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教學設計
個性化教學設計是體現教師個性化教學和學生個性化學習,是尊重教學主體和客體個性、關注主客體情感需求和心理特性的一種教學方法和模式。個性化教學設計能夠充分反映教師個體的教學風格、教學優勢、教學個性、教學經驗以及個性心理特征與傾向性,并能充分體現其創造性。
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要提倡個性化教學設計是因為:
1 .課程的要求: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型、活動型的課程,課程目標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這兩門課程是以回歸生活為基本取向,所要回歸的當然是兒童的生活。我們的課程理念是: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本課程所要學習的道德規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都是從生活中得來的,它們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們憑空構架、制造出來的,而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 “ 回歸生活 ” 也就是回到這個本源中去。課標中作了如下的表述: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課程為我們教師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可以施展示個人才華的平臺,因此,實行個性化教學設計是適應新時代、新課程、新教材、新學生的發展需要,是教學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
2 .地域的特色:品德與生活課程目標中提到:隨著兒童生活和活動過程的變化和需要而不斷調整、擴展;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的整個世界;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靈活并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課程評價從封閉、單一走向開放、多元,從只關注學業成績到全面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品德與社會課標中提到:課程承擔著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以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課程提倡我們老師開發教材,我們的教材內容并不適合所有地方的學生 —— 對于許多地方的學生來說,教材中有些內容離他們日常生活十分遙遠,無法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應根據地域特色,盡可能尋找與當地文化相聯系的材料,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體現出教學設計的個性。
3 .學生的需求:老師們都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活動,應該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以體驗,并有所感悟和思考。這些教學建議的提出是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思想,豐富學生的智力活動和內心世界,力求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差異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課堂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有個性、有愛好。由于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同,具有的知識儲備不等,他們對道德行為、社會現象的看法就不可能停留在同一層面上。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激勵“優等生”、留意“中等生”、善待“潛能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促進不同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在教學中尤其關注那些學習有差異的學生,要不斷認識、了解和關心他們,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和財富。《基礎課程改革綱要》指出, “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學習 ” 。所以說個性化教學設計,能促進不同個體的思維發展。
4 .教師的發展需要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我們前邊提到過:個性化教學設計,是適應教師創造性勞動的需要。教師上課是一種獨立支配的運動過程,所以,它必然受下列因素的制約:如:教師性格氣質、教師思維意識、教師實踐體驗、教師知識結構、能力水平、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些因素會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揮作用,久而久之,一個班學生便都感染上了教師的個性特征。這種現象在基礎教育啟蒙階段是顯而易見的。烏申斯基告訴我們: “ 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因為教育的力量只能從人的個性這個活的源泉流露出來。 ”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 “ 能力、才干的問題,沒有教師的個性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現代課堂呼喚有個性的教師, 葉圣陶 先生曾說過: “ 對一個教師來說,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比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更重要。 ”
我認為,當前我們一直在強調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現在看來,教師專業化的最好效果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個性化,是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能力。同時,要注重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的有益個性。那么作為教師,作為個性的尊重者、引導者,首先要有自己的個性風采,包括獨特的上課風格、自己的立場觀點、自己的審美品位、自己的文化關注和文本解讀。教師的個性風采會感染學生,只有擁有個性的教師,才能從根本上更加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獨特性。
教師要想設計出個性化的教學,我認為應該具備以下五個條件: 1 .要有豐富的教育理論。每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都要有科學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因此,教師具有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是實現個性化教學設計的前提。我們要不斷學習教育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理論等等,我們要用先進的教育思想來武裝教學實踐,以構建一個適應教育發展和學生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為什么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呢?因為教師對教育思想的認識加深了,教育理論水平提高了,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更有效地實施教學行為。因此,我們要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必須加強學習,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提高自己認識教育、理解教育、探索教育的能力,用先進的思想來指導教學實踐。一位優秀的教師,首先應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要想成為科研型、專家型教師,必須在教育思想上有很深造詣。我們要有專家的思維、要有名家的行為——要帶著腦袋走路。
2 .要有豐厚的學科知識。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的內容包含了科學、地理、歷史等知識,那么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具備豐厚的、廣博的相關知識,所以我們必須勤奮學習,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發揮自己專業的優勢,改正自己的缺點,做到文理相通,使自己的知識成為 “ 金字塔 ” 結構,既有廣博的知識基礎,又有頂端精尖的專業知識。正如加里寧所說: “ 教師一方面要獻出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又要象海綿一樣,從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學中吸收一切優良的東西,然后把這些優良的東西貢獻給學生。 ” 如果老師的知識面狹窄,講課就會照本宣科,學生聽起來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有的老師可能還會出現知識性錯誤。現代教育,面對的是思想活躍的學生,他們信息來源廣泛,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寬廣的胸懷,還必須有比較淵博的知識,否則就不能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會影響教育效果。如果教師具備廣博的學科知識,教學的實效性就會順利的達成。
3 .對學生的了解。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必須是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因此,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第三個需要具備的條件是——了解學生。分析學生情況不是簡單的詢問。教師要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身心特點、生活經驗,分析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經驗、家庭情況以及社區的基本情況,理清兒童成長歷程中可能遇到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各種生活與品德發展問題,弄清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確定進入課程的素材資源,使活動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4 .對教材的獨特理解。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必須弄清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教學方式、課程資源、評價建議等問題。對教材進行獨特而個性的教學設計是每位教師不斷追求教學創新的體現。解讀分析教材是教師日常教學準備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對教材的準確解讀有利于更好的實現課程的核心價值,制定好教學目標,有利于更好整合教學內容,做好備課工作,是實現個性化教學設計的基礎。
5 .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是區別于別人的教學思想、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一種綜合特征。一般有以下幾種:有的老師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人文積淀,擅長在教學時收集古今中外的有關資料旁征博引,為我所用。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如的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設疑,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個性化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一切為了孩子的新教育理念,體現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思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