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的后遺癥中最多見的就是偏癱。偏癱指一側肢體肌力減退、活動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動。中風患者偏癱發生在腦部病變的對側,因為大腦的神經支配是交叉性的。如果是左側的腦出血或腦梗塞,引起的是右側的偏癱,反之亦然。以往我們總是存在一種觀念,就是患者最大,照顧他是應該的。
但是,我們在此要特別指出,過于“保護”對于中風偏癱患者的恢復十分不利。
這是因為過于“保護”,包辦一切會讓中風患者低估自己的能力,對家人產生依賴性。加上,對于害怕疾病復發的心理,患者就會變得越來越“懶”,行動起來也是畏手畏腳,小心翼翼。長此以往,患者的手腳就會逐漸喪失了其原有的功能,重新走路成了一件無法完成的事情,只好整天臥床。
中風患者不能光“以養為主”,這樣會“寵”壞患者,反而會害了他的后半生。中風患者一旦度過危險期后就可進入康復鍛煉階段。
這時患者主要是通過一定方式的運動鍛煉,需要專業護理員照料日常生活及復健,促進癱瘓肢體的功能恢復,防止癱瘓肢體的攣縮,增進身體健康,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并使患者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疾病,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我們提倡中風患者一旦病情穩定,就可以進行鍛煉,促進病體康復。
雖然,醫務人員提倡康復鍛煉越早越好,但是患者和家屬往往還是對早期鍛煉顧慮重重,特別是腦出血患者,更是擔心早期活動會引起再出血。其實,康復鍛煉引起再出血的機會很小。醫務人員總結出,腦出血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只要血壓平穩,動作不猛,就不會引起再出血,而康復鍛煉開始太晚會喪失預防后遺癥和并發癥的作用。
中風康復必須根據偏癱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設計。根據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訓練方法,采取康復治療師和患者一對一的訓練,包括床邊訓練、床上動作訓練、步行準備訓練、步行訓練、回歸社會后的訓練等,同時作業療法可促進其功能的恢復,幫助患者達到最高的自理水平,配合理療可促進中樞神經功能的恢復,防止肌肉萎縮,減輕疼痛等。
偏癱患者經過系統的康復訓練,大多數患者在醫師準確分析和采取及時正確的康復治療的前提下,痙攣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不僅能使偏癱早期患者不走彎路,更快、更好地恢復肢體功能,還能幫助偏癱晚期患者糾正其錯誤的訓練方法,避免誤用綜合征、肩痛、肩手綜合征等并發癥的產生。
中風偏癱患者中有超過60%的人在經歷了早期的肌張力低下之后,會隨著病程的進展很快出現肌張力增高的表現,甚至逐步出現肌腱、關節的攣縮畸形,從而影響運動的功能。而這種情況,僅靠傳統治療手段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且容易出現反彈。我們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將腦癱治療的新技術應用于具有高度類似發病機制的偏癱治療上,通過手術來降低過度增高的肌張力、提高肌肉力量,從而解除已經存在的攣縮畸形,最終達到提高運動控制和平衡控制的能力。
當然,要接受這類手術,需要患者符合一定的適應癥,目前,典型的痙攣型偏癱患者更適宜接受手術治療。至于手術時機,一條重要指征是,肌張力恒定并大于等于3級。因為早期肌張力增高的代償是不穩定的,可隨著藥物治療、手法康復訓練等波動,一般在一年左右達到穩定的水平。
同時,手術不是治療的終結。“三分治療,七分陪護”,術后的患者要在多次評定中不斷接受符合自身情況的康復治療及陪護服務,優質、專業的陪護服務是確保手術效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