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患者談“疲勞”
下午3點左右,候診區或站或坐的病人及其家屬約有十幾位。在記者的詢問下,先后有兩名患者表明他們是來疲勞門診看病的。其中,一位30來歲的男士顯然對自己的病情不愿多提,只告訴記者他經常性地感覺肌肉疼痛、注意力下降。他尚不確信這些是否為“疲勞病”的癥狀,他說:“很早就知道這里開了個‘疲勞門診’,最近不舒服正好來看看。反正不管是不是什么‘疲勞病’,哪兒有毛病就醫哪兒!??另一位打扮入時的中年女性則非常堅定地認為自己肯定是患上了所謂的“慢性疲勞綜合癥??,才會導致頭痛、低熱、注意力無法集中,且休息后疲勞感仍不得緩解。她說:“疲勞本來好像是一種很正常的感覺,但要是堆積成病可真讓人難受!”她一指疲勞門診的門:“剛進去的這位,年紀輕輕的,氣色居然比我還差!”
似是而非的疲勞癥
友誼醫院的疲勞門診是北京市第一個專門為原發性慢性疲勞患者開設的門診。記者了解到,慢性疲勞綜合癥是一種病人主訴的臨床癥狀,它持續時間較長,一般會引起疲勞、肌肉疼痛、體重改變、體力難以恢復,甚至還包括頭痛、咽痛、下頜和腋窩淋巴結腫痛等。國外的調查研究表明,罹患這種病癥與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更加激烈及長期工作緊張等諸多因素有關。
社會發展和醫學進步使“疲勞”被納入疾病的范疇。然而,并非所有的疲勞表現都是病態,只有過度、過久的疲勞,即慢性疲勞才能稱為“疾病”,需要認真對待并進行治療。而這個尺度在臨床診斷中比較難以界定。疲勞門診的劉占東大夫談到,很多前來就診的患者都覺得自己患了疲勞癥,經過詳細檢查之后才發現不是。比如,以前有名男青年因為感到身體非常不舒服而來看疲勞門診,檢查的結果是他的確病了,不過患的是肺炎,這才是真正的病因。劉大夫建議大家:“如果出現了慢性疲勞綜合癥的相似癥狀,應到醫院進行各方面的檢查,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而不要輕易給自己下一個慢性疲勞癥的結論。??
疲勞病專家也會誤診
有時候,不僅病人自己難以判定,就是醫生也可能造成誤診。劉大夫指出,慢性疲勞綜合癥的另一個特點是:作為一種慢性疾病,病人長期處于疾病的痛苦之中,易合并心理問題。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其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下降、活動減少;而合并了抑郁的疲勞病患者則可以體會生活中的快感,自卑感較少,一般無自殺的傾向。對這兩者的正確區分要靠醫生的仔細檢查才能實現。記者從劉大夫那里得知了有關的兩個案例。
一名青年警察參加大比武訓練過程中患感冒,堅持訓練之后就感到明顯疲勞,感冒痊愈后癥狀也不消失,還影響了比賽成績和此后工作。可同事們都說:“你身體這么棒,有什么病?”他因此非常痛苦,情緒低落,以至連親友都不愿見。開始醫生診斷他患的是抑郁癥,他難以接受這個結果,于是到疲勞門診就診,發現他的病況屬于持續性疲勞伴發抑郁情緒。經過4個月安神和調節睡眠的治療,他已基本恢復到原來健康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態。另一名從事管理工作的干部,患上了典型的慢性疲勞綜合癥,卻也被誤診為抑郁癥,以致于服用了3個月“百憂解”卻一點兒效用也沒有。
疲勞病是一種隱私嗎
因為牽涉到一定層面的心理問題,于是絕大多數疲勞癥患者在就診過程中都不希望有除醫生之外的其他人在場。一位年輕的候診女士直言:“這是我的隱私,我不喜歡被人‘旁聽’。”對此,疲勞門診的李玉杰大夫解釋道:“許多病人在和醫生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會談及自己各方面的情況,包括一些本不愿為人知的內容,當然不愿意公開。甚至有的人來看疲勞門診也是不讓親友知道的。
別把疲勞不當病
疲勞門診已經開設3個多月了,每星期二接診10~15名病人。當被問及疲勞癥患者的男女比例如何,劉占東大夫介紹說:“門診只是研究疲勞癥的一個小窗口,雖然有從各地趕來的就診者,但還不能完全反映全國情況。僅就目前而言,幾乎是男女各半,年齡在20歲到50歲之間。??
“疲勞門診”,一個新的健康概念樹立起雛形,不過要贏得人們對它的普遍認同還需要一段時間。劉大夫告訴記者,還有人仍然存有對疲勞癥就診的偏見。前不久有兩名來自外地同一單位的兩名同事找到疲勞門診,訴說了他們的苦惱──身邊的人都說他們此次赴京是“有病”的行為。最后,一位真的沒有病,而另一位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綜合癥”,醫生及時對他進行了治療。由此可見,人們對“疲勞”應有正確認識,對“疲勞癥”也應有正確的態度。為了您的健康著想,或許現在應該多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