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2 11:14
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 張曙波
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可以讓學校亮點紛呈,然而,這些亮點卻如一顆顆珍珠,用什么才能將其串成項鏈呢?學校管理者也時時追問,到底需要賦予學校發展什么樣的教育愿景和文化底蘊才能夠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呢?
在區域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實踐進程中,我們深深地感到,要提升區域教育的內涵,就要提升學校教育的內涵。學校教育需要回到教育的原點,進行頂層設計,將實踐沉淀為學校的教育品牌。為此,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首批選擇了12所學校,啟動了學校品牌建設項目,在實踐中摸索出一些學校品牌建設的具體路徑。
從實踐中提煉 小港實驗學校自建校以來,一直注重科技特色的打造,從創特色項目到特色學校、學校特色,學校辦學已經有了一定的聲譽,但缺乏一個比較響亮的招牌來統整學校的全盤工作。以學校品牌建設為契機,學校認識到所做的一切其實都立足于給孩子們打造一所“好玩的學校”,讓孩子們用“玩”轉化他們的學習方式,引導每一個學生成為學校生活中的“玩家”。于是,學校明確提出:“玩是一種學習的狀態,也是一種學習的態度,更是一種學習的最高境界。”從玩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通過創造一所好玩的學校,構建一個能玩的課程體系,探索一套教學模式,升華了學生的學習境界。在這樣的追求中,學校的教育價值就切切實實地落在了學生的身上。
于歷史中傳承 柴橋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百年來,學校培育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涌現出一大批各方面的名人。如何依托豐厚的名人教育資源創特色、樹品牌成了翁飛霞校長的思考。是否可以挖掘現有的校史、名人資源、優秀校友故事,以他們身上具備的卓越品質來引導學生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學校重新樹立了“學身邊人物,做優秀自己”的教育理念,從課程和文化兩大體系尋找優秀基因,引導學生學習最優秀的別人,不斷挖掘自我潛能,做最優秀的自己。
在移植中重立 一次偶然的學習,讓蔚斗小學的嚴雪霞校長接受了源自臺灣的適性教育理念。“讓孩子在適當的時機,施以適合其天賦性向的適量的教育就是適性教育。”在理念移植中,蔚斗小學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體系,通過適性課程、適性文化、適性管理的結構性打造,形成了蔚斗適性教育的三大支點。學校以學生6年在校的經歷為線索,提煉出了十大“蔚斗烙印”,讓這些烙印伴著孩子更適性地成長。
華山小學借鑒全人教育的理念,提出教育面向全體受教育者以促使每個受教育者在心智與體魄等方面的全面、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在實踐層面,以道德品牌、身心和文化素質、藝術和科學素養為教育內核,以包容管理、生本課程、體驗課程和合力教育為全人教育的“四驅”,形成了獨特的“全人教育四驅模式”。
在開拓中明朗 位于大碶街道的大碶小學從“學校教育社區化”起步,到“小班化下的個性教育”,再到“個性化的選擇教育”,進而研究“選擇教育智慧化”,在不斷的開拓創新中,辦學之路日漸明朗;長江中學,以“健康的教育”為目標,學校整合教師隊伍建設、課堂教學轉型改革、作業管理改革、數字化校園建設、班級文化品牌打造、陽光社團活動等,形成了學校發展的磁場效應;聯合實驗中學以“德識并進、包容篤行”之聯合精神為核心,圍繞規范化教學、精品化課程、互助式教研、包容性文化、特色化教育五項內容打造品牌。
正如一位校長所言,通過品牌建設這條通道,可以總結學校以往工作的得失,厘清學校發展的思路,明確學校發展的方向。品牌建設的過程,促使我們從一個新的理論高度重新考慮學校的工作,從而影響到學校發展之路的走向并輻射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師會根據學校品牌來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重新衡量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梳理理念、選擇主題、挖掘內涵、建構體系、尋找載體,基于學校的辦學實際,一方面引導學校思考教育的本質性要素,開展頂層設計,形成結構化的理念和策略框架,另一方面又幫助學校策劃該樹什么教育旗幟的問題——這樣的教育品牌策劃,實際上是讓學校站在高處審視今后幾年的辦學方向,形成較為穩定的富有學校內涵的發展特征,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教育品質。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教育局教科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