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這個在日常生活中被視為“調味劑”的小玩意,雖然看起來不甚起眼,然而一旦缺少了它,不僅食物索然無味,對人體也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鹽自古以來就被列為“開門七件事”之一,它不只是民生必備的調味劑,其中所含的氯、鈉、鉀等成分,更是人體必需的重要養(yǎng)分。
過去一般日常食用鹽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攝取了過量的鈉離子含量,導致水腫、高血壓、心臟病及腦中風等文明病發(fā)生率節(jié)節(jié)攀升,現代人對鈉離子往往又愛又怕,既需要又怕受傷害,以健康取向為訴求的“低鈉鹽”于是應運而生。
在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如果缺乏鹽分,將引起肌肉痙攣、頭痛、腹瀉、全身疲憊懶散等癥狀,嚴重時則會因心臟衰竭而導致死亡。因此,當體內鹽分嚴重流失現象時,就必須補充電解質。
例如發(fā)生上吐下瀉情形,電解質會隨之流失(拉肚子時鈉流失較多,嘔吐則是鉀流失較多),又例如小兒感冒、發(fā)燒、腹瀉或大量流汗時,會造成體內水分及電解質大量流失,因而發(fā)生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的現象。
雖然鹽對人體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卻也不能百無禁忌地無限攝取。臺灣人每日食鹽的攝取量,約在十至十三克左右,美國的建議攝取量為五克以下;德國為五~八克;日本的七~八克。唯有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才是真正兼顧美味與健康。
因為每道菜多了那么一點點鹽,血壓于是隨著年齡節(jié)節(jié)高升;
這一點點不起眼的鹽巴,可能埋下致命危機!
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其實不難,除了戒煙、戒酒、減肥、運動、少吃高膽固醇食物之外,就是“少吃太咸的食物”。
而有一點容易為人所忽略:導致高血壓最大的因素,正是鹽分的攝取過量。
-- 高鹽加上利尿劑
飲食中攝取高鹽分加上服用利尿劑,將導致低血鉀癥,會引起全身無力、嚴重心律不整、甚至猝死等不良后果,這是利尿劑的主要副作用。如果能改以低鹽飲食,至少可以使鉀離子流失量減少一半以上,大幅降低利尿劑造成的低鉀副作用。
-- 鹽與心臟衰竭
心臟的功能不足以應付身體需求所引起的一連串變化,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上:一是水分及鹽分的滯留,二是神經荷爾蒙的變化,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以及腎素——血管張力素——腎上腺皮質素系統的活化。限制鈉的攝取量,可以改善因水分及鹽分過多所造成的肺水腫、肋膜積水、下肢積水及腹脹不適等癥狀,并可避免利尿劑及腎上腺皮質素引起的低鉀現象。
-- 鹽與腎衰竭
當腎臟失去對鹽分的正常調節(jié)能力時,攝取鹽分只會造成口渴、水分及體重過度增加,甚至造成高血壓的情況加重。
-- 鹽與肝硬化
由于腎上腺皮質酮的增加,會有腹水、血鉀過低的情形,限鹽可改善這些不適。
-- 鹽與妊娠毒血癥
同樣會有水腫、高血壓的問題,對于妊娠毒血癥患者而言,限鹽措施與藥物治療同樣重要。
飲食限鹽 血壓可降
一般人在無特別限制下,每天的鹽分攝取量約在十二克以上。而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以低鹽飲食治療高血壓病患一個月,與每天只攝取十二克鹽分的控制組相對照,如果每天僅攝取六克的食用鹽,可以降低血壓八/五毫米汞柱(收縮壓降八毫米汞柱,舒張壓降五毫米汞柱);如果將每天的鹽分攝取量減少為三克,則可降低血壓十六/九毫米汞柱,效果相當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