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帝內經 第四十一講 有余和不足及調治
教材147頁。繼續講《調經論》,147頁第二個自然段,也就是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歧伯曰: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并,五藏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
帝曰:補瀉奈何?
歧伯曰:血有余,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歧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于經,以成其疾。
從那兒開始講。“血有余不足奈何?”實際上在這里是講的肝,有余不足的問題。因為肝藏血。
“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怒為肝之志,所以肝氣實善怒,肝氣不足,肝虛,不足則恐”,所謂子盜母氣。或者從“乙癸同源”來講。也就是“肝腎同源“,同源于下焦。同藏精血,實多歸屬于肝。所以肝腎實多從瀉肝這個角度治療,肝腎虛多從補腎這個角度治療。所以虛則補腎,實則瀉肝,這“乙癸同源”的理論。“乙癸同源”這個理論在李中梓的《醫宗必讀》,其中有一篇文章叫“乙癸同源論”,講得很深刻,文章寫得很漂亮,可以自己翻閱,自己學習一下。
所以肝不足則恐,可以從子盜母氣的角度來理解,也可以從“肝腎同源”的角度來理解。肝屬木,腎屬水,所以實則瀉木,虛則補水。因此就這個意義上來講,后世才有一個說法叫做“腎無實證,肝無虛證”。其實不是無虛證,但是從“乙癸同源”的角度講,肝虛就補腎,腎也不是無實證,同樣的,從這個角理論度考慮,腎的實證也要瀉肝。因此就說肝無虛證,腎無實證。有這樣一個說法。大家要注意這個說法,是特定在“乙癸同源”這個理論前提下說的。不是說肝真的無虛證,腎就是無實證。并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肝有余則易怒,在志為怒。肝不足則恐,恐本來是腎之志,恐為腎之志,但是不足就出現腎虛的這個癥狀。或者叫子盜母氣的癥狀,由于子盜母氣,所以出現腎虛的恐,腎之志,恐的癥狀。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這個是說,血氣未并,前兩段也有這個血氣未并這句話,“神有余不足,氣有余不足”都有“血氣未并”這句話,血氣未并是說病還沒有嚴重,疾病還沒有嚴重,也可以說血氣已病,但是病而未甚,輕微,所以就叫做“血氣未并”。由于血氣并沒有嚴重的偏傾,所以五臟安定,沒有影響到內臟。
“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但是有孫絡水溢,這個水字,我們教材注釋有,《太素》作“外”,也就是“孫絡外溢”,就說明淺表的孫絡有充斥,溢就是溢出,外溢,孫絡有充斥表明病位淺在,并不深,所以前面它也說有“血氣未并,五藏安定”。如果真的血氣完全未病的話,孫絡也不應該有外溢的現象。所以我剛才說,血氣未并,血氣未并可以理解為血氣已病,但是未深,很輕淺。:則經有留血,由于孫絡外溢可以導致經脈有留血。留血也是瘀滯不通,有瘀滯的現象。由于孫絡外溢,導致了經脈的留血。
“帝曰:補瀉奈何?”血有余氣不足的補瀉,怎么用補法?怎么用瀉法呢?
“血有余,則瀉其盛經,出其血。”盛經就是血液充斥了,氣血充斥了那個經脈,所以叫瀉其盛經,主要是指的肝經,肝經充實的經脈要瀉,瀉肝經。
“不足,則視其虛經”,不足,那要針肝經,不足也是肝經之虛,
“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針刺到俞穴當中,經脈之中之后,要久留,要留針,要觀察。針刺到經脈之中之后要留針觀察。
“脈大,疾出其針”,不是刺到虛脈當中嗎?當發現脈大的時候,所謂“脈大”是氣血來至,針刺的時候,要經脈氣來至的時候才有療效。脈大說氣血已經到來了。這個時候,“疾出其針”,要趕快地起針了。所以針刺之后要觀察,觀察其經脈充盛了,再起針。這是治虛證的方法。
“無令血泄”,因為它是虛證,當然不要令血泄。和上面的“瀉其盛經,出其血”,你看從針刺上這完全不同的方法。實可以瀉出去,虛就無令出血。
“帝曰:刺留血奈何?”,那么是血有留滯,這個時候怎么治療呢?怎么針刺呢?
“歧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看到血絡充斥之處,血絡充斥之處針刺放血,
“無令惡血得入于經”,這樣的話,刺出其血,就是所說的惡血,邪氣,要趕快放出來,不要讓它再深入到經脈里面去。
“以成其疾”,如果深入到經脈之中的話,那疾病就壓要嚴重了。成其疾,就是基本已經成。就說明疾病嚴重。
這是血有余不足,下面,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日:形有余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支不用。血氣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動,命日微風。
帝日:補瀉奈何?
岐伯日:形有余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帝日:刺微奈何?
妨伯日: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形是說的形體。是說的肌肉,這里實際上具體是講的脾有余不足,脾主肌肉,
“岐伯日:形有余則腹脹,涇溲不利”,形有余就脾的邪氣充盛,脾臟的邪氣充盛,可以出現腹脹,運化不利因而出現腹脹,脾主大腹,脾的邪氣實,因而出現腹脹。“涇溲不利”,涇溲是指的大小便,二便不利,脾主運化,運化水谷精微,運化水濕。運化功能失調,所以出現二便不利,這是實邪導致的,脾的運化功能的失調,
“不足則四支不用”,脾虛則四肢不用,四肢不能夠運動。肌肉痿軟無力,我們在講《太陰陽明論》的時候,談過這個問題。“脾病而四肢不用”,就是“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脾胃后天之本,運化化生氣血津液來滋養筋骨肌肉。脾虛,津液不足,氣血精微不足,不能滋養因而出現四肢不用。脾主四肢嘛!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這病情很輕微的時候,血氣沒有明顯的偏傾。五臟,內臟沒有明顯的受到干擾。那是病很輕微,所以叫
“肌肉蠕動”,肌肉好像蠕動地在那兒動如同蟲行肌肉之中。好像有蟲子、螞蟻,在肌肉輕輕地爬的那樣的感覺,肌肉蠕動,
“命日微風”,這是輕微的風邪所致,脾屬土,風屬木,邪氣輕微而導致脾的病變,所以叫微風。
“帝日:補瀉奈何?”說這樣怎么治療呢?
“岐伯日:形有余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就脾有余瀉陽經,瀉陽明經,不足補陽絡,補陽明絡。太陰陽明互為表里,所以在這里頭瀉其陽經,補其陽絡。都是說的陽明的經和陽明的絡。是因為脾胃相表里,從表里經而治。
“帝日:刺微奈何?”疾病輕微的時候怎么針刺呢?
“妨伯日:取分肉間”,脾主肌肉,所以針刺取分肉間,
“無中其經,無傷其絡”因為病比較輕,所以不要深刺中其經。同時也不要傷其絡,使得
“衛氣得復,邪氣乃索”,這樣的話,因為衛主在表,病情輕微,所以說衛氣得復,病情輕微,淺表之氣也可以恢復了。邪氣乃索,病邪也可以消散了。索,是消索,取消散之義,這是形有余不足。
下面,“志有余不足”,也就是講的腎有余不足,腎藏志,所以腎有余不足是什么樣呢?下面說,
帝日: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www.med126.com/Article/岐伯日:志有余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骨節有動。
帝日:補瀉奈何?
岐伯日:志有余則瀉其然筋,不足則補其復溜。
帝日: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志有余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腎有邪氣充斥,就出現腹脹飧泄,飧泄這個詞我們講過幾遍了,就是完榖不化那種泄瀉。這是說腎主志。腎的邪氣盛,什么邪氣盛,主要是指的寒邪盛,腎為水臟,其性本來就寒,所以容易受寒邪,寒邪盛,使得水寒之氣充斥。因而出現腹脹,“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聚水而為病”,這是《素問。水熱論》里面的話。由于腎受了邪氣,使得關門不利因而水液停留,可以出現腹脹。所以腎中的陽氣可以化生脾土,所謂火生土,是從這個角度講,腎陽不足了,使得脾土的運化功能失調,可以出現飧泄。再有腎司二便,腎的功能失調,邪氣盛,也可以出現飧泄,所以這個腹脹飧泄。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理解。志有余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腎虛就可以出現厥,出現什么厥?寒厥。如果是腎陽虛,手足冷就是出現寒厥。熱厥,如果腎陰虛,出現手足熱,所謂熱厥。同時,如果腎精不足,水不涵木,還可以出現昏厥。突然昏仆了,神志不清,所以說是不足則厥。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骨節有動”,腎主骨,所以病輕微的時候骨節可以出現病變,“動”機是變動。也就是骨節出現了病變。
“帝日:補瀉奈何?岐伯日:志有余則瀉其然筋”,“然筋”也就是針灸的穴位的然谷穴。屬于少陰經的滎穴。井、滎、俞、經、合的滎穴。屬于足少陰的滎穴,志有余則瀉其然谷穴。同時可以針刺然谷穴,可以放血。
“不足則補其復溜”,“復溜”是足內踝上二寸,復溜穴,用補法。
“帝日: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對于病情比較輕微的病,也要立即的針刺它,
“無中其經”,但是針刺的時候,因為病情比較輕微,所以不要中氣經,也就不要太深。絡淺而經深。所以無中其經,要淺刺。淺刺當然就淺刺其絡,無中其經有刺其絡,
“邪所乃能立虛”,邪氣就可以很快的散去。邪氣實,散去了就所謂“邪所乃能立虛”,就是指的邪氣已經散去。。
這一段也就是,血、氣、形、志有余不足的疾病、病機和它治療法則。就講完了。
【理論闡釋】
五臟虛實的病機問題
148頁。在這個教材的第一個自然段里頭,你看,第二行中間,從本文“血氣未并”,為“神之微”推之,當為“血氣已并”所致。所以血氣未并,從這個病癥狀推之,是當為“血氣已并”。所以我關系在講的時候我提到,只不過是輕微而已,血氣未并是說血氣之病很輕微,還沒入于臟,所以說五臟安定,因此對這個“血氣未并”應該理解為“血氣已病很輕微”這樣一個意思。
教材分別講了神病、氣病、血病、形病、志病,根據《內經》的原文,五個方面,【理論闡釋】又也從這五個方面提了。
神病,它說心藏神,主神明,心病則神志失常,可以出現喜笑不休或者悲不自勝,心有余,實則笑不休,心不足則悲。這在本篇這么講,前面我們講過,《靈樞。本神》篇,也有這個問題。神病。
氣病,也就是講的肺主氣,司呼吸,這里所說的氣病,主要說的肺病。表現在呼吸之氣的異常。或者說氣喘,或者少氣,臨床表現上或者是胸盈仰息,或者是少氣不足以言。實了就是仰面呼吸,胸盈胸滿悶,虛了,可以少到說話的力氣都沒有。從呼吸之氣這個氣的角度,氣病的虛是主要是這樣兩個方面。當然我們也提到,在《靈樞。本神》篇,講的肺氣虛的時候,它是說“鼻塞不利,少氣”。而本篇《素問。調經論》說,“息利少氣”。也就是說在肺病,氣虛,肺氣虛的時候,既可以出現鼻息利,也可以出現息不利。兩種傾向都可以出現。
血病,也就是肝病的虛實問題。教材上又和《靈樞。本神》篇加以聯系,說“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這是很本篇講的一個道理。
形病,是說的脾病的虛實,同樣的,脾病,以及下邊的
志病,腎志的腎病,都和《靈樞。本神》篇有近似的記載。在志病腎病最后一行,149頁那個小5,“或腎臟受邪,關門不利,水液停聚,而發生飧泄、腹脹,這個教材的解釋,就是按腎者胃之關來解釋的。
【臨證指要】
1. 五臟虛實證治及其臨床意義
也是按五臟來談的。這里頭還引了一些古今醫家的一些驗案。
(1)心神的病變,神志病。虛可以產生悲,實可以笑不休。這樣的一些現象。也就是神志的影響表現。當然了,實用瀉心火的方法,虛,當然要補心氣。教材上出現了這樣兩個病例。
一個病例是萬密齋治程氏子。未一歲。小孩,嬰兒,多笑,知其心火有余,令以川連梔子朱砂為丸,服之。后三日,笑漸少。這還是瀉心火。川連、梔子都在瀉心火。朱砂也是安心神作用,重鎮安神。
心血不足則悲的問題。教材說有點情況,悲傷多哭這些情志病癥,好像類似《金匱要略》之臟躁證。這時候提到的是用益心寧神,甘麥大棗湯,來治心虛之悲。養營,甘麥大棗湯是養營血的。養營血就補心血了。所以心不足則悲。
這些個病證臨床上還是比較多見的。這里提出的瀉心火也好,養心營也好,這是一個概括的一個大的方向。并不是說臨床這些病,就只能用川連、梔子、朱砂,沒這意思。只是指出來這是一個思路。用瀉心火的方法,或者說用補營氣,補心營的方法。用甘麥大棗湯,這是一個思路。
2. 肺藏氣,肺主氣
也是從虛實兩個方面來談的。實證,剛才我們說了是胸悶,氣喘、或者所說胸盈仰息,不足則息利少氣,或者說少氣不足以言,形容它這種少氣的狀態,同樣的,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教材也談到了一些具體的病例,你看,舉個例子。這這一段的“肺以清肅下降為順”,在這一段的中間,前面,例,陸祖愚治唐鳴和,有這么一個病例,這個病例是從《續名醫類案》摘下來的。這是摘要下來這樣一個病例。
唐鳴和平時有火證,也就是平時有熱,因試事成痰火咳嗽。因為考試緊張了,著急準備考試,緊張了所以成了痰火咳嗽。日夜吐黃痰二三碗,氣逆喘息,飲食不進。給他用枳實桔梗、二陳這些藥尤甚,越吃越厲害。改服參、術,幾危,就更危險了。脈之,看他兩手脈,俱洪滑而數,于是乎就改用了茯苓桑皮貝母、芩、連、花粉元參枳殼,用一些清涼的藥。又加了牛黃竹瀝,瀉其心肝之火。二三劑胸寬氣緩,七八劑痰色乃白。因為白了,說明熱像已經去了。于是乎去了牛黃,因為牛黃是寒涼的藥,去了牛黃,三十余劑而安。這說明是實,肺中的實證。所以下面評論說,本案情志郁熱化火而成痰,情志郁,就可以化火生痰,五志都能化火。這個病是壅滯于肺而致喘咳,用清肺泄熱,將氣豁痰,痰火去則喘咳漸平。是舉了一個實喘的病例。
3. 肝喜條達
也就是肝藏血,肝的虛實,臨床上的病機。以及臨床上發現病機的治療的問題。肝之實證,多見情志不達,肝氣郁滯,或者是肝郁化火,肝郁這個問題在臨床上,一開始不難辨別,這病人說了,我生氣了,因為氣惱得的,胸悶太息,兩脅不舒,情緒不好,或者低,或者急躁,不太難遇辨別。但是難于辨別的就是在治療上,容易一看到氣滯就理氣,這就不見得是對的。這個問題應該注意什么呢?肝郁氣滯開始的階段,可以用理氣法,就用疏肝理氣方法,他剛得的,沒多少天。出現癥狀,胸悶太息,兩脅脹滿,心情急躁,這個你疏疏肝氣就可以了。疏肝理氣方法。但是如果過一段,這一段根據病人的情況有長有短。也有可能是一二個月。也有可能是半年。這根據人的不一樣。這肝氣郁滯沒有好,它就可能化熱。剛才我提到過一句,五志化火。肝氣郁滯當然最容易出現化火。那就出現化熱的階段,出現化熱的階段,單純用疏肝理氣的方法就不好使了。因為一般的理氣方法,這理氣藥都偏溫,他已經化火了,你再用偏溫的理氣藥去治,那就助長其火邪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呢,就應該用清肝熱的方法了。既要注意理氣,更要注意清肝火。瀉肝經的火熱。因為它已經化火了,就應該清肝熱了。肝熱到第二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病情繼續發展,很可能就出現火熱傷陰,既有肝郁氣滯,又有化熱,又有傷陰的現象,這個時候,你單純瀉肝火,清肝熱又不對了。所以要用養陰了。要養陰的同時,注意理氣。比如說最常用的方法,大家熟悉的一貫煎,一貫煎實際上是以養陰為主。即使是理氣,即使是疏肝,用了川楝子,理氣而不傷陰的藥。所以關于肝的問題,最容易出現氣滯。氣滯,最容易化火。化火就可以出現傷陰。如果是只知道這個病人開始是氣滯引起的,是由于肝氣不舒引起的。都已經化火了,甚至于傷陰了,還只知道去理氣,那是越治越壞。
咱們教材上又舉肝實證一例,說丹溪治一婦人。這是《古今醫案按》上的,朱丹溪治一婦人,年十九,氣實多怒不發,忽一日大發,叫而欲厥,蓋痰閉于上,火起于下,上沖故也。用香附末理氣,甘草川芎童便,那就有點往下引了,因為上沖的藥,你理氣的時候,活血的時候,用童便就是引入下焦。別讓它火氣上升。汁,又與親黛、人中白,那都是清涼的藥。香附末為丸,稍愈,后大吐乃安。復以導痰湯加姜炒黃連,或者當歸龍薈丸,這就瀉肝了。當歸蘆薈瀉肝經的藥。
后面還有個評論,說此系郁怒傷肝,氣郁痰結,痰火上擾,蒙蔽清竅。所以說它呼叫欲厥。證屬實火。治療當瀉火調氣滌痰。先祛痰火,調其氣機,繼以涼肝豁痰,養心安神而收效。這是說肝的問題。
4 脾的虛實
脾的虛實,這一段,教材上談到了。脾主運化精微,充養五臟。故脾病存在了脾土壅滯。氣機不暢。或濕邪困脾,礙脾健運。這成為實證,而出現腹滿,二便不利,治療應該祛邪運脾。脾得健運,則其氣自和。如果是脾虛,而出現四肢不用,那么當然用健脾的方法,又提到了“治痿獨取陽明”之法。脾病而四肢不用,“治痿獨取陽明”。或者健脾或者治陽明。用針刺也好,用藥物也好,都要考慮陽明的問題。教材上舉個病例。
單某,20歲。四肢痿弱無力兩月余。神經科診斷是“重癥肌無力”,這是相當難治的病。癥見手指無力。沒有握筆寫字的力量了。下午走路常跌倒,右眼皮下垂,倦怠嗜睡,苔薄白,脈沉細。綜合病情,屬氣血不足,脾虛腎虧的痿證。用補腎健脾的方法,起到一定的療效。而且逐漸還是恢復了。舉這樣一個病例。
5 腎虧
腎的精氣虧虛,厥氣易于逆上,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腎氣虛則厥,這是《厥論》的話。“陽衰于下則寒厥,陰衰于下則熱厥”,本身又說“腎氣虛則厥”,我們下面再講的,“諸厥固泄,皆屬于下”,就《至真要大論》下面就要講病機的十九條的,也是說厥屬于下的問題。屬于肝腎的問題。故厥證常可表現為肢體的厥冷。或出現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之昏厥。又講腎為胃之關。邪實于腎則關門不利,可見腹脹,飧泄等癥。這是我們前面講的。
又舉一個病例。以為男子,60歲,素有腰膝酸痛。看來素有腎虛的癥狀。頭暈、失眠耳鳴、咽干,這是腎陰不足,耳鳴、咽干;特別咽干不表現出陰虛嗎?最近因思想緊張,恐怖不解,恐怖又進一步傷腎,隨之卒然暈倒。診為腦溢血,那看來是現代的病例了,這是《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的,診為腦溢血,癥見面紅,痰聲漉漉,牙關緊閉,舌紅赤,脈弦大,患者素稟腎陰虧損,肝陽上亢,復因恐怖傷腎,腎精倍損,水不涵木。而肝陽愈亢。出現了陽熱上沖,風痰交阻。出現這樣的病癥。所以用的什么方呢?用的是“鎮肝熄風”的底子,用六味地黃丸,養腎陰,然后又用龍骨牡蠣白芍。以養肝潛陽熄風。用這樣一個方子治療的。先用六味地黃丸補腎。再用養肝潛陽熄風的方法。后邊又加菖蒲遠志竹茹祛痰。
總之,這個五臟虛實的病證,臨床上最多見,看雜病,主要是用五臟辨證,所以咱們教材【臨證指要】只是舉其大要而已。
氣血失調而生虛實之證
下面我們學習新的那一段。就150頁,那段原文。《調經論》的這段原文。這一段是講什么問題呢?是氣血失調而生虛實之證。主要是講這個。氣血失調,而生虛實之證。我現在讀一遍。
帝曰:善。余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歧伯曰:氣血以并,陰陽相傾,氣亂于衛,血逆于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并于陰,氣并于陽,故為驚狂,血并于陽,氣并于陰,乃為炅中;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悶善怒;血并于下,氣并于上,亂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陰,氣并于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歧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并為虛,氣并為虛,是無實乎?歧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于經,血與氣并,則為實焉。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愿聞其故。歧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于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歧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傳入于絡脈,絡脈滿則輸于大經脈,血氣與邪并客于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www.med126.com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歧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歧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帝曰:善。陰之生虛奈何?歧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空虛,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下面我們串講。
“帝曰:善。余已聞虛實之形”,前面我們不是講了嗎?五臟各有虛實之病,
“不知其何以生?”也就是說怎么樣產生的虛實之證呢?其實下面回答的說,氣血失調導致的各種虛實之證,這重點倒不是談五臟了。
“歧伯曰:血氣以并”,因此岐伯回答說,血氣以并,并就是相并,相結合,相合并。本來說應該氣行于氣道,血行于血脈。結果氣血不是正常運行而有所偏,并于一處。所以叫血氣以并。
“陰陽相傾”,陰陽不平衡了,傾斜。因此可以出現
“氣亂于衛,血逆于經”,因為衛屬于氣,所以衛氣亂了叫氣亂于衛,血行于經,血亂了所以叫做血逆于經。逆,也是亂。
“血氣離居”,血氣離開了正常的軌道。運行失調了,當然就離開了它正常的軌道。
“一實一虛”,可以出現一實一虛。本來是應該運行于陰的,結果它運行于陽了,那就陰虛而陽實了。反過來也是這樣。應當運行于陽的而運行于陰去了,那就陰實而陽虛。所以它就有一實一虛。因為離開了正常的部位了。離開了沒有了那個部位就虛了,不應當有而有了那個地方就實了。所以血氣離居,自然就一實一虛。
“血并于陰”,血屬陰,陰是指的陰分,部位,血屬于陰又并與陰的部位,那就重陰。
“氣并于陽”,氣屬于陽,而又并與陽的部位,叫氣并于陽,
“故為驚狂”,可以出現驚或者發狂。神志方面的病變。《難經》上有個“重陰則癲,重陽則狂”。血屬于陰,并與陰分,因而可以出現精神癥狀。氣屬于陽,又并與陽分,同樣可以出現精神癥狀。“重陰則癲,重陽則狂”。關于重陽則狂的問題,我們在前面講《陰陽應相大論》的時候講過,陽邪并與陽位,叫做病乃狂。
“血并于陽,氣并于陰,乃為炅中”,血為陰而并于陽分,因此就可以出現陰虛的內熱,血屬于陰,并與陽分了陰就不足,陰不足就可以出現陰虛的內熱,所以說血并與陽出現陰虛的內熱,氣并與陰,氣本屬陽,而入于陰,那么出現里熱,氣屬陽而入于陰,也出現里熱,所以說乃為炅中,炅中就是熱中,就是里熱,就出現內熱。
“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悶善怒”,上是指的上焦,主要是講的心,氣并與下,下,這主要是指的下焦,講的肝。血并與上,就是血并與心,因此可以出現血屬陰而并于心,使得心氣被郁,因此可以出現心煩而抑郁的癥狀。使得心的陽氣被抑郁了,被抑住了。同時“氣并于下”,并于肝,使得肝氣實,因此出現善怒。
“血并于下”,并于下就是郁滯于下,
“氣并于上”,氣上沖于上,陽氣上擾,
“亂而喜忘”,因此出現亂而喜忘。血并與下,血蓄下焦,血蓄于下焦之后,血不能養心神,所以可以出現亂而喜忘的癥狀。氣上沖,陽氣上擾,也可以出現亂而喜忘。亂就是狂亂。將來在學《傷寒論》,下焦蓄血,其人如狂,也是講的這個問題。所以血并于下,氣并于上,可以出現亂而喜忘。煩亂,狂亂,善罵這樣一些癥狀。那個病機剛才我們說了,血并于下之后,血就不能養心神了。氣并于上,陽熱之氣上沖于頭,陽熱上擾所以可以出現神志方面的病癥,亂而喜忘。
“血并于陰,氣并于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說是血也可以并與陰,氣也可以并與陽,上面講了嘛,這樣的話,血氣就離開它的正常部位了,那么什么樣的叫做實?什么樣的叫做虛呢?下面就又具體回答。血氣并居之后,何者為實?何者為虛?這個問題。
[完/49:5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調經論》續1、有余不足及調治、2氣血失調而生虛實之證(41)王洪圖
醫經原旨 卷四 疾病第十虛實
醫學綱目-卷之四·陰陽臟腑部-治虛實法
找出自己的病根在哪里,才能目標明確的進行調理
黃帝內經·素問(4)
黃帝內經原文(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游县| 凤山市| 鹤壁市| 安泽县| 和田县| 永昌县| 霍林郭勒市| 崇礼县| 侯马市| 海宁市| 禄劝| 山东| 昆山市| 盐津县| 宝山区| 石柱| 柘城县| 南和县| 德州市| 安西县| 抚松县| 惠州市| 外汇| 临海市| 鲁山县| 莲花县| 舞阳县| 松潘县| 盘山县| 昌乐县| 康定县| 汝州市| 德保县| 富民县| 呼玛县| 太湖县| 吴江市| 清原| 镇沅| 华坪县|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