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家有兒女》里面夏爺爺給家里立的家規嗎?還記得《爸爸去哪兒》里劉燁給諾一傳達的家規嗎?前者在嬉笑怒罵中讓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是件很難的事,而后者則在一次次喜樂和眼淚中讓成年的我們反思家規是何等的重要。
家規家訓是傳統
家訓家規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大特點,是家庭教育理念的書面化具象表達。三國魏嵇康、西晉杜預,各有《家誡》,東晉陶淵明有《責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書》,都屬家訓一類,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全書七卷二十篇,內容豐富,體例宏大,堪稱中國家訓之寶典,惠澤后世蔚然成風。然而如今家規已經很少出現在大眾視野了,要么是一些家庭將家規融合到了平常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中,要么是一些家庭的教育根本不過關,導致培養出來一堆熊孩子。
父母責任心的缺失導致熊孩子頻出
高鐵飛機上總能見到拳打腳踢坐不住亂喊亂叫的小孩,公園商場中總能見到撒潑打滾無理取鬧的小孩,大街社區里也總能見到隨意指點他人甚至破壞公物的小孩。要說最重要的教育在家庭,這話一點都不過分,家庭教育不同,同年齡的孩子素質品行甚至千差萬別。很多家長根本不重視家庭教育,他們忙于工作,忙于應酬,孩子讓給父母或者保姆帶,但老一輩對其太過溺愛,保姆又沒有辦法盡心盡責,這樣父母缺失的教育方式帶來的后果便是孩子一步步走向歪路。
家規既是約束孩子,也是約束父母
童年時期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可偏偏有些父母家庭責任感的缺失讓這種模仿變成了模仿壞習慣。這些家長在家里甚至都不能給孩子以身作則,家長罵人吃飯玩手機,孩子自然有樣學樣。為人父母并非生出來就完事,還應該擔起將其培養成人的責任。如果立了家規呢?那么這不僅僅是約束孩子的行為,更能讓自己與孩子互相監督,既能改正全家人的不良習慣,也能讓孩子培養責任感。
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傳達的思想
立家規,首先是一份責任感使然,家長有這個意識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孩子有這個意識讓家庭因為好習慣變得更好。至于形式,其實也并不是一定要明文規定列個十條二十條,可以在平時的小事中注意。比如吃飯不能先動筷,吃完飯要幫忙揀桌子,不能剩飯,在外公共場合不能喧嘩打鬧等等,這些事情看似事小,但卻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
無規矩不成方圓,學校有校規,公司有公司規定,社會有道德法則,國家有法律,那么家庭中也要有家規。這份家規可以如古訓一般莊正嚴肅,也可以以詼諧幽默的語氣示之,但無論如何,它一定是你行為準則的指南,是你改變壞習慣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