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州府城
潮州市,地處廣東省東部,東與福建接壤,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對外開放旅游城市,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稱。全市總面積3679平方公里,其中陸地3146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海岸線136公里,全市地勢北高南低,鳳凰山高1497.8米,是最高山峰。韓江自西北向東南斜貫穿潮州城區和潮安縣,境內黃岡河自北向南貫穿饒平縣。全市總人口262.78萬人(2011年末統計),旅居海外的潮籍僑胞、華人及港澳臺同胞約230萬人。潮州市1991年12月升格為地級市,轄二縣二區,即潮安縣、饒平縣和湘橋區、楓溪區管委會。潮安縣轄18個鎮,饒平縣轄21個鎮,湘橋區轄城區9個街道和意溪鎮,楓溪區轄4個居委會和26個村委會。
潮州建制歷史悠久。自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設立海陽縣以來,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隋朝時撤郡設州,始稱“潮州”。新中國建立前,潮州均為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期的對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與周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滲透,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 -- 潮人文化,擁有地方特色鮮明、結構完整、門類齊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觀。728處文物點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鑼鼓、潮州戲等眾多“潮”字品牌,構成潮州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自古就有“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的美譽。
潮州民俗文化獨特。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大鑼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風情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蘊涵濃郁的中古遺風,潮州因而被漢學家譽為“中原文化的典櫥”。潮州工藝巧奪天工。潮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中粵繡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之一,潮州的工藝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細如絲,聲如罄”見長,潮州因而成為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文物古跡眾多。全市現有文物古跡7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縣兩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是粵東文物古跡薈萃之地。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于南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石橋梁的廣濟橋,國內罕見的宋代建筑府第許駙馬府,始建于唐代、堪稱粵東地區佛教活動中心的開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黃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業繁榮景象的筆架山宋窯遺址,始建于宋代、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于明代、全長2.6公里的古城墻,有與廣州越秀山鎮海樓齊名的明代建筑廣濟城樓等。此外還有目前國內建筑面積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貴歷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鳳凰時雨、湘橋春漲、鱷渡秋風、北閣佛燈、龍湫寶塔等景點,如珠散落于韓江兩岸,與2.6公里古城墻、濱江長廊和古城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構成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區的壯麗景象。
潮州自然風光秀美。古城區筆架山、金山、葫蘆山三山拱護,韓江繞古城而過,山光水色十分宜人。北部鳳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為粵東最高峰,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和少數民族畬族的發祥地,少數民族風情濃郁。山上有高10多米、覆蓋面積一畝多、年齡600多歲的宋茶樹王,這株老干軋枝的宋種茶樹,飽經風霜雪雨,度過了六百多個春秋,斑斕的軀干上有三個分椏,莖粗分別為0.72米、0.93米和0.8米圍.樹高5.8米,樹冠(南北向)直徑7.3米,樹葉茂茂密密像一把傘。山頂有面積60多畝的古火山口鳳凰天池,俗稱“四腳魚”的珍稀動物蠑螈在池中游弋。西部桑浦山麓有豐富的溫泉、礦泉,梅林湖畔的稻田里有形態各異,形似山鷹、海狗、蟾蜍、百鳥求凰的古海蝕地貌,東部柘林灣有棲息數萬只黃嘴白鷺“白鷺天堂”,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網箱養殖基地“海上牧場”,碧水藍天的金獅灣海濱浴場,都是觀光休閑度假的旅游勝地。
潮州旅游設施配套。全市有旅行社17家,其中國際社4家(出國組團社2家)、國內社13家,經國家考核合格的專職導游員近200人,潮菜廚師逾千名,涉外酒店18家,客房2000多間。境內有汕汾高速公路、國道324線、廣梅汕鐵路通過,市內旅游車、出租車、三輪車日夜穿梭提供全天候服務,交通方便快捷。網球、保齡球、高爾夫球等娛樂健身場所應有盡有,滿足旅客的休閑娛樂需求。
近幾年,潮州積極實施“旅游旺市”的發展戰略,開展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活動,成功推出古城文化旅游、科普旅游等特色旅游線路,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游客。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潮州這顆南海岸的文化明珠,必將散發更加奪目的光彩。
二、潮州鳳凰單叢茶歷史
相傳粵東鳳凰山是畬族的發祥地,也是烏龍茶的發源地。
在隋、唐、宋時期,凡有畬族居住的地方,就有烏龍茶樹的種植,畬族與烏龍茶樹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鳳凰山的先民發現和利用紅茵茶樹開始,一直至明代,從野生型到栽培型,從挖掘移植現成的實生苗到選用種子進行人工培植種苗,鳳凰人民不斷地進行精心的培育,篩選,不斷地總結經驗,使茶樹品種不斷地優化、茶葉生產不斷地發展。發源于鳳凰山的茶樹群體,在1956年全國茶樹品種普查登記時,被正式定名為“鳳凰水仙·華茶17號”。
我國西南茶區,特別是滇西南山區或南嶺一帶,不乏“大茶樹”存在,但那些地區有大茶樹而無“單株采制”;福建武夷灌木型茶樹有“單株采制”而不是大茶樹,唯獨鳳凰兩者兼具。
單株采制的生產方式無疑成為鑒別品質的有效方法,因為每個單株代表各自的品質特征,為鳳凰水仙的“遺傳”多樣性提供了選擇的機會。鳳凰水仙是個有性群體,群體中蘊藏多種變異類型,被歷代茶農起名的不下數十種,有些“古樹”高達5-7米,株產單叢茶高的近20斤。據《潮州鳳凰茶樹資源志》登錄的材料,鳳凰烏崠山樹齡200年以上的老茶樹,還保存3700多株。這些單叢茶樹,都是二百多年前當地茶農從千萬株茶樹中精心挑選,經過歷史長期考驗,保存下來的植株高大、性狀奇特、品質優異的株系。
單株采制的歷史,在“單叢茶”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究其原因,是鳳凰水仙具有發育成大茶樹的“種質基礎”,歷代茶農用當時各地通行的方法,造就一批大茶樹,在家庭式采制條件下,形成“單株采制”的生產方式。
單叢茶品種演化的主要特點是“群選、群育、群繁”,直接在生產中獲得經驗,從古至今延續不斷。當然,單叢品種可能有個“適地栽培”的問題,產品的品質水平的管理形式也可能隨之發生改變。現代潮州單叢茶的品種結構是“品種”,“品系”、“株系”、“老叢”、“新叢”的組合體。現代的單叢茶如芝蘭,蜜蘭、黃枝香、姜花香等各種品系或品種,它們的母樹都是在百多年前至數百年前被發現利用的,其意義極為深遠。
清末民初時期雖有“插枝”或“接枝”的個別事例,但真正產生無性“株系”,是在20世紀50年代推廣短穗扦插技術以后。上世紀70年代,嶺頭單叢“品系”開始在饒平出現;到了80年代,單叢株系在鳳凰茶區已有較大發展,如黃枝香、八仙等。到了90年代以后,得助于無性繁殖和嫁接換種技術的應用,成為單叢品種形成的關鍵時期。“嶺頭單叢”通過省、國家審定,省內栽培面積近八千公頃;“黃枝香”在90年代經廣東省審定,栽培面積近200公頃,還有八仙、玉蘭香單叢等一批品系,在鳳凰單叢產量中,占有很大比重。
歷史上,單叢茶是“單株采制”的特定名稱,而“單叢”茶的正式得名,距今約170多年。現代概念的單叢茶,是原有“單株采制”的延伸,有單株采制的、也有單叢品系、單叢品種采制的,古今概念有所區別。現代單叢茶產品,分“鳳凰單叢”和“嶺頭單叢”兩個品名。
鳳凰單叢茶,是介于全發酵的紅茶與不發酵的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體現了烏龍茶制作過程最精細的制茶工藝。鳳凰單叢茶成品茶既有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濃厚滋味,是集花香,蜜香、果香、茶香于一體的濃香型的茶葉。由于獨特的制作工藝,形成了它特殊的品質——條索緊結,呈烏褐色或灰黃褐色,油潤,具有自然的花香、山韻蜜味;湯色橙黃(初制茶)或金黃(精制茶),透徹明亮;滋味醇爽、持久、回甘力強;極耐泡等特點。傳統的有性繁殖,使茶樹種質資源極其豐富,品種(株系)多,而無性栽培繁殖產生的高香品系,若按香型劃分就有十幾種之多,諸如蜜蘭香,黃枝香、芝蘭香、玉蘭香、桂花香、杏仁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