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國不提魏晉,提魏晉再無三國,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但是最為輝煌閃爍的應當是一些謀臣武將們。文學,在那個紛爭四起的三國年代,是被完全淡化的。
三國末期,鼎立局面徹底被打破,魏晉統一全國,老百姓終于迎來了相對平穩生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文學開始復蘇,到了中后期,更是涌現出了大批的文學奇才,歷史上給了他們一個十分響亮的稱呼——竹林七賢。
而在這一批人當中,最有名的當數以下幾個人:嵇康,阮籍,向秀,另外還有山濤,劉伶,王戎,阮咸。他們七個人,并稱竹林七賢。只不過,后四者較于前三位稍微顯得有一些光芒暗淡,也或許是因為前三人,過于光芒耀眼。
我們先來說一下嵇康吧,竹林七賢的領軍人物,說到他真的感覺心中是五味雜陳的。而在這其中或許有著同情,但是更多的絕對是敬佩,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如果沒有晉室篡位,那絕對可以說的上是皇親國戚了。
因為他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孫女,一個皇親國戚的稱號放在他身上,絕對不顯得突兀,但是時勢弄人,曹氏衰落,司馬魏晉中興,不愿出仕的嵇康,終究是為人所忌。
三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卻最終因為一個小人的讒言,奏響了廣陵散的千古絕唱,死于司馬昭的利刃之下,那種惋惜,真的讓人很感覺心痛同情。但是與此同時,嵇康的所作所為也可以說讓人敬佩,拒絕出仕,藐視權貴,不畏死亡,這樣一種精神放在一個文人的身上,真的是難能可貴!
為什么會用到難能可貴這個詞呢?因為與他同為竹林七賢的向秀與其相比,向秀真的可以說是“很沒骨氣”。竹林七賢,這四個字在當時是十分響亮的,嵇康被鐘會害死之后,或許是因為怕受到牽連,向秀的狀態,真的可以用惶惶不可終日來形容,面對司馬昭的屠刀,向秀最后也選擇了屈服,巧言令色鮮矣仁,卑躬屈膝帝王。也不知道后來的向秀,是否還能夠配得上竹林七賢這個名頭呢?不過有的時候回頭過來想,這種沒骨氣,或許也能夠理解,在晉室強權的壓力之下,司馬家的屠刀之下,不妥協就等于死,那么螻蟻尚且偷生,更何況是一個人呢?
我選擇把阮籍放在最后來講,那是因為我對于阮籍,實在是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我很佩服阮籍,或許是因為他的志向,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阮籍的濟世之志,不可以不博大,最后其下場,也實在是讓人感覺傷感,阮籍同嵇康一樣,同樣不愿意參與朝堂之事,但同樣也是迫于強權。從一個對于司馬家的厭惡者,變成了自己厭惡的司馬家的一員,阮籍第一個職務是司馬懿的從事中郎,最后也做到了一個不高不低的位置,但是除了阮籍以外,誰都能看得出來,這個官!他當的不開心!
司馬懿之后的阮籍,已經不可以說是阮籍了,只能說是一個整天醉生夢死的行尸走肉,因為曾經的名士成了司馬家的走狗?也或許是因為對于時事不滿,對自己的命運不滿的一種離經叛道!
竹林七賢,起于嵇康,結束于山濤,嵇康活了40歲,山濤活了78歲,山濤后再無竹林七賢,再無魏晉名士,再無魏晉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