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援”輾轉幫維權
本報記者陳春賢 通訊員薛 鈺
最近,家住德勝鎮某村的老太阿珍(化名)心里踏實了,因為,她在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幫助下,解決了自己生活的困境。
4個子女推諉
今年88歲的阿珍在早年與失去妻子且有一7歲女兒的陳某結婚。阿珍與丈夫婚后生了3個子女,兩人共同撫養4個孩子長大。10年前丈夫去世后她一直獨自生活,但近幾年來老人生活逐漸不能自理,遺屬補貼也不足以維持日常生活。老人生活艱難,幾個孩子卻都找借口不愿贍養母親,無奈之下阿珍向法律援助中心求助。
取證一波三折
中心主任張寶平了解老人情況后當即決定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并開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指派清竹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曹洪霞為她提供法律援助。援助律師受理此案以后,立即走村串戶展開調查,不僅了解老人與其繼子女、子女之間的生活情況,還向所在村委會、繼女曾就讀的小學調查取證,確定老人和繼女是否形成撫養關系事實。因阿珍年紀較大,當年在村委會工作的工作人員有的已故,有的已隨子女去別處生活,律師想盡辦法才找到一個了解當年阿珍結婚時情況的人。之后律師又到小陳幼時就讀的學校尋找班主任了解她的教育情況。誰知,她的班主任已故,所幸輾轉找到了數學老師取得關鍵證據。考慮到家庭成員間的特殊關系,律師首先選擇在訴前調解來化解糾紛,但調解未果,援助律師隨即擬訴狀,將4子女告上法庭。
法庭分辨真相
庭審中繼女小陳辯稱她是由祖父、祖母撫養長大,和阿珍未形成繼母女的關系,而且她疾病纏身,不能承擔贍養義務。庭審中她還出具了所在村30多名村民聯名出具的證明、病歷和檢查報告,并請了另外3位證人到庭作證。援助律師對31名村民聯名證明的證據真實性提出了異議,根據調查中收集的這些村民的年齡、住址、入學等信息,證實陳某再婚時這些村民有的未出生,有的年幼不能清晰判斷、了解她當時生活和教育狀況。援助律師對3名證人發問后發現,他們對小陳的實際生活、教育情況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法官認同援助律師的觀點,認為小陳患病但并未因病喪失勞動能力,未喪失贍養能力,仍應承擔贍養義務。
10月中旬,法院依法作出判決,判令老人的親生子女每人每月承擔母親的生活費30元,醫療費的30%及護理義務的四分之一,繼女小陳每月支付給老人生活費10元,醫療費的10%及四分之一的護理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