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效減負 打造素質教育名校
——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中學“增效減負”十年紀實
學校機器人隊4次參加國際比賽,獲2個冠軍、2個亞軍。圖為高一學生在上機器人課程。
學校每年舉行書畫秀,并將義賣款項資助大別山區貧困兒童。圖為校園書畫秀場景。
學校健美操隊8次獲得省一等獎,啦啦操兩個項目連續三年獲得全國冠軍。圖為校健美操隊2013年獲省健美操比賽團體一等獎。
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中學是國家示范高中、江蘇省四星級高中,是一所有九十年發展歷史的省首批重點中學。學校連續十多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是“全國綠色學校”、“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學校”、“江蘇省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江蘇省教科研先進集體”、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人才計劃”首批優質生源基地。
學校秉持“尊重、支持、合作、發展”的辦學理念,以“每一位學生都是整個學校”為核心教育理念,把“業務精湛、合作和諧、增效減負、深受歡迎、善于創新、自成風格”作為教師發展目標,把“陽光心態、優秀學業、國際視野、領袖素質、一流口才、明顯特長”作為學生發展目標,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2006年,學校在江蘇省率先啟動實行“增效減負”行動研究,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為學生的發展打開了空間、留出了時間,使素質教育成果斐然,影響輻射省內外。
教育必須回應社會的關切
狠下決心增效減負
學校前任校長任欣偉認為,學校不能只讓學生知道學業的艱辛,不能只讓學生體味成長的煩惱,更應該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感到創造和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
學業負擔成為教育“頑疾”:認為“很輕松,完全可以承受”的僅占1%
2005年秋,江蘇省正式實施高中新課程。然而,現實給了美好的憧憬當頭一棒。當年年底,常州一中在學生中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讓人憂心忡忡:9.9%的學生認為學習負擔“特別重,不能忍受”,53.7%的學生表示“有點重,還可以承受”,34.5%的學生認為“一般”,認為“很輕松,完全可以承受”的學生僅占1%。與此同時,對學習感到“興趣一般”、“比較枯燥”或“厭煩”的學生比例竟高達63.6%。可見,由于種種原因,新課程實施后學生學業負擔依然沉重。負擔過重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已經成了全社會最為關切的教育現象。
增效減負要講究策略:分步分層、循序漸進
增效減負是造福學生的好事,但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實施過程中,既不能回避問題、懼怕挑戰,但也不能采取浪漫主義的態度,而應該審慎面對,穩步進行。增效減負關鍵是要轉變思想觀念,能否成功最大的變數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是否被激發出來。就是從高投入到科學投入,從低產出到高產出,從片面發展到全面發展,從關注學生的當前發展到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從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到關注教師的品質發展。增效減負是科學發展觀在教育領域的體現,要有比較系統的設計。學校采取的基本策略是“點面結合、剛柔相濟、逐步推進”:“點面結合”是指通過先設置增效減負示范點來推動面上的工作;“剛柔相濟”指把剛性措施與柔性的宣傳教育結合起來;“逐步推進”是指增效減負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還涉及到教育的大環境,其中,包括社會普遍關注的升學率,因此我們只能分步分層、循序漸進。
增效減負“動真格”:作業量超時10%要警告
增效減負不能嘴上說說,要“動真格”,把學生的作業負擔切實減下來。學校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幾種。一是部分學科不留任何課后作業。高一政治、歷史、地理和生物四門學科不允許布置任何課后作業,高二上學期必修科目也不允許布置任何課后作業,強調精講精練,當堂訓練,及時反饋。二是規定作業量。按省教育部門有關要求規定各年級、各學科的作業量,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結合的方法檢查學生的作業量。定期是指每個月固定時間檢查,不定期是指在復習迎考階段或學生、家長反饋作業比較重的時間進行檢查。作業量超時在10%以內的年級組要予以警告,超時在10%以上的年級組要書面通報并限期整改,第二次檢查還超時10%以上的要扣發獎金。規定面前一視同仁,不論是主任還是特級教師,凡作業量超時被通報的教師在該學年度教師節表彰時一票否決,有教師被通報的備課組或教研組在該學年教師節表彰時也一票否決。三是建立學生信息員制度。各班級設3名教育教學信息員,負責如實反映各學科的作業量及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在教學樓每個樓層設教育教學信息反饋箱,收集并反饋學生對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各年級、各部門對學生信息員反饋的信息及時處理。四是建立校長面對面制度。每月在征集學生意見的基礎上開展“我與校長面對面”活動,學生可以就學校管理的各方面包括學業負擔等問題與校長面對面對話。
增效減負能否落實:關鍵在教師,重點在課堂
增效減負能否切實落實,關鍵看教師的行動是否到位。為了對教師的行動進行正確的引導,學校重建了評價系統。一是價值引領和制度重建。重建對話、開放、探究、感悟、快樂的課堂文化,讓課堂彌漫著樂業精神、求真精神、寬容精神。二是以增效減負為準繩,重建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修訂了《常州市第一中學課堂教學評價表》《常州市第一中學教師民主測評表》,以學論教,增加了增效減負的內容,并使之成為評價核心內容;所有涉及教師的表彰項目和榮譽都增加增效減負的要求;增設了增效減負模范教師、增效減負模范備課組、增效減負模范教研組等獎項作為教師節表彰項目。三是加強過程監督和調控。
課堂是增效減負的主陣地,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校把實施學案導學作為增效減負的突破口,組織各科教師編寫能有效指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學案”,用學案進行“導讀、導聽、導思、導做”,高一、高二各學科一律不得征訂任何教輔資料,所有作業都在導學案上,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學校對學案質量和落實情況制定了詳細的考核和獎懲細則,經過近十年的修訂和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市一中特點、適應新高考模式的學案體系。學校學案編制和使用中的先進經驗已在全市推廣。
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以學案制為突破口,用評價系統作為杠桿,通過采取一系列綜合措施,至2010年前后,增效減負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是形成了增效減負的氛圍。增效減負已經成為教師行動的指南,高難度、大運動量的訓練,消耗學生時間的行為在學校已沒有市場,絕大多數教師都把增效減負模范教師作為自己的追求。二是教學質量高位均衡。各年級平行班級的差異都達到歷史最低水平。三是在增效減負的旗幟下學校各項工作產生了聯動效應。管理創新、制度創新不斷,學生在學科奧賽、科技競賽、藝體比賽等方面均取得了優異成績。
增效減負深層推進
加強教學設計和課程建設
“學生要減負,教師要增負”,這是許多人的認識,但也認為這不能走過了頭。一方面,教師是增效減負的主力軍。在一段時間內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教師的擔負可能會增加,如編制學案、制作微視頻等,教師要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學生的負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學生在校學習不可能沒有負擔,但負擔不能超過學生的承受能力,要做到這一點,作業必須分層。與此同時,學生的負擔也與學生的學習動力有關。基于這樣的認識,2013年完利梅校長明確了增效減負深層推進的三大舉措:一是加強教學設計的評價研究,進一步提高每一節課的教學效益;二是加強學校課程建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豐富而高質量的課程;三是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樂學、善學。
加強學校課程建設
設計合理、內容豐富的課程,大大提高了學校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不僅可以縮短學生智力情感、思想道德的發展周期,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2013年前后,學校對課程進行了整體規劃,主要分三個層面。
學校層面,一是構建了支持學生發展目標的五大課程板塊,即校本化的學科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競賽課程、選修Ⅱ課程、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程。二是構建了支撐科技教育特色的五大課程,即著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學科課程、學科奧林匹克課程、科技類校本課程、科技類活動課程和有科技含量的綜合實踐活動。如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學校取消了以春游、秋游代替社會實踐的做法,組織學生到南京行知社會實踐基地體驗農村生活,學習耕地、養殖等農業技術,開展陶藝課程,并舉行篝火晚會,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中得到充分鍛煉,增強集體意識。
在學科組層面,整體規劃該學科高中三年的課程,做到統籌規劃,循序漸進,各有特色。比如語文組不僅構建了三個年級的作文序列,還構建了三個年級各具特色的學科活動,即高一年級的朗誦和演講節,高二年級的漢字英雄比賽、辯論賽和戲劇節,高三年級的成語競賽和格言警句大賽。所有活動都是全員參與,并由學科組為優秀學員頒發獎狀和獎品。
在備課組層面,一是完善課程方案。負責教師對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資源準備等多方面進行思考和研究,對一學期的課程進行整體規劃。學校在開學時將課程方案印發給學生,讓學生對學科課程提前有一個整體了解。二是規劃好相應的活動,特別是校本課程。任課教師須準備好相應的校本教材和教學內容,由多位教師合作的校本課程,需要明確分工,統籌協作。
豐富的課程為學生的成長搭建了平臺,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地理組的《背包族》課程深受學生歡迎。2015屆畢業生李璟寫到:“十分感謝校本課程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機會,既開拓了我們的眼界,又增強了我們的團隊意識。”?
加強教學設計的評價研究
課堂是增效減負的主陣地。加強教學設計的評價研究是進一步提升課堂質量的重要舉措。在前兩輪增效減負行動研究過程中,學校主要通過學案導學以及構建民主、互動的課堂文化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其中,學案導學對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巨大,對提升青年教師課堂質量效果明顯,有效縮短了同級同類班級同學科的均分差距。但學案導學對規范課堂教學行為的作用畢竟有限,教師之間以及同一位教師的課與課之間的教學效果依然參差不齊。基于此,學校將教學設計作為深化增效減負首要解決的問題。
學校的教學設計評價研究主要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部分。第一,教學設計的課前評價。教師在授課前須進行集體備課。首先,由備課組長依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設計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案。然后,其他教師對這個方案進行分析評價,評價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是否與課程標準、教學要求及考試說明相一致,是否明確、具體、可操作;教學資源選擇是否豐富而合理;教學方法是否恰當,例題選擇是否典型、合理,是否留給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是否處理好預設與動態生成的關系;作業是否適度、是否分層。最后,備課組形成意見基本一致的教學方案,各人再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班級學情開展教學。第二,教學過程評價。這種評價可以由教師自身完成,也可以與備課組其他教師共同完成。主要是評價教學方案中預設的內容是否得到落實,課堂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學生的學習狀態如何等。如果存在問題要第一時間將調整建議反饋給其他教師,避免其他教師出現同樣的問題。第三,對教學效果的整體評價。通過評估學生作業正確率和完成時間,對作業中存在的明顯問題,在下節課中進行補償教學。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增效減負能否成功關鍵就看學生的學習動力有沒有得到激發。學校通過收集整理和研究發現,學生學習動力的來源主要有:報效國家、報答父母、追求夢想等。因此,學校通過廣泛宣傳、組織引領等途徑開展了許多工作。
第一,校長引領。近幾年,校領導組織了幾十場專題演講,為學生點燃激情。其中,校長演講的題目有:《學習是自己和自己簽訂的契約》《讓我們成長為令師長崇拜的弟子》等。這些演講指引學生樹立理想,認清使命,有學生畢業多年后回到母校,希望再聽一次校長的演講,可見校長是激發學生動力的最重要角色。
第二,教師引導。通過學校的專業培訓,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在日常工作中提升了表揚獎勵的管理藝術,能夠科學使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教育教學中積極展現幽默和藹的人格魅力,能夠依據學生的家庭情況、學業水平和個性特點,對學生進行適時引導。教師提倡學生互幫互助,建立學習小組,同時倡導良性競爭,設立了“解題能手”、“校園文學家”等幾十個表彰項目,在全校逐漸形成師生合作,榜樣帶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學生“三自發展”。“三自發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品牌,“三自”即自我設計、自我診斷、自我完善。高一年級進行自我設計,規劃人生,點燃激情。高二年級自我診斷,診斷微調,蓄勢待發。高三年級自我完善,激發動力,“出”手可及。學校為學生發展搭建了大量的平臺,僅高一年級就有大小活動近百個,這些活動中學生都是主角,教師僅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從活動的設計到主持詞的撰寫,從現場表演到道具制作,從組織協調到宣傳報道,學生都是真正的主人。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更讓學生獲得高峰體驗,收獲幸福感和自信心。學校每年都組織自主學習活動,努力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比如,學校請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四中老師等專家學者給學生作學習方法講座,每年組織評選自主學習模范班級、自主學習模范小組等。學校利用校園網、櫥窗信息欄、展板等窗口對自覺性強、學習效果好的小組和學生予以表揚。
增效減負
打開素質教育的空間,造就生機勃勃的校園
完利梅校長說:“我們遵循教育規律,辦學生喜愛的教育,辦學生做主人的教育,辦培養學生獨立人格、批判思維的教育。我們關注學生成長的智慧要素,盡量讓學生在校園生活得快樂些,并努力培養學生堅韌的品性、高雅的氣質、開闊的胸襟、質疑的精神、做人的誠信與善良,提升學生生活的技能和藝術素養。學校將以創新學校課程為載體,打造素質教育的模范學校。”
學業水平連年提高
高考本科達線率不斷躍上新臺階,特別是高端學生數量有大幅度提升,2007年以來學校平均每年有5人以上被清華北大錄取。小高考成績斐然,4A人數大市領銜。獲得江蘇省五大學科奧賽一等獎的人數節節攀升,已穩居大市第二,高中生作文競賽、英語風采大賽、科技創新大賽等也捷報頻傳。
社團活動名聞遐邇
學校常年活動的學生社團有數十個,有些社團組織在省內外聲名遠播。其中,民樂團是江蘇省中學系統僅有的“十佳學生社團”(其余9個均為大學社團)。2006年以來,多次赴張家港、上海等地參加長三角藝術展演,榮獲優秀團隊獎、傳統文化保護獎、民族音樂創新獎等多個獎項。多次應邀赴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和臺灣等地區訪問演出,受到熱烈歡迎。還在常州首次舉辦中學生新年音樂會,引起廣泛反響。智能機器人項目是學校科技教育的品牌。
2007年以來學校智能機器人社團在國內外比賽中已獲得2個世界冠軍、3次現場操作冠軍、9個全國冠軍,近百人次獲得省一等獎。校健美操社團常年活動,并已從少數人的訓練走向普及,現在每個年級都有近百人參加活動。健美操社團還連續8年獲得江蘇省中學生健美操比賽第一名或一等獎,三次獲得全國啦啦操比賽冠軍。
教科研成果豐碩
以省級重點課題“高中新課程增效減負行動研究”為主干課題,構建了具有內在聯系、層次分明的課題群。2006年以來,學校共有5個國家課題、12個省級課題、16個市級課題、28個創意項目獲得立項,大部分課題已按期結題。由完利梅校長領銜的“基于信息技術的混合學習”獲得2013年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學校還獲得“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稱號,是常州市優秀教科研基地。
助推教師專業發展
2006年以來,學校培養了“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兩名,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8名,均位居江蘇省前列;還培養了市優秀教師“五級梯隊”人才近百名。青年教師隊伍呈現高成長性態勢,多位教師在省市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或優課評比中獲得一等獎,常州市青年教師專業發展論壇第二、三屆的第一名均為學校的優秀青年教師。學校還構建了多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一支以名師為引領,骨干教師為中堅,青年教師為梯隊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
增效減負、主動發展,使學校聲名大振,成為江蘇省在常州大市高中設立的僅有的高中校長培訓基地,多次接受廣東、浙江等省的優秀校長到校進行跟崗培訓。學校還是常州市受邀外出講學人次最多的學校,校領導及多位名師多次應邀到北京、廣東、福建、山東等省市及省內南京、蘇州、南通等市講學或上示范課,展示了“常州水平”,體現了學校作為國家示范高中的示范性與輻射性。
“我們敢做‘減負’文章,就是因為我們胸懷‘增效’底氣。10年的增效減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們深知這條道路是永無止境的,我們將努力實現教育理想和教育實踐之間的平衡。”校長完利梅如是說。(涂強)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5年09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