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帝內經 第七十四講 養生《素問.上古天真論》
第八章,養生
教材261頁,第八章,養生。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采取各種方法,使人體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這就是養生。
養生的問題,或者說健康長壽的問題,這可是由來已久,甚至于說,這是醫學的終極目的。醫學要干什么?其實就研究健康的長壽問題。防治疾病也是為了盡快,也是為了長壽,所以說人類的養生活動是起源很早的。養生作為一個理論,在《內經》里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內經》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養生理論主要是講什么問題呢?它是要闡述生命衰亡的機理。俄什么人會衰老?甚至要死亡。要研究中國問題。養生的原理,怎么樣才能養生?以及養生的方法。除了原理、原則之外,還有具體的方法。這都是養生所要研究的內容。
《內經》養生的內容很多,散見于多篇。最主要的,咱們教材提到的,比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以及《本神》、《天年》等篇。還有散在于其他篇當中的養生學的思想。
現在看第一節,《素問。上古天真論》。《素問。上古天真論》是《素問》的第一篇文章。把它擺在第一篇,那說明對于養生問題的重視。你看在醫學角度考慮,養生健康長壽的問題,我剛才談到是醫學的最基本的問題,所以在《素問》八十一篇文章當中,第一篇就是寫的《素問。上古天真論》,當然這一篇文章,和王冰在整理《素問》的時候,和王冰的學術思想有關系。王冰是道家,我們在講概論的時候講過,他就重視他那套的養生思想。所以他把《素問》原來的文章,八十一篇的次序他有過一些編排,重新編排,除了注釋之外,他有過重新編排,看來這一篇是王冰把它挪到第一篇。這一篇中反應了道家的養生思想。
《上古天真論》的篇名,上古,也就是遠古,遠古時代,在《內經》上頭,把古代分成遠古、中古和近古,把古代又分成這樣三個,遠古時很古遠的時代,上古就是遠古時代。天真,就是先天之真氣,在本篇主要是講的腎氣。“真”我們過去講過,真就是真臟之氣,五臟之真氣。在前面我們講過,說是“春天,藏真散于肝;夏季,藏真通于心;長夏,藏真濡于脾;秋,藏真高于肺;冬,藏真藏于腎”。那不都講過“藏真”嗎?這個“真”也是那個“真”。所以“真”本身是講五臟之真氣。而“天真”雖然也包含五臟之真氣,但是具體來講,本篇更主要是講的腎氣,腎臟之真氣。所以這一篇,它是從上古養生的理論作為引,引出來關于養生學的思想問題。因此,篇名就叫《上古天真論》。這個思想還是,從目前看來強調的養生,這個思想還是很先進的。別看是很古老的,其實還是很先進的。我們國家的衛生工作四大方針之一,就是預防為主。養生作為疾病來說可不也是預防為主。身體健康了,防止疾病了。所以防重于治的思想,從現在看來,它還是先進的。不是落后的、不是陳舊的。
《上古天真論》教材上,把它分做這樣三段。現在看第一段,也就是261頁那段原文。一共分了上個自然段。這一大段是講養生的原則。我讀一遍這一段。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兒徇齊,長而敦敦,成而登天。迺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所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yin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這一段,第一個自然段,不一定要背,我看從“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到這一段應該把它背下來。這是我們中醫最常說的話。一談養生這是必須要有的話。不單是要很好的理解,我看也應當很好的記熟這段話。說這樣幾句話我們也說不明白,那你中醫還談什么養生?你還叫什么高明的中醫師?所以必須理解得很深。也得記憶得很好。記憶得很好,才便于更深入地理解,這個不矛盾。近年有一些年輕學生,有些東西不愿意背,說是我們理解,不像你們那樣背死書。最后可好了,背也不會背,理解也不深,這更糟了,我也沒主張死背,我主張你要記熟了,同時也要很好地理解,這不矛盾。“熟才能生巧”,你根本就不熟,怎么生得巧?說我想用《內經》的理論,《內經》理論是什么來著,就是想不起來,你還巧得起來嗎?這不可能的事,所以我認為這不矛盾。
昔在黃帝,昔就是以往,很久以前,生活著的黃帝,這“在”是生活著的意思。其實不一定直譯這么清楚,就在很久以前的黃帝就是了。我們曾經談過,在開頭講概論的時候就談過,黃帝本來是一個黃帝族,是古代的一個氏族。中華文化的發展,是從黃帝那個時期開始的。但是在歷史上,把黃帝比喻為一個賢明的君主,所以這就這么看的,說黃帝是賢明的君主,
生而神靈,生下來就超常,智力就超常。所以生而神靈。生下來的時候智力就超常。那就不是一般的人。
弱而能言,很弱小的時候就會說話,或者說,不當會說話的年齡他就會說話。這是一種解釋。另外一種解釋,“能言”說是能言善辯那個能言。語言辯解能力都很好。善于言辭。所以是“弱”,年齡很幼小,就很善于言辭。兩種解釋都可以。因為他生而神靈,所以,年齡很幼小,就善于言辭,那有什么不可以,所以兩種解釋都可以。一個就說,年齡很幼小,不當會說話的時候,他就會說話了。這也是神靈。年齡雖然很幼小,但是辭令很好。已經善于言辭了。
幼兒徇齊,在幼年的時候。考慮難題,辦事就很周到。徇齊是周到、全面的意思。循是全面、齊是周到。又周到,又全面。你就是不單是能言,同時考慮分析問題、考慮問題。是非常全面的,非常周到的。
“長而敦敏”,長成或者長大,長大的時候就非常“敦敏”,敦就是敦厚,敏就是聰敏,敏捷。又敦厚,有敏捷。這也是非常可貴的品質,敦厚不敏捷也不太好,敏捷很敏捷就是不敦厚,這人也不大受歡迎。所以黃帝長大了,長大就又敦厚,又敏捷。
成而登天,到成年而登天子位。這一句話,從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兒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這句話有的醫家曾經提出過質疑。 這好像并不是《黃帝內經》里的原話。因為《黃帝內經》這部書通篇,基本上都是用黃帝和臣子們對答的形式寫成的。黃帝既然以對答的形式寫成,那好像等于是語錄這類的組織,黃帝不能說自己寫自己,說我是什么什么,這等于是后人補錄的,所以對這幾句話,注家們提出過想法、建議或者說分析,說這幾句話不像是《內經》的原話。很可能是王冰在整理,或者誰,在這里的時候加上去的。想介紹一下黃帝。然后再說《黃帝內經》,有這種可能。因為這幾句話和司馬遷《史記。黃帝本紀》一開頭那幾句話是一致的。《史記》當中不是分本紀、分世家等等的嗎?《黃帝本紀》開頭那幾句話,“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兒徇齊,長而敦敦,成而登天”,這幾句話是一致的。所以這幾句話是后人加入《內經》當中的。這個提法還是有可能,或者說有根據。總之,介紹一下黃帝。
迺問于天師曰,“迺”和“乃”意思相同,這是另外一種寫法。“天師”,這里是指的岐伯,黃帝的老師。有人說“天師”是當時的一種官職,也可以。因為除了“天師”之外,《內經》上還有“少師”,說是一種官職,比如假設那是首府的話,這是副首相,“少”。作這樣一種理解,也可以。但是我們知道,“問于天師”,在《內經》里頭,所說“天師”是指的岐伯。黃帝的老師。問岐伯,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他說,我聽說遠古時代的人,“春秋”就是說的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衰,就是身體不衰老,這是他不衰老,精神其實也不衰老,就是說超過百歲身體還很健康,
“今時之人”,聽說古時候是那樣,可是現在的人做不到了,
“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半百,五十歲,動作就衰了,動作衰了,說明形體衰了,整個人體就衰弱了。古時候過百歲都不衰,現在五十歲就開始衰弱了呢?
時世異耶?這是時代不同了,時間的關系變化了,
人將失之耶?還是人自己的過失呢?就如同我們講《本神》篇講的,“天之罪與,人之過乎?”等于問這樣一個問題。是時代的問題,還是人自己的過失?“人將失之耶?”這句話注家們也提出過,從語言上提出過問題,就是“人將失之耶”看來應當是作“將人失之耶”,這個“將”是“抑或”的意思。是因為時代的問題呢,抑或是人自己的過失?這從語言上看來“將”在前頭是可以的。因為本篇還有這樣的語言。“將”字就在前面了。提出這樣的問題。當然它這是用一個時間來做個對比。真正地要理解,說古時候人就超過一百歲不衰,到黃帝那時代就半百而衰,那到現在豈不是更加衰得早了。這是一種比法。是作一種對比的比法來說明某些問題。當然崇古思想在《內經》通篇里倒是都有。下面具體回答這個問題。
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歧伯回答說,不是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嗎?岐伯就回答這個問題,說為什么這樣啊?那等于說其實并不是時事的問題,而是人們養生的問題所以才有長壽,才有早衰這樣的區別。下邊是回答這個問題。“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知道就是懂得養生之道,知就是懂得,道說養生之道,上古時候的人,懂得養生之道的,那也提得清楚。上古時候也有不懂養生之道的,沒說。懂得養生之道的才能這樣。講得很清楚了。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法于陰陽,取法于陰陽,就是說人體自己的養生,和自然界陰陽是相一致的,比如春夏秋冬、晝夜晨昏,都有陰陽的變化。人也要取法于自然界的這種陰陽變化。來調養自己體內的陰陽。根據那樣的陰陽變化來調養自己。所以叫“法于陰陽”。當然,陰陽所賅者廣,不單是日夜晨昏的問題,還有各個方面的問題。陰陽者,天地之道。“和于術數”,術數,是說養生的方法和技術。古時候的人,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取法于陰陽,同時又符合養生的技術和方法。“和”就是符合。也就是正常地、合理地運用。養生的方法和技術。“法于陰陽”又“和于術數”
食飲有節,飲食有節制。至于飲食怎么節制,我們前面講了很多了,又不能過飽,有不能過饑,五味要調合,那不都有嗎?酸苦甘辛咸五味要調合。“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所以要食飲有節。同時還
“起居有常”,生活有規律,有常規。古時候的常規,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盡管現在不見得是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總是要有常規。古時候人能夠起居有常,有自己的生活,良好的生活規律,生活習慣。再有,
不妄作勞,不是不作勞,不是不勞動,而是不妄作,沒有必要的過分地去勞傷。所以不妄。“妄”就是妄為、狂妄、亂作,所以說不妄作勞,就是勞作當中也不是狂妄的,也是有規定的,也是有節制的。
故能形與神俱,所以古時候的人形體很健壯,精神也很飽滿。形神兼備,所以“形與神俱”。這可是中醫養生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養生的方法上,有注意到形神兼養。“形”是講形體要鍛煉,要肌肉發達。我們所說的要形體強健。因為形體強健和內臟有關系。五臟者,中之守也,身之強也。而“神”是精神活動問題,智力、精神、情志都在這“神”上。因此人的健康不單形體健康,精神、情志、思想也得要健康。這才是真正的健康。所以《內經》時候已經提出這樣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也是真正的所謂的健康的評價。健康評價標準。我看最主要還是這樣兩個方面,精神健康、形體健康。說古時候能夠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等,所以他能夠做到形體強健、精神飽滿。
而盡終其天年,所以他們能夠達到天賦的壽命,自然的壽命。天年,天賦的壽命。也就是自然的壽命,自然所賦予的壽命。人類自然的壽命是多長呢?在古代認為是120歲。《內經》的注家們也提到,正常的壽命人應該活到120歲。現代的研究不一樣,大體上還差不多。古時候認為人的正常壽命應當是120歲。那就叫天國家醫學考試網年。對一般人來說都應該是這樣的。
度百歲乃去,雖然是120歲,也叫百歲。當然還是以百為階段的。所以叫“百歲”。當然我們中國人的習慣,那就把它叫百歲。活到七十歲去世了,也叫“百年之后”。甚至活到六十歲去世了,以前壽命短的時候,那也叫百年之后。反正總是它基本數字,是在百歲這個范圍前后。說“度百歲乃去”。那就是正常的壽命度過了。這是說“上古之人”是這樣。
今時之人不然也,因為黃帝問的時候說,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他說“今時之人不然也”,為什么呢?今時之人,不能夠做到這樣呢?年半百而動作皆衰,就指出一些生活上的問題、精神上的問題、心理上的問題,很多不符合養生之道。
以酒為漿,漿就是水漿,飲料,把這酒就當水那么喝,或者叫湯,漿也是湯。我們所喝的湯、喝的水,甚至喝的粥。都可以叫做漿。以酒為漿,把這酒就當水那么喝,這是不行的。這就肯定說飲食不節,上面古時候不是“食飲有節”嗎?這是飲酒。是,其實到如今,飲酒過量所導致的身體不適,乃至疾病,仍然不在少數,特別一些自恃身體好,引起酒來就更多,當然也有人說是工作需要,工作需要反正對身體不需要,對健康還是不需要。工作需要我們沒辦法,但作為醫生來說,健康你可不需要。
以妄為常,前面是講的起居有常,好了,有些人他沒有常規,他的常規是什么?他的常規就是亂。“妄”就是亂,失去了正常的規律。這是他的日常現象,他不是起居有常。他說以妄為常了,經常的是沒規律的。
醉以入房,再有,還有醉以入房。飲醉了酒之后入房,兩性生活而耗腎精,而傷脾胃。醉酒入房傷腎精,傷脾胃之氣。
以欲竭其精,以他的情欲來耗竭真精,特別是腎精。
以耗散其真,“耗”,這個耗,通愛好的“好”。意思通愛好的好。以他自己的愛好來奪散其真氣。使真氣耗傷了。那就是說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欲。控制不住自己的愛好。以自己的愛好來使身體的真氣受到損傷。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不知道人體應該是非常的珍貴,應該非常珍視自己的健康。人體的健康,就好像拿著盛滿了水的器皿一樣,滿滿的水,人體的精氣在里邊很充足。但是因為拿起來非常注意,不要亂晃蕩,亂晃蕩精氣就散失了。所以比喻人體要保持健康,就好像拿著盛滿了水的器皿一樣,不要亂晃,免得氣血散失掉。所以他說“不知持滿”,不懂得保養自己的身體。就好像裝滿了水的器皿一樣。要小心謹慎地不要灑掉。不時御神,教材有注釋,這個“時”作“善”解,不善于統馭自己的精神。統攝,駕馭,不善于統攝自己的精神。也就是精神的隨便亂用。思想不知道清靜一些。所以“不知持滿,不時御神”。這個腦子總是要動的,但是該動的動,不該動的地方不能去動。亂動的話會傷人的。精神不能亂,所以說“不時御神”。就不知道統攝自己的精神。
務快其心,以其心快樂為務。他的任務是什么?他的任務就是要求自己快樂。沒有別的了。
逆于生樂,但是要知道,這種快樂是“逆于生樂”,對生命的快樂,生命對于健康長壽來說,那可是相違逆的。心里頭看著是高興了。那有很多人是這樣的。吃點這個東西搖搖頭,吃了那個東西捂一捂,看來他高興了,他就為了這高興,其實留下很多的后患。現在臨床上也個別看到一些年輕人,所謂年輕人,也是三十多歲,后悔了,當初我如何如何,現在這點病可是很難根除掉這點不適。逆于生樂。從生命的健康來說,生命的快樂來說,那是相違背的。
起居無節,生活起居沒有規律,沒有節制,我說有些人工作需要,是要夜里三兩點睡覺,沒有工作需要,一定要www.med126.com/Article/折騰到夜里三兩點睡覺,我看沒必要,盡管不要求,也不可能做到“入出而作,日入而息”,應該自己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故半百而衰也,如果“起居無節”,再加上前面那一些,心神、體力、情欲、飲食,各個方面都不注意,所以故半百而衰也。因此人到五十歲就開始衰老了。這是說對比,不是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嗎?為什么呢?岐伯就作這樣一個概括的回答。這個概括的回答,可是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問題。需要認真地去研究,認真的去分析,乃至于在實踐當中來加以實行的事。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上古時代,圣人。就是深通養生之道的人;之教下也,對于一般的民眾進行教導,“下”是一般的民眾,進行教導的時候。
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都是這樣說,告訴他們要注意,對虛邪賊風,要避之有時。皆謂之,都是這樣告訴他們的。所謂的“有教無類”,皆謂之,都是這樣告訴他們的。不管你是聰明的,還是不聰明的,還是男女老幼,上古圣人,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都是這樣教導他們。應該如何如何。那就不分你是高低貴賤、尊卑長幼,都得告訴你,應該如何如何養生。我們也應該是這樣,我們現在作為醫生,也應該是不分尊卑長幼的,我們應該宣傳、應該講解,這些養生的道理。當然自己得首先實行。再有,《太素》上的話,這兩句話文字上有點不同,《黃帝內經太素》是“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為之”,這“下”字在下邊了,“下皆為之”。《太素》是這樣記載的。因此楊上善在注的時候,說上古圣人教導別人去實行的話,自己先實行,以身作則。教人行之,自己先行之。所謂“無言之教,勝有言之教”,就是圣人自己以身作則,自己先這樣注意養生。所謂“無言之教”,不用說,這“無言之教,勝有言之教”,讓他們“下皆為之”。上古圣人這么做了,下邊的人也都“為之”。也都照他這個方法去做了。“為之”是做了,也可以。《太素》這個文字跟那個意思并不相左,“之教下也,皆謂之",什么呢?虛邪賊風,虛邪賊風是泛指外邪而言,對于外在的致病因素,泛指一切的致病因素,特別是六yin邪氣。那個虛邪賊風,是泛指外界的致病因素。特別是六yin邪氣。對于那些個致病因素應該怎么樣呢?要“避之有時”,應該按時加以回避。不要去冒觸,冒觸風寒,冒觸疫癘之氣。所以說要“避之有時”。雖然我們過去講過,說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那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正氣存內了,邪氣一般地說不容易侵入。但是還有一方面,叫“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對于那種容易引起致病的因素,你要躲避開。不要去冒觸它,去觸犯它。盡量不要去觸犯它,盡管有時候避免不了,要到環境里去,你要適當的防護,必要的防護。不能說我正氣存在了,我不在乎了,那不行。 所以事情是兩個方面的。這里強調的是對于那些致病的因素。你要適當的躲避它。再有,
恬淡虛無,恬淡虛無,可就是精神心理的修養。恬淡是說的安靜。虛無,就是思想上,精神上,要沒有雜念,不能妄想。所謂“恬淡虛無”,就是安安靜靜的,情緒上非常平靜,沒有其他的私心雜念這些東西。這是養心神、養精神一個,很必要,很重要的方法。這樣的話,外邊可以避免邪氣,內里可以調節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精神調和了,氣血就調和了。精神對氣血的影響非常大,外邊不受外邪侵襲,自己內邊氣血調和。
真氣從之,這樣的話,人體的正氣,這個真氣,在這里也可以理解為正氣,我剛才講了,真氣,臟腑之真氣,真氣從之,氣血都調和了,從,就是調和,正氣調和,正氣從順。
精神內守,精神守于內。因為你恬淡虛無,當然精神守于內了,沒什么私心雜念,七想八想的,很安靜。所以精神可以守于內,而不耗散于外。沒有“以耗散其真”的意思,“以耗”就可以散其真。“以欲”就可以竭其精。他恬淡虛無了,當然精神就不耗散于外。精神守于內。
病安從來?能夠做到這些,疾病能從哪里來呢?病從何處可以生呢?
是以志閑而少欲,是以,所以說要做到“志閑而少欲”。志,是說的情志,還是思想、心志。閑,要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志。閑,是控制,所謂“門中有木”,好像那門栓一樣。把自己的情志,把自己的思想,像門栓一樣的它管住。門中有木,門栓。又可以引申為柵欄,給它管住了。也就是說,自己要管得住自己的情志。管得住自己的思想。這是自己鍛煉的問題,養生問題。柵欄,不也是欄起了嗎?不要讓牛羊亂跑。要必須自己管住自己的情志。說我七想八想,我就愿意這么想。那你非得病不可。終究是要出現毛病,所以要“志閑”。同時還要少欲,欲望要少,人的欲望是沒止境的。你沒止境的欲望,沒止境的去想,從養生角度來說,不對,不利,所以要“少欲”。欲望,要限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沒有限度的去追求。
心安而不懼,要心安而不懼,心里非常安靜,因為你做到志閑而少欲,所以心里很安靜,很平靜。就不為外物所懼,不被外物所懼。不被外界的那些事物所干擾。因為志閑而少欲,心理很安靜,所以對外邊的事物,這“物”是事物。就不能干擾你。如果相反的,你志也不能管得住,欲望也很多,外邊有點什么事情來,全受干擾。懼,就是驚懼,情緒上的變化。心安而不懼。
形勞而不倦,形勞而不倦的理解,也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說,形體勞累但是不要讓他太疲倦。就是要勞宜有度。一種解釋,說因為前面已經做到“心安而不懼”,所以盡管形體勞累,他也不疲倦。說是神怡而何倦之有?我的心情很安靜,很平淡,因此,盡管是勞累,盡管是勞動,他并不疲倦。這倒也對。說這腦子七想八想的,事情很多,真的要干點活,不用干多久就覺得很疲倦。說思想很專一,沒有更多的七想八想那些事情的干擾,盡管工作的時間比較長,盡管體力勞動也比較大,但是沒感到很疲倦。這個事情也是事實。所以“形勞而不倦”,兩種解釋都可通。
氣從以順,這樣的時候,人體的正氣就從順了。
各從所欲,人人都能夠,滿足他的欲望。從,就是順從、滿足。為什么都能滿足欲望?因為有個前提,前面“志閑而少欲”,欲望少了。當然就很容易滿足。
皆得所愿,在那個前提之下,所以人們都能滿足自己的欲望。特別是古人,上古之人,能夠做到這樣一點。所以盡管上古之人是這樣一個條件,但是人人都能滿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各從所欲,皆得所愿”。每個人的愿望都能得到。你看,下邊就是“從其欲,得所愿”,舉例來說。
故美其食,上古之人,他是做到這樣一點了。也是在前面“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這樣一個前提下,才能夠有這些。美其食,是以其食為美,粗精皆所甘也。粗食、精食都覺得很甜美。叫“美其食”。可不要說專門吃美食。美食家的那個美食和這個意思不一樣。就是以其食為美。所謂“粗精皆所甘也”。
任其服,任其服,服就是服裝,衣服,任,隨便,穿的衣服,不管是好是賴,但是自己覺得很隨便。不是要追求什么時髦的衣服。追求什么特殊樣式。他就覺得平常的衣服穿起來我就很隨便,就行了。
樂其俗,俗,就是世俗之間,對于周圍社會環境,他也感到滿意。其實我們周圍的社會環境,永遠不可能達到十全十美,但是從養生這個角度,不能看到什么都不高興,回來一肚子氣,這是不利的。因此叫“樂其俗”。看到那個世俗世界就這樣。自己覺得也挺快樂,也能適應。當然,后來《內經》上還有講,有些時候,你不要學習那些不好的東西就是了。看就看見了,聽就聽見了。但是你就跟沒看見、沒聽見是一樣。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是一樣的。但是你不要自己去給自己找氣生。所以要樂其俗。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地位高的和地位低的,沒有互相羨慕,我看到他官大,我老羨慕他,甚至我還老嫉妒他。每個地位高的,看你多自在,八點你才來上班,我夜里都沒睡覺(假設這么說)。叫高下不相慕。各人完成各人的事。自守本位,各守其位,說不相傾慕。其民故曰樸,所以古代人能夠做到這樣一點,因此說是很質樸的,是很敦厚的。很質樸,很敦厚。那樣幾點,上面所說這些話,確實是非常重要的話。我們作為醫生,作為學中醫的,應該力求按這個精神上去做自己的事情。去安排自己的養生。下面又講到具體的一些情況。所以能夠做到上面那樣,其民故曰樸。因此說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社會上嗜好,那些欲望,那些不正當的東西,不能勞其目,他連看都不想看。看了之后他也不往心里去。不效仿那些東西。所以“不能勞其目”。他也不去看,看到他也不想它去。更不要說讓他去做。
yin邪不能惑其心,那些yin亂的、不正當的東西,不能迷惑他的心。不能勾引他去做去,說yin邪不能惑其心。他的心志很堅定。不會受到那些不當的東西去迷惑。也去效仿,也去學去。甚至于也去做去。
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愚,是笨的,不聰明的,智,是智慧高的,賢,是很賢德,很高尚,不肖,是比較差,這水平比較低。水平高的,水平低的,各類人等,他因為他前面那些“圣人之教下也”,那些他都照著去做,盡管人有聰明的,有笨一點的,有的能力強的,有的能力弱的,不肖就是能力差,就是不如別人。肖,是“如”的意思,“像”的意思。不如別人,不像別人那么強。有時候我們說話說“不肖子孫”,那不像他爹,不像他祖先那么好。那壞蛋,優勢就這意思。不如,像的意思。在這里就是能力差。都可以做到“不懼于物”,懼,就是驚動,不受外物所驚動。外邊變化對他們影響不大。他們自己能夠做到恬淡、做到精神內守。
故合于道,所以說,他們符合養生之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德,是道德,是養生,養生之道。他們深通養生之道。對養生之道深有所得,謂之“德”。有所得就謂之德。不危也,因為他得全了養生之道,完全,所以沒有危害,沒有危險。對生命沒有危害。因此才可以做到“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串講就到這。
[完/46:39]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智慧
《上古天真論》1、養生原則與調養(74)王洪圖
《黃帝內經》里的養生箴言,祖先不惜道破天機,我們卻視如敝履
內經臨床精要 (養生)9.1.1.(內養正氣,外避邪風)養生原則和方法
羅素讀黃帝內經(二)
《黃帝內經》“精神內守”的“精”、“神”分別指的是什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明县| 新营市| 治县。| 民乐县| 会同县| 阿鲁科尔沁旗| 汾阳市| 麻栗坡县| 土默特右旗| 通城县| 望谟县| 民勤县| 武威市| 营口市| 广平县| 绩溪县| 青岛市| 洛阳市| 新安县| 海门市| 金坛市| 嘉定区| 沛县| 石林| 高阳县| 搜索| 华宁县| 巴中市| 谷城县| 滕州市| 长丰县| 峡江县| 淮安市| 玛沁县| 丘北县| 冷水江市| 邹城市| 厦门市| 额尔古纳市| 甘南县|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