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學是有效課堂之源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1年1月28日 作者:江蘇南通師范一附小陸紅兵
注重教學技藝, 缺乏“為什么教” 的思考; 關注課堂表象, 忽視“內在學習” 的過程……也許,一些教師在有效課堂的研究與實踐中暫時迷失了方向。事實上,我們追尋的有效課堂的“源” 與“道”, 就是要回歸到學生的學習上去。
學生的學是有效課堂之源
如今, 有效教學成為每一次教學改革的目標。但是, 我發現近幾年關于有效課堂的研究與實踐似乎表現出迷失現象, 存在著一些癥結。
近年來, 我積極參與到有效課堂的研究和實踐之中, 但在保持著研究激情的同時, 依然難以概括出有效課堂的基本原則或核心是什么。我的同事也是如此, 依照集體研究的教學設計走進課堂卻常常出現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某一堂課成功的操作模式嫁接于其他課堂時常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究其原因, 我覺得有效課堂的研究與實踐存在著以下兩種傾向:其一,注重教學技藝,缺乏“為什么教”的思考。教學技藝是影響課堂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 它更側重于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鍛造、課堂教學節奏的把握等。也許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設計教學展示課時,有時為了一個教學環節的過渡,為了一段語言的描述,甚至課堂上的一舉手、一投足常常會花上很長時間進行反復斟酌。這樣的關注固然是必須的,不過,這些細枝末節的改進對于整個教學而言確實是微不足道的。它立足于“教”而忽視了關于“學”的思考。我們需要擠出時間,更多地思考為什么而教, 為什么要這樣去教,有效教學設計的關鍵到底是什么。這樣的理性審視有利于重構我們的教學理念,找到有效教學的一般規律。
其二, 關注課堂表象, 忽視“內在學習” 的過程。我們的課堂, 特別是公開教學, 還或多或少地存有表演的痕跡。記得一位專家在評點一堂展示課時這樣說: “這堂課最大的遺憾就是課堂上少了一些遺憾。” 其實, 他所說的“課堂上的遺憾” 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磕磕碰碰, 甚至是錯誤。的確, 我們不少課堂如行云流水一般, 教室里總是小手如林, 回答時總是對答如流, 朗讀總是從一開始就聲情并茂, 教師和學生如此“默契”, 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因為在有序、熱鬧的課堂背后, 學生在這堂課上的收獲究竟是什么, 究竟有多少? 這樣的所謂“有效追求” 有時已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平時的教學。我們一定聽過類似這樣的埋怨: “我們這幫孩子真笨,上次在某某課堂上, 學生們都會, 而我們班卻一問三不知。” 我們只注意了課堂上學生的外在的、淺層次的表現, 忽略了學生內在的、真正的學習過程。
不難發現, 這樣的課堂研究仍然是以教師為核心的, 是以“教” 為根本出發點的。重“教” 輕“學” 是兩種傾向的共同特征。這樣停留在教學技術的改進、教學表象的關注等方面的探討僅是一種外圍的研究, 其價值是模糊的, 其效果是短暫的, 一些“經驗” 難以遷移到更多的課堂。因此, 這只是一些“小智小慧” , 并未真正找到課堂教學的“源” 與“道”, 沒有找到解決課堂教學有效問題的根本與關鍵。
可以說, 有效課堂的“源” 與“道”就是回到學生的學習上去。因此, 有效課堂的構建就應該從學生學習之源出發,順著學生學習之道前行。
更新教學理念, 重構師生關系
在課堂這一特殊環境中, 教師的理念直接影響著課堂的組織和學習的方式,影響著教學的效益。新課改以來, 教學理念在不斷更新, 回歸學習的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 教師應該更充分地相信每一個學生。
學生作為一個學習者, 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具有自己學習的方式和能力。更可貴的是,孩子們具有無限的“可能性”。課堂上,教師要敢于、樂于、善于將時間、空間和權利還給學生,就像將土地還給農民一樣。教師和學生應該站在學習的同一起跑線上。教師應該有時是個領跑者,有時是個跟跑者,有時是個追逐者。
掌握學習理論, 指導課堂教學
審視曾經和現在的教學行為, 其實,每一種教的方法都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學的理解基礎之上的, 只是教師作為一個實踐者有時并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 每一種學習理論都包含著對學習的一種理解: 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反應的強化”,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學習是理解的探索”, 等等。如有些教師讓學生反復抄寫詞語, 一定是覺得強化對學習十分重要。
而關于學習本質的認識對教學的影響之大不可低估。雖然曾經的學習理論都存在著一定的合理之處, 但隨著科技的發展, 特別是腦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曾經的學習理論正逐步被新的理論所替代。因此, 教師不能停留在憑經驗教學的層面, 而應該掌握最新的學習理論和研究成果, 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是科學的。
把握情感要素, 改變學習狀態
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多地得到大家的重視。許多研究者和實踐者認為, 情感伴隨的學習可以改變學習者學習的狀態, 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提高學習效率。情感已不僅僅是一種手段, 更應該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維度。回到學生的學習, 首先應該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因素, 將學生學習情感的激發和培養作為學習過程中最為基本、重要的任務之一。
發揮情境作用, 引導整體建構
被譽為繪本寓言大師的李歐·李奧尼有個經典的繪本故事《魚就是魚》: 有一條魚很想了解陸地上發生的事。于是,小蝌蚪長成青蛙后跳上了陸地。幾周后青蛙回到池塘, 向魚匯報他所看到的各種東西: 鳥、牛和人。魚根據青蛙對每一樣東西的描述形成了自己的認識: 人是用魚尾巴走路的魚, 鳥是長著翅膀的魚, 奶牛是長著乳房的魚。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學習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識建構新知識, 機遇和危險并存。
避免這一危險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學習。這一情境可以是真實的生活現場, 可以是創設的模擬場景, 將知識嵌于情境, 訓練融于情境, 思想寓于情境。在情境中喚起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 并逐步完善、豐富, 最終幫助其形成新的建構。
而且, 根據對“專家學習” 的研究表明, 他們的知識是以模塊的方式有結構地儲存于大腦之中的, 使得這些知識更易被激活與提取。因此, 教學中, 我們應充分發揮情境的力量, 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聯結知識鏈,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 從而成為一個整體。
只有從學生學習出發的教才是有效的,離開了學習的教是走不通、走不遠的。回到學生的學習上去是有效課堂的“源” 與“道”, 即課堂教學應該從學習出發, 從教走向學, 以學習為先, 最終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與能力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