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方式不當易釀禍
不喝水干吃幾片治療感冒的“APC“藥片,竟然導致自己的胃部被燒得穿孔而疼痛難忍住進醫院,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鄉徐營村某付姓村民說起此事來哭笑不得。
32歲的劉某因突發鼻炎,到藥店買了“阿莫西林顆粒”。沒想到吃完藥后,他卻出現了皮膚瘙癢的癥狀,緊接著又出現了頭暈眼花、四肢麻木的現象,到醫院檢查后發現,禍根竟是他用滾燙的熱水沖服阿莫西林顆粒。
鄭州人民醫院藥務部主任李曉華說,阿莫西林顆粒會產生類似青霉素的過敏癥狀,如果服用不當,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為安全起見,阿莫西林顆粒不宜用開水沖服,最好用不高于40℃的溫開水沖服,并且藥物沖化后要立即服用。”
李曉華說,相關數據稱,我國每年約有500萬人因服藥方法錯誤而住進醫院,其中20萬人因此喪命。
“隨著醫學知識的科普宣傳,很多人生病后知道要吃什么藥,但卻不留意怎么吃藥才是安全的。令人痛心的案例在臨床上比比皆是。”李曉華說。
純中藥制劑也不是人人適用
患者馮某,47歲,4年前因“慢性腎衰”入住鄭州人民醫院,2009年6月23日成功實施腎移植手術。
術后第三天,馮某感覺頭痛,恰逢一位學醫的親戚來探望,便向他推薦了“丹珍頭痛膠囊”,馮某立即讓家人去藥店買回服用。
醫生第二天查房時,馮某咨詢醫生:此時吃“丹珍頭痛膠囊”是否合適?
醫生大吃一驚,立即讓他停藥。原來,這種藥物的主要成分是細辛,細辛里含有大量馬兜鈴酸。現代醫學已經證明,馬兜鈴酸可導致急、慢性腎功能衰竭。馮某剛做完腎移植手術,腎功能尚未恢復,此時服用“丹珍頭痛膠囊”無疑是雪上加霜。
也多虧了醫生的及時糾正,馮某這才躲過一劫。
李曉華說,人人都說“是藥三分毒”,但往往以為這個“藥”指的是西藥,所以覺得吃中藥或中藥制劑是安全的。事實上,“是藥三分毒”的觀念最早恰是源自對中藥的描述。“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它都具有兩面性,能治病,也有不良反應。所以,同一種藥物并不適用于所有人。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選藥、吃藥,必須慎之又慎。”李曉華說。
治病不能心急
雖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但人們仍希望生病時能“藥到病除”,希望能有一種特效藥,服用后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性子急的,一看吃兩天藥后,仍沒有達到理想效果,于是就自行加量,結果欲速則不達。
還有些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本該長期服藥,但一看血壓、血糖降到正常值了,就沾沾自喜,又怕長期服藥對身體不好,干脆停藥,等數值升高后再服藥,就這樣,血壓、血糖一直波動,導致病情加重。“樹立正確的用藥觀念非常重要,治病不能心急,不能自作主張,一定得聽醫生的話,切忌盲目加藥、停藥。”李曉華說。
藥的效果和服用時間有關李曉華說,藥物的作用效果和吃藥的時間有密切的關系。大多數口服藥物,在飯后服用即可。
但也有特殊的,如抗酸藥及治療胃炎的藥物。最常見的有氫氧化鋁、膠體果膠鉍膠囊、胃復安、嗎丁啉,這些藥必須在飯前服用才有效。
還有高血壓患者。人的血壓有晝夜波動的現象,所以,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在早上和下午各出現一次高峰值。正因如此,每日服用1次的長效降壓藥應在早晨7點服用,每日服用2次的應在下午4點時再服用一次。“吃藥時不僅要選對藥,更要注意在何時吃藥最好,這樣能使藥物的不良反應降到最低,療效發揮到最大。”李曉華說。
藥物性肝病上升至肝病第四位
近年來,肝病患者正在逐年遞增,除乙肝等病毒性肝炎外,酒精肝、脂肪肝、藥物性肝病的發病率也都在增加,其中“藥肝”已經排在肝病的第四位。藥物性肝病就是服用藥物后引起肝損傷。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科副主任詹俊稱,“藥肝”患者數量已經占到門診量的近1/6。我國藥物性肝病占住院黃疸患者5%,約占爆發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藥肝”既可能是患者按醫囑合理服藥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反應,也有可能是其沒按藥物的劑量、療程服藥而引起的肝損傷。這與用藥的時間、個人的體質以及劑量有關。一般來說,劑量越大,肝損傷越嚴重。有些藥物引起肝損害與用藥持續時間有關,比如異煙肼(抗結核藥)引起的肝損害多在用藥3個月后發生。
10種錯誤服藥方法
李曉華結合臨床情況,總結了最常見的10種錯誤服藥方法:
1.躺著吃藥;2.干吞藥片;3.把藥片掰碎吃或放到水中溶解后吃;4.用飲料、茶水、咖啡送藥;5.對著瓶口喝糖漿或中藥制劑;6.吃藥時喝太多水;7.吃藥后馬上運動;8.把膠囊里的藥粉倒出來服用;9.服藥期間毫不在意飲食禁忌;10.私自把針劑改成口服。
“每種藥物的用法用量不是醫生隨口說的,那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所以,每次吃藥前,一定要不厭其煩地咨詢醫生怎么服藥才是正確的。”
最后,李曉華提醒大家“安全用藥五部曲”:給醫生說病情時,一定要講明白;到藥房取藥時,一定要問明白;回家吃藥時,一定要遵照醫囑看明白;放置藥品時,一定要標記清楚放明白;對藥有疑問時,一定要找醫生或藥師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