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和教材很重要
■ 王敏勤(天津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所謂教學研究, 主要是研究兩個問題,一是教什么, 二是怎么教。這幾年,我們重視了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由過去的“先教后學” 變為“先學后教”,課堂教學中也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這些做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合作意識。然而,我們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把握,二是對學生的引領和指導。如果教師自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甚至考試大綱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對學生的引領作用也就會很有限。目前有些教師對教輔資料過于依賴,我常常想,如果一名教師不用任何教輔資料,只用一本課本,能不能教好?教師能不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學生自編一些題來做?事實上,只有把學生的教輔減下來,才能真正做到減輕學生的負擔。
課程改革以來,許多教師并沒有獨立完成一個學段的教學任務,而是搞分年級教學。這種分年級教學的做法,使大部分教師不能完整地理解整個學段的課程標準要求,不能完整地把握整個學段的教材,以致在教學時只能跟著感覺走。教第一冊不考慮第二冊的內容,教第一章不想第二章的事,完整的知識體系被人為地割裂,學生學到的只能是一些知識的碎片。現在提倡“一標多本”,即各門學科全國只有一個課程標準,但教材可以多樣,而且同一所學校教材選用也會有變化,這種變化給老師把握教材帶來了難度。對于教師來講,如果不能熟練地把握教材體系,就難以有效地引領學生學習,教學的效率也將大打折扣。
《中國教育報》 日期:2010年1月1日 版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