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相傳為春秋時老子所作,是道家開山立派的經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
一、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萬物欲濁分別都在求自生求自利益,因此不愿處無助、無靠、容小的下賤名。中國道文化使古圣君留下自柔不強的自謂,這個自謂從面上是在損著君王的形象,其實若真處虛下則是得信天下安治之益。
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選自《道德經》二十五章。【譯文】人遵循地,地遵循天,天遵循道,道遵循于自然。天法道,是說人們心目中的命從屬于大道,但不要迷信于天命,試圖探尋大道才是正事。道法自然,是講大道決定于自然本身,任何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都不能長久。
這一高度概括而精辟的語言,可謂道教思想精華之所在,不僅是千古不易的做人做事、證道的法則,更是顛撲不破的養生之道,深刻地揭示了人們“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
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選自《道德經》之第九章。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功成弗居,是以弗去”和“功遂身退”,都是要求我們順應自然規律,在名利雙收之后,適可而止,不可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欲望,太滿會溢。這也是無為之道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