又寫了《奇經八脈考》,還有其他的前世醫學家也www.med126.com/pharm/研究過,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的這些問題。我們結合《內經》的有關記載,把這三脈的循行慨括起來是這樣。
沖脈,沖脈是一干而四支,一個主干,又有四個分支。它的主干部分是起于胞中,外行而出于氣街,到了小腹部,就是氣沖穴。并少陰之經,隨著腎經,在腹部上行,分散到于胸中,這是主干。然后還有分支,分支有四個支:有上行支,有下行支,下行支又還再分。所以可以說沖脈有上行的,有下行的,有行于前的,還有行于偏后的。所以的經脈當中,沖脈的分布范圍最廣。而又說沖脈藏血,它的陽支就能夠滲灌諸陽,陰支就能夠滲灌諸陰,因為藏血,“滲諸陽,灌諸陰”諸陽,各陽經都受沖脈滋養,各陰經也都受沖脈的滋養。所以總的來說,滲灌諸經。藏血最盛,分布最廣,灌溉陰陽諸經,所以說,沖脈為血海,沖脈為經脈之海,藏學最盛嘛!分布最廣,所以又叫血海,又叫經脈之海。有的醫學家注說,“沖為血?!保@是它的一個大特點,分布最廣,藏血最盛。這是奇經之一的沖脈。
任脈,任,承任、擔任的意思,所以叫任脈,承任一身之陰,擔任一身之陰,全身的陰氣,都和任脈有關系,任脈是一支一干,任脈是一干一支,主干部分同樣是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沿腹胸正中線向上行,至咽喉,到頤部,循面,連系目下,這是上行,從正中線走,分支部分,有胞中貫脊,走后邊,跟督脈那條線相接近, 向上循行至背部正中位,所以任脈有兩條,主干部分,前部分是沿胸腹正中相上。這三脈看來都是從下往上。但是只不過沖脈說是,分支最多,分布最廣,藏血最盛,所以上沖之勢更明顯。說“沖脈為病,逆氣里急”。沖,往上沖?!澳鏆狻?,氣逆。氣往上逆,都起源于下,所以三脈都得有向上的部分。都起源于胞宮。
督脈有一干而三支,主干的部分,起于胞中,沿著背脊正中線向上行,走后背的正中線,向上行,有一支前行,一支后行。另外一支循陰氣,合于會陰,就在下部那個局部運行,所以督脈一干三支。督脈是總督一身之陽,諸陽經都和督脈有關系。特別是主太陽膀胱經,那是和督脈相聯系的。這是關于這一篇,談到了沖、任、督的問題。沖、任、督的循行。你單純看見《內經》原文,好像看起來挺費勁,我們教材給做了一個總結。
《骨空論》的第二段,教材的98頁,你看,第一句話就是“水腧五十七穴”即寒熱病灸法。我先讀一遍。
水腧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在腦后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項后中復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數髓空在面俠鼻,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骨行)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五行,行五的“行”,就是經脈的行,經脈一行一行的,有的是并排好幾行。剛才我說了背部的膀胱經,在督脈的兩側,各有兩行。再加上督脈那一行,那就五行。它君這么個講法。行五,就是一行有五個穴。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箸)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齊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于陽者,數刺其腧而藥之。
箸是筷子。好像筷子一樣,硬綁綁的一根。
水腧五十七穴,就是有治療水病的五十七個穴位。都是哪五十七個穴位呢?就是臀部以上有五行,剛才我說了,中間一行是督脈,旁邊各兩行膀胱經的經脈,所以有五行。每行有五個穴。都可以治療水病。所以尻上五行,每行有五個穴。你五五而是五個穴。
伏菟上兩行,伏菟本來是在大腿股部的,但是它這個上面我們引了馬蒔的注,是說任脈兩旁的穴位,有兩行。行五,這又十個穴位。左右各一行,左右各一行前面是說什么呢?應該是加少陰兩旁各一行,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再加這個還有兩行,“各一行,行五”,這又十個穴?!磅咨细饕恍?,行六”,踝骨上兩邊各一行,一行六個穴,這就十二個穴,這就夠了吧。二十五,再加兩個十,二十,四十五,再踝上各一行,行六,再加十二個穴,五十七。就這五十七個穴,教材有注,具體的哪些穴,是治療水病的常用穴位。五十七穴。
髓空,在什么部位呢?髓空在腦后三分,教材引馬蒔注,同樣是說的入發際一寸風府穴這個穴,
“在顱際銳骨之下”,后邊顱際銳骨之下,還有“一在龂基下“,還有一個穴位在龂基,龂基就是牙齦的下邊,齦交穴。有個穴位叫齦交穴,在牙齦下邊。“一在項后中復骨下”,它就說具體的穴位在什么部位。這個是說的啞門穴,也在項后。啞門穴在風府的上面一點,這個地方針刺就更要小心了。刺不好刺啞了,當然有一陣好像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有人說刺啞門治聾啞。有過一段報導。后來好像沒有太推行開,叫啞門。
“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在風府上,這個穴是腦戶穴,這教材有注釋,
“脊骨下空”,這脊骨的下空,脊骨最下的那個穴是什么?長強,長強是在兩陰之間了,那當然脊骨的最下端了。尾骨下,最下了。
“在尻骨下空”,是長強穴。
“數髓空在面俠鼻”,在面俠鼻,這個是承泣穴。目下俠鼻,承泣穴。
“或[yu]骨空在口下當兩肩”,這是指的大迎穴??谙?,口角下邊當兩肩,這個地方。頰車前邊,這不頰車嗎?這不口角下嗎?頰車前面口角下,大迎穴。當兩肩。相當于跟這相差不多平的意思。
“兩髆骨空”,兩髆骨空是肩腢穴。
“在髆中之陽,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臂陽就是臂外側,兩骨空之間,就是兩骨尺骨、橈骨中間。這有個穴位,這是什么?是三陽絡穴,三陽絡。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
“股骨上空在股陽”,股陽就是大腿的外側,
“出上膝四寸”,在膝蓋上邊四寸,大腿的外側,伏穴。大腿的,不單是外,外前方,單純外邊那是風市了,在前外方,膝上四寸伏兔穴。
“(骨行)骨空在輔骨之上端”,(骨行)骨空,(骨行)就是小腿叫做(骨行),又叫做脛,又叫做(骨行)。小腿的骨空,在輔骨之上端,那時上端的什么穴?犢鼻。外側的叫犢鼻穴,內外都有,我們針刺的時候,膝關節病,那叫膝眼,是不是?里外都跟著一起叫膝眼,膝眼里邊那個就是個經外奇穴了,外側那是真的經脈上的穴位。三百六十五穴之一,叫犢鼻。牛犢的鼻子,犢鼻。
“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毛中動下就是說,陰毛那個部位,有動脈波動的地方。在曲骨之兩旁。
“尻骨空在髀骨之后”,尻骨就是臀部的那個骨頭,在髀骨之后,是指的八髎穴。
“相去四寸”,再離開中線四寸,
“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它說扁骨,有的扁骨它就沒有穴位上頭,沒有骨空。還有呢,有一些無髓孔的,也就是由于是扁骨,它津液可以滲透過來,所以不需要有骨空。再有呢?還有
“易髓無空”,易是交易和交通。易髓就是說,周身還有很多的小的骨骼。骨骼之間它的骨髓可以相互交通。這樣的骨骼也可以沒有穴位。叫易髓無空。
下邊講的是寒熱病的灸法。寒熱病在《內經》里頭可講了很多。發熱惡寒之病,古時候太多了。所以在《內經》里頭,論寒病,論寒熱病,論熱病的篇章是很多的。這又特別提出來,對寒熱病的灸法問題,它說,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灸項大椎的灸法,
“以年為壯數”,壯,就是把艾絨捏成團,粒大粒小有記載,好像記載不完全一樣,有的說捏成綠豆粒大,有的是捏成黃豆粒大,總之一團一團的那個艾絨,一個,那叫一壯,灸多少壯呢?以年為壯數,十歲就灸十壯,二十歲就灸二十壯,叫以年為壯數。先灸項大椎。
“次灸橛骨”,然后再灸橛骨,又是說的尾骶骨的長強穴。
“以年為壯數”,同樣是以年為壯數。
“視背俞陷者灸之”,還有呢,再灸呢,背俞陷者灸之,背部的腧穴,那不是膀胱經和督脈嗎?看看哪個部位下陷,也就是虛的部位,還可以用灸法來灸之。
“舉臂肩上陷者灸之”,除了這個灸之外,還可以再灸肩上的穴位,叫舉臂肩上陷者,舉氣胳膊來,有凹陷那塊地方要灸,這叫肩腢,取穴我記得當初學針灸背歌訣,
肩腢,肩峰舉臂取”。
肩腢穴是在肩的峰端,要舉臂來取。凹陷那地方就是肩腢穴。
“兩季脅之間灸之”,這是京門穴,“京門十二肋骨端”,十二肋骨前面的地方。那地方太軟,京門穴也應該灸。
“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在外踝上的絕骨,這個地方也可以灸。是陽輔穴。足少陽膽經陽輔穴。光明、陽輔穴,不是那個絕骨穴。
“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足小指次指間這個穴位,是膽經的俠溪穴。
“腨下陷脈灸之”,腨就是說的腓腸肌,小腿肚子,陷下,腨下陷下這塊,那是承山穴。
“外踝后灸之”,外踝后,指的昆侖穴。
“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箸者灸之”,指肩上這個部位,缺盆上。
“膺中陷骨間灸之”,胸。胸膺。中間骨骼自己下陷的那個部位,天突穴。
“掌束骨下灸之”,陽池穴。
“齊下關元三寸灸之”,
“毛際動脈灸之”,那又是氣沖穴。有動脈,動脈跳動。那個地方,氣沖穴?;蛘哒f是氣街穴。
“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膝下三寸分間,是不是三里穴了。
“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足陽明胃經的跗上動脈,那叫沖陽穴。張仲景《傷寒論》特別強調要診跗陽脈,診太溪脈,再診寸口脈。這跗陽,也就是那個沖陽。就是足背上的動脈。跗,就是足背。
“巔上一灸之”,巔頂之上百會穴。
“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就狗咬的那個地方,狗能咬到那個地方灸三壯。
“即以犬傷病法灸之”,那是就過去可能狗所咬傷的很常見,可以用灸法。用那個方法灸。
“凡當灸二十九處”,有二十九處灸治寒熱。
“傷食灸之”,傷食者也可以灸。
“不已者”,說這么灸,都不能給他治好,不管是寒熱病也好,還是傷食也好,用上面那些灸法,都灸不好,不已,就是不好,沒完。
“必視其經之過于陽者”,那你就要再觀察這些部位,剛才我們所說的該灸的那些部位,是不是有“過于陽”的這種現象?“過于陽”是什么呢?就是并不下陷而充滿的。陽是充滿。虛的才陷下,有“過于陽者”,有經穴過于充滿的,它不是寒,不是虛,這會這么辦呢?不能再灸了,對這些部位不能灸。
“數刺其腧而藥之”,要數刺其腧,這時候要針刺,甚至可以放血。因為它屬于陽性的。這些部位。數刺其腧而藥之,同時可以用藥物治療。
我們在注釋中談到了,藥之也可以作“治”,有人認為這個藥就是治的意思。藥代替治來說的。就"數刺其腧",用針刺方法,來瀉其陽熱吧?;蛘叽坛鲅A硗饫斫饩褪钦f一方面針刺,一方面用點清熱的藥。因為它屬于陽性的癥狀,其經過與陽,而不是虛弱下陷。它“必陷下者灸之”,灸法是問補性質的,當然灸也有瀉。但是畢竟是治寒性的。寒性的,它穴位乃至于虛的部位,它就陷下。所以可以灸。那有過者,它不陷下而突出起來了,過于陽了,所以應該針刺。
這一段就講完了,這一篇《骨空論》全講完了。
《靈樞。經脈篇》
102頁。這是論經絡的時候,很完善的、很全面的一篇。非常重要的理論。但是這一篇很長,我們還沒選全,沒都選下來。這一篇講了經、絡它們的不同的病證,經,十二正經的循行,還有十五絡脈的循行部位。以及它們的病證等問題。所以論述經絡最全面的一篇。所以篇名就叫《經脈》。這篇我就不講了,我可以說一下。不講要大致說一下。
102頁開始一直到108頁,這么多內容,是講什么呢?是講經脈的作用,或者是生理功能。經脈的作用,及十二正經的病證。經脈的作用,經脈什么作用呢?我們不是開頭就講了,通氣血,和陰陽,等等等等。這一大段是講這個。你想十二經的循行,于病證,那是多么重要的問題。所以這一篇是非常重要的篇章。
這里頭需要大家記的,那就是第一個自然段,在我們學《內經》課的時候,你必須記住。當然前面那兩句話,問話記住不記住都可以,我把這一小段念一遍。
雷公問于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愿盡聞其道。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愿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那是講的非常重要的。非常概括的一個認識。
“禁脈之言”,教材有注釋,《靈樞經》有《禁服》篇,可能是傳抄之誤。它的禁脈應該是禁服。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針刺的時候,首先必須了解經脈。
“營其所行”,知道它是怎么運行的?怎么循環的?營不就循環運行的意思嗎?
“制其度量”,就是知其度量。這也有注釋2,制,《太素》作為“知”。知道它的長短,知道它的位置。知其度量嘛!知道它的淺深,長短淺深都是個度量問題。就是我們知道經脈的循行,淺深。等等這些情況。
“內次五臟,外別六腑”,它內與五臟相聯系,或者說針刺的時候,既要懂得經脈,又要知道內次五臟,外別六腑?;蛘哒f是經脈“內和五臟,外和六腑”。都密切相連。從醫生來說,你要知道五臟和六腑,臟主內,腑主外,又要知道經脈和臟腑的關系。所以內次,次也是次序。外別,其實在這里頭也是辨別。也是知道它的排列次序的問題。知道五臟和六腑的位置,五臟和六腑的表里陰陽關系,五臟和六腑的功能特點。這都叫“內次五臟,外別六腑”。
“愿盡聞其道”,所以我想全面了解了解。關于針刺經脈的問題。當然經脈和針刺的關系最密切。
好,下面開始就講的“人始生”的問題,人的出生生長發育問題。這個不要作為小問題看。因為《內經》的《靈樞經》的文章,是兩千年前的東西,那絕對是無神論,絕對是唯物論的觀點。這一篇是這樣的。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人是哪生的,起碼它不是上帝造人,講得非常清楚,是先成精。先有生成人體之先天之精。
“精成而后腦髓生”,到人體成為生命之后,形成腦髓。得有腦髓。
“骨為干”,之后還有“骨為干”,骨www.med126.com/rencai/骼為人體的骨干。要不我們現在,中國話詞,就是骨干。骨為干。
“脈為營”,脈,經脈是能夠圍繞著全身,營運全身的,脈為營。營,既有保衛的意思,又有運行的意思。運行什么?運行氣血,聯絡周身。骨為干,脈為營。
“筋為剛”,就是聯系的那個綱。提綱挈領的綱。
“肉為墻”,肌肉為墻,有保護作用。
“皮膚堅而毛發長”,這時人的生命形成,發育成為一個正常的人的這樣一個過程,皮膚堅而毛發長。新的生命完成了。
“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然后出生之后,就能夠飲食了。
“雷公曰:愿卒聞經脈之始生”,其實這個“之始生”,不是始生的問題,而是講經脈的主要的生理作用問題。主要什么作用呢?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因為經脈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它能夠“決死生”,通過經脈判斷人的生死。我們切脈也是切的經脈,這句話過去談過沒有?在《內經》里經脈是不太分別的,經就是脈,脈就是經。不是說非得跳動那個就叫做脈。不跳動那個叫做經。經脈是統一稱呼。在《內經》里是不分的。
“處百病、調虛實”,關于病的認識,關于治療的認識,都得依靠經脈的理論。
“不可不通”,所以說不可不通。必須懂得這個理論。這個“通”是懂得的意思。我醫生來說,必須懂的。不是單純講的經脈不通暢。
后面是講的十二經。102頁,那是講的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103頁,講足陽明胃經。104頁上面足太陰脾經。這就是按照十二經的順序來的。下面是手少陰,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陰,手厥陰,手少陽,足少陽,手厥陰,十二經。一直到108頁。循行的路線,以及它們的常見的病證。這就是這個十二正經的循行的問題。這里頭當然有很多字,有的時候發音不準,只好自己去查查字典了,查查字書。查查字書也得標上,不然的話,過幾天又忘記了。它是古時候一些解剖的名稱。這個自己看。好查著書看,記好這個,循行部位,沒什么可講的,它就定下了是這樣走下來的。
十五別絡
然后還是《靈樞。經脈》我們選了一段,110頁,選了一大段。這一大段到112頁。這一大段是講的什么呢?是講十五別絡,又叫大絡。絡脈有大絡,大絡有十五。屬于絡脈。但它是屬于大絡,不一般的絡脈,更不是孫絡。這是講十五別絡。以及絡脈色診。望絡脈作診病的方法。觀察它的顏色變化,這一段是講這個。你看,一開頭,110頁,原文。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脾)過于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于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于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這說的經脈是深而不見的,我不是說過的嗎?絡脈是看得見的,經脈是藏而深的。一般來說是“深而不見的”。
“其常見者,足太陰過于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這個部位的脈可以看得見,因為那地方很淺。足太陰脾經。它說也可以,因為這地方它沒法隱藏。
“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這不把經和脈,在分布深淺上,就這么兩句話全表達清楚了。
哪十五別絡呢,那就是看111頁,第二個自然段,一開頭,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間,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于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去欠,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手太陰之別絡,別,就是別絡。叫什么穴?是列缺。是這個穴,這個地方,所謂列缺,“交叉食指盡”,兩手一交叉,食指盡頭,這有個骨縫,這就是列缺。手太陰的列缺穴。手太陰的列缺穴是大絡。絡什么呢?絡它表里之經的手陽明大腸經。這是手太陰之別絡,名曰列缺。
你看,從這算起,也就是手太陰之別,這句話算起,第三行開頭,
“別走陽明也”,看到嗎?第一行“手太陰之別”,第二行“入于魚際”,第三行開頭“別走陽明也”。別走陽明,別絡絡瘀陽明什么呢?手陽明大腸經。因為它與肺腎相表里之經。所以后邊這一段是一共有了十五絡。
手少陰(心)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別走太陽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于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系于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手太陽(小腸)之別,名曰支正,去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走肘,絡肩骨禺;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小則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手陽明(大腸)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骨禺,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膈。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三焦)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膀胱)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萎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胃)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頂,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足太陰(脾)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后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腎)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后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并經上走于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者也。
足厥陰(肝)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睪,結于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怎么會出十五絡?十二正經十二個。任脈,督脈,再加一個脾之大絡大包穴。脾經除了有個絡脈之外,還有個大絡,脾之大絡,名曰大包。除了足太陰脾經之絡,還有大包穴。所以十二正經,加上任督,再加上脾之大絡大包穴,就一共是十五大絡。這就是十五大絡穴位問題。
最后做個總結一句話,這一篇這一段,說是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實則必見”,必見或者必現,絡脈一般的也不這么太突出,但是有實邪的時候,絡脈就充斥了。絡脈充斥。
“虛則必下”,虛證的時候,它就陷下。那你如果充實,就好針刺出血,絡脈可以放血的。如果陷下,陷下就不適合放血,所以說
“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所以有時候你看不清楚的時候,要上下聯系起來分析,把這經脈上下一塊,聯系起來觀察,認識。
這就是《經脈》篇。我們就講到這里,《靈樞》的《九針》,第三節,114頁,不準備講了,自己可以看。也就是經絡這一章,我們就用今天這樣兩節時間就講完了。
[完/40:13]
《靈樞。九針》
黃帝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于一而終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 ,九以法野。
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 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于經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牦,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于經,而為痛痹,舍于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八者,風也。風者,人之骨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于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久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yin邪流溢于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于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于關節者也。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歧伯曰:一曰镵針者,取法于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針,取法于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三曰金是針,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只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于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五曰鈹針,取法于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員利針,取法于牦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可令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膿痹者也。七曰毫針,取法于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于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九曰大針,取法于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法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帝內經》
經絡辯證(1)
腧穴主治有規律
針灸問對-明-汪機
331-針灸問對
針灸問對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丘市| 弋阳县| 苏尼特右旗| 博客| 涞源县| 册亨县| 永平县| 平度市| 红安县| 晋州市| 博野县| 四会市| 安丘市| 于田县| 昆明市| 磐石市| 绥阳县| 大洼县| 长武县| 民和| 漳浦县| 肃南| 尚义县| 长阳| 赤城县| 靖边县| 宁晋县| 中牟县| 靖安县| 衡水市| 会同县| 宣威市| 叶城县| 江川县| 镇原县| 宜丰县| 忻城县| 石台县| 南安市| 兰州市| 牟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