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墨家論“愛無差等”及其與儒家“愛有差等”的辨析
      三、墨家論“愛無差等”及其與儒家愛有差等”的辨析
      (一)墨子巫馬子的辯論
      《墨子·耕柱》記載了墨子與孔門巫馬子的辯論。“巫馬子謂子墨子曰:‘我與子異。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于越人,愛魯人于鄒人,愛我鄉人于魯人,愛我家人于鄉人,愛我親于我家人,愛我身于吾親,以為近我也。擊我則疾,擊彼則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我有殺彼以利我,無殺我以利彼。’子墨子曰:‘子之義將匿邪,意將以告人乎?’巫馬子曰:‘我何故匿我義?吾將以告人。’子墨子曰:‘然則一人說子,一人欲殺子以利己;十人說子,十人欲殺子以利己;天下說子,天下欲殺子以利己。一人不說子,一人欲殺子,以子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說子,十人欲殺子,以子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說子,天下欲殺子,以子為施不祥言者也。說子亦欲殺子,不說子亦欲殺子,是所謂經者口也,殺子之身者也。’”[39]
      巫馬子以他的愛從自身、親屬、族人、鄉人、魯人、鄒人、越人,由近而遠的個人感受來駁兼愛,墨子駁之。巫馬子的理由是“近我”,論證則圍繞“利”來說。巫馬子其實是以墨家的方式來說的。墨子不正面回答,只是抓住巫馬子引申的話(為自利而殺人)予以駁斥,說這必然引起別人為自利而殺你,贊成你的人將殺你以利己,不贊成你的人也將殺你以除不祥。譚家健先生在解釋了上一段話后說:“愛之有差別是客觀存在的,其原因就在于利之有厚薄。可是墨子沒有進一步論證這一點。”[40]其實,愛的差別緣自人與人之間遠近親疏關系的不同,在實際日常生活中產生了不同的情感,并不只是利之有厚薄的問題。譚先生又說:“墨家主張的‘愛無差等’不受禮的限制,其實質是對孔子‘仁’的糾正,也是對奴隸主貴族等級制度----禮的破壞。”[41]任何時代,任何時空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愛都會受到一定的社會規范的限制。
      (二)孟子與夷子的辯論
      孟子與墨者夷子(之)的討論,很有意思。墨家主張薄葬,夷子也想以薄葬來改易風俗,但卻厚葬其親,孟子批評其理論上有兩個本原,自相矛盾,不一致,且言行上也不一致:“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42]以薄葬為貴、厚葬為賤的夷子卻葬其親厚,是以己之所賤待其親,則是以貴為賤,以賤為貴。夷子自我辯白:“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孟子反駁:“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43]
      正如David S. Nivison(倪德衛)所說:“在其反駁中,孟子再一次顯示了他對墨子辯術非常熟識。”[44]也就是說,孟子熟識墨家“推”的論辯形式:“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45]“如保赤子”與“孺子將入于井”是當時兩家共有的語言和知識背景,“夷之的麻煩就在于:他因既接受來自他的‘心’的指導又接受來自與此‘心’不相關的一系列教義的指導而陷入混亂。”[46]
      孟子對墨者夷之的“愛無差等,施由親始”的批評,指出夷之在大原則上講兼愛,在表現上又主張“自親者始”,孟子批評為“是二本也”。程伊川曾就此有所討論,斥夷之的錯誤為“二本而無分”,劉述先重申了伊川之論,指出張橫渠的“民胞吾與”體現了“理一分殊”的精神,當然不能理解為“兼愛”。[47]牟宗三認為,“仁”是個普遍的道理,這個道理必須是可以表現的。“人的表現跟上帝的表現不一樣,因為上帝沒有時間性、空間性,而人表現‘仁’這個普遍的道理有時間性。上帝可以愛無差等,人怎么可以愛無差等呢?”[48]
      (三)關于“差等之愛”
      賀麟在討論“差等之愛”時,特別指出這是普通的心理事實,是很自然的正常的情緒。賀先生指出,儒家讓我們愛他人,要愛得近人情。又說,“愛有差等”的意義,“不在正面的提倡,而在反面的消極的反對的排斥那非差等之愛”,如兼愛、專愛、躐等之愛(包括以德報怨)等。這三種愛,不近人情,且有漫無節制、流于狂誕的危險。……儒家差等之愛不單有心理的基礎,而且有恕道或絜矩之道作根據。儒家也不是不普愛眾人,不過他注重一個“推”字,要推己及人。賀先生又說,普愛“是集義集德所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大概先平實地從差等之愛著手,推廣擴充,有了老安少懷,己饑己溺,泯除小己恩怨的胸襟,就是普愛或至少距普愛的理想不遠了。此處所謂普愛,比墨子所講的兼愛深刻多了。……此處所講的普愛,與孟子的學說,并不沖突,乃是善推其差等之愛的結果。”[49]這就是說,“仁愛”是普遍的,“愛有差等”是一種實踐性的美德、智慧,恰好可以證成“仁愛”的普遍。
      今天人們在討論生態倫理時,有的專家認為動物與人享有同樣權力,主張人對人的愛與人對生物之愛也應無有差等。孟子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50]萬物的內在價值有很大的差異,人對它們的關愛的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51]如上所說,儒家的仁愛是有差等的,這里的“仁”特指人倫,可以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類;本句之中的“愛”則特指物倫,又是基于人與物的一體同源由人推開去的。從親人到他人再到萬物,仁愛的表現是越來越遠的,這種遠并不是說越來越不重視,而是區分方式和層次的不同,儒家根據不同的倫常性質對仁愛給予不同的界定,對親人的愛和對朋友的愛不同,對朋友的愛和對陌生人的愛不同,對人的愛和對物的愛更不同。人倫、物倫根本不同,必須區別對待。“愛之而弗仁”的意思是很明確的,對萬物要有愛的態度,但并不是對它們講人道。人倫、物倫有區分對待的層次差異,人倫、物倫的當下對比下,人倫是重于物倫的,這是儒家的人道精神。但從這里遽然得出儒家不愛護動物的結論是不合適的,果如此,儒家所謂“愛物”便成空談了。其實,在此情境下說儒家的態度是“不能愛人焉能愛物”更合適,事有輕重緩急,不通權變非仁者所為。同理,連親人都不愛的人,能愛他人嗎?這也是我們可以切身體會的。孟子說:“智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智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52]即便以堯舜之德當其情勢所迫也難做到仁愛所至無不周遍。作為人,愛人愛物總是從身邊做起,推而廣之。但從這里又不能說儒家拋棄了張載所說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終極理想,只是說這種周遍愛的理想的實現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儒家君子善于推已及人。假如盲目提倡“愛無差等”,恐怕不盡情理而更難在民間實行。但儒家的道理,理一而分殊,道理有層次性,且更能實行。
      可見孝親、喪禮、愛有差等都是十分復雜的、具體的,儒家堅持其具體性、實踐性,又更為重視其中內蘊的人文價值與道德理性的普遍性。仁愛是普遍的,仁愛的實行與推廣是具體的普遍。儒墨兩家都務實,都重功利、效果,相對而言,墨家更為務實,而儒家更重長久的人文價值,沒有局限于功利論與效果論。儒家堅持德性論,不因實務功利而偏離絜矩之道。“愛有差等”不廢仁愛之普遍性,反而更能證成之。另一方面,墨家的批判并非毫無價值與意義,墨家警惕孝親、喪禮的變味,儒家的“三年之喪”的主張及其制度化確實造成很多弊病,造成真情的旁落與社會財物的浪費;墨家批判社會不公及愛的不周遍是有道理的,也是有其理想的;墨家對于儒家及其流俗流弊的批判,對于完善儒家學說適成一種補充。
      參考文獻:
      古籍:《墨子》、《論語》、《孟子》、《荀子》、《淮南子》、《禮記》。
      譚戒甫編著:《墨經分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姜寶昌:《墨經訓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譚家健:《墨子研究》,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薛柏成:《墨家思想新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倪德衛著;[美]萬白安編;周熾成譯:《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賀麟:《哲學與哲學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原載《哲學研究》2010年第1期)
      [1] 《墨子·尚賢中第九》,孫詒讓著《墨子間詁》,《諸子集成》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P.32,下引《墨子》只注篇名與本書頁碼。
      [2] 《墨子·非命下第三十七》,P.172。
      [3] 《墨子·兼愛上第十四》,P.62。
      [4] 《墨子·兼愛上第十四》,P.63。
      [5] 《墨子·兼愛上第十四》,P.63。
      [6] 《墨子·兼愛中第十五》,P.64-65。
      [7] 《墨子·兼愛下第十六》,P.78。
      [8] 《墨子·親士第一》,P.3。
      [9] 《墨子·兼愛下第十六》,P.78。
      [10] 《墨子·經上第四十》,13條,P.192。
      [11] 《墨子·經說上第四十二》,13條,P.204。
      [12] 《墨子·經上第四十》,8條,P.191。
      [13] 《墨子·經說上第四十二》,8條,P.203。
      [14] 《墨子·大取第四十四》,P.245。
      [15] 《墨子·大取第四十四》,P.246-247。
      [16] 譚戒甫編著:《墨經分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94頁。
      [17] 姜寶昌:《墨經訓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第23頁。
      [18] 《論語·學而》1·6,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P.4-5,下引《論語》只注篇名與本書頁碼。
      [19] 《論語·學而》1·2,P.2。
      [20] 《論語·學而》1·9,P.6。
      [21] 薛柏成:《墨家思想新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1頁。
      [22] 《淮南子·要略》,《諸子集成》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P.375。
      [23] 《墨子·節葬下第二十五》,P.107-110。
      [24]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第82頁。
      [25]丁凌華先生認為:三年喪是儒家的創造,而先秦的習俗則多為既葬除服。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居喪制度從禮教向法律過渡,兩漢時期的約束對象主要是皇室貴族居父母喪,兩晉時期三年喪與期親喪已成為官吏的強制性行政規范,南北朝時官吏居三年喪入于刑律。唐宋時期居喪制度則全面法律化,但實際懲治對象仍主要為官吏。遼金元時期居喪法律式微,僅適用于漢族官吏的三年喪。明清時期居喪法律復蘇,但居喪法條減少、對象縮小、量刑減輕。居喪法是古代道德法律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其最大負面效應就是擴張了人性的偽善,助長了社會尤其是官場的虛浮風氣。詳見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6] 《論語·陽貨》17·21,P.188。
      [27] 《墨子·非儒下第三十九》,P.178。
      [28] 《墨子·非儒下第三十九》,P.179。
      [29] 《墨子·公孟第四十八》,P.275-276。
      [30] 《墨子·公孟第四十八》,P.276。
      [31] 《孟子·滕文公上》5·5,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P.135,下引《孟子》只注篇名與本書頁碼。
      [32] 《孟子·公孫丑下》4·7,P.98。
      [33] 《孟子·滕文公上》5·2,P113-114。
      [34] 《孟子·滕文公上》5·2,P114。
      [35] 《荀子·富國》,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P.119,下引《荀子》只注篇名與本書頁碼。
      [36] 《荀子·禮論》,P.262。
      [37] 《荀子·禮論》,P271-.273。
      [38] 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下冊,第1372-1377頁。
      [39] 《墨子·耕柱第四十六》,P.262-263
      [40] 譚家健:《墨子研究》,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頁。
      [41] 譚家健:《墨子研究》,第28頁。
      [42] 《孟子·滕文公上》P.134。
      [43] 《孟子·滕文公上》P.135。
      [44] [美]倪德衛著;[美]萬白安編;周熾成譯:《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7頁。
      [45] 《墨子·小取第四十五》,P.251。
      [46] [美]倪德衛著;[美]萬白安編;周熾成譯:《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7頁。
      [47] 參見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60—61頁。
      [48]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頁。
      [49] 賀麟:《五倫觀念的新檢討》,《哲學與哲學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364—367頁。
      [50] 《孟子·滕文公上》,P.126。
      [51] 《孟子·盡心上》,P.322。
      [52] 《孟子·盡心上》,P.32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楊海文:“本心之明”的遮蔽與喚醒——夷子在“親親”等問題上“逃墨歸儒”的倫理學解讀(一)
專家觀點|劉清平:墨家為什么“繞不過去”?
【先秦諸子-墨家篇】1-4.仁愛與兼愛,誰更愛人?
儒墨之爭給儒學帶來了什么
墨子思想對中華善文化的影響
“儒與俠”:淺談先秦諸子中相愛相殺的“儒墨之爭”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利县| 浦县| 穆棱市| 呼伦贝尔市| 永定县| 镇平县| 安溪县| 竹溪县| 广南县| 右玉县| 余姚市| 彭州市| 南昌县| 旺苍县| 宜章县| 青海省| 会同县| 于都县| 丽水市| 淮南市| 新和县| 伊通| 水城县| 黄冈市| 平湖市| 平潭县| 乌恰县| 长兴县| 永昌县| 安龙县| 漳州市| 江口县| 崇阳县| 镇沅| 泸西县| 泰宁县| 元谋县| 河东区| 巴东县| 吉木萨尔县|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