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哲峰云南尋茶之蠻磚正山尋茶記
長久以來,我都在反復的追問自己:蠻磚茶,到底好在哪里?
“六山之茶,以倚邦、蠻磚味較勝!”古書中對古六大茶山中的蠻磚茶評價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最早接觸到的云南名山茶,一個是易武,另一個就是蠻磚。2011年春4月份,與好友李洪同赴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訪茶古六大茶山,扺達的第二座茶山就是蠻磚。傣歷新年過后,4月的太陽,正如同《古六大茶山史考》的作者高發倡老師所說的那樣:辣!曬在皮膚上火辣辣的,生疼。在象明鄉曼莊大寨,一位老人用童車推著自己的孫子就站在太陽底下。我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是為了讓尚且不會走路的孩子早些適應么?
在一戶茶農家里,看到他們一家正忙活著壓制茶餅,隨口詢問:“有蠻磚的大樹茶嗎?”主人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告訴我們:“只有架子上面晾著的那一片1公斤重的大餅是蠻磚茶山的古樹茶,其他的茶都是從別處拉來的原料。”當時叫價1000元的大餅,下意識覺得有點貴,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沒有下手。很久以后,當我重新認識的蠻磚茶山古樹茶價值的時候,每每想起,都懊惱不已。
在當時的蠻磚茶山曼莊大寨,既沒有看到連片的古茶園,也沒有見到高大的古茶樹,加之當時以為江內六大茶山價格昂貴,于是2012年、2013年將訪茶的重心都轉移到了江外六大茶山。與古六大茶山相比,新六大茶山連片的古茶園,動輒宣稱數千上萬畝,每個山頭都有茶樹王,樹齡號稱數百上千年,令人心醉神迷。直到2013年下半年,閑來無事,拿出一片2008年的蠻磚茶山古樹茶,撬下一塊,漫不經心的扔到壺里,隨便泡來喝,只一口下肚,登時怔在那里。茶湯入口,滋味濃醇,甘冽香甜,苦而不澀,入口即化,迅急回甘生津,從口唇到舌尖再到齒頰,彌淪乎整個口腔內;香氣馥郁,幽雅細膩,泌人心脾,芬芳若蘭;完全就是《新普洱茶典》作者楊中躍老師所說的山野氣韻,強烈持久。回想起益木堂主王子富所說:“古六大茶山的古樹茶,新茶香味清幽、滋味淡雅,存放日久,滋味愈濃。”當真行家里手,深有見地!于是,從內心深處再次萌生對古六大茶山的強烈渴望!
2014年、2015年、2016年,連續3年,春秋兩季,一次又一次重訪古六大茶山,愈發愛上了這里的古樹茶。尤為喜愛曼莊古樹茶,2015年春天,茶友豐云梅特意帶領我們深入蠻磚茶山么蓮寨古茶園,終于一窺蠻磚古茶樹的真容。喜出望外,沒有料想到,穿著半袖裸露在外的胳膊,被一種不起眼的毛毛蟲刺了一下,登時感覺到火辣的痛,過了一夜,情況更加嚴重,急忙前去診治。醫生瞟了一眼我問道:“去茶園了吧?”我點點頭,看起來散漫且態度敷衍的大夫,隨手包了幾包藥,扔了一管藥膏過來。囑咐我:“藥內服,藥膏外用。“”幾天過來,慢慢好轉。心下思忖:這也反向證實了這茶園的原生態之好。
回想起與普洱茶專家楊中躍老師聊天:“蠻磚茶山的古茶樹,大都生長在森林里,不太容易長得太大。”以我們連年到訪,抽樣測量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
2016年春天拜訪曾云榮先生,先生也曾提到:“同樣的品種,生長年限相同,有的長的粗壯,也有的纖細。”連續這4年來春秋兩季在古六大茶山各村各寨實地考察,也常聽到茶農這樣的說法:“那個茶樹看起來并不太大,樹齡卻很老,有多久卻很難說得清楚。”2016年春天再訪蠻磚茶山各村各寨,抽樣測量樹圍,大的多在60公分以上,多屬大葉種、特大葉種。只是聽到茶農在喟嘆:“今年的茶樹,疲得很,比往年晚發了20多天......”
2015年春天,從曼莊村委會么蓮寨荔枝園古茶園回來的路上,茶友豐云梅順手一指:“那邊就是去瓦竜的路!”順著她手指的方向,一條蜿蜒曲折的土路伸向不知盡頭的遠方。隔日,結束象明鄉革登、莽枝、倚邦、蠻磚四座古茶山的訪茶行程,回程前往易武,路過前往瓦竜的岔路口,從未涉足過的地方,燃起了內心深處的渴望,于是仗著膽子驅車前往,才走出不數公里,前方烏壓壓的黑云密布,眼見大雨將至,只得調轉車頭,與瓦竜擦肩而過。
2016年的春天,從易武前往象明,再度路過前去瓦竜的岔路口,天氣晴好,于是驅車徑直前往。導航在這深山里徹底迷失了方向,不停的召喚我們調頭回轉。一路走,一路問,終于到了瓦竜,這里是隸屬于曼莊村委會的一個村民小組。
在一戶茶農家里喝茶,熱情的男主人聽聞我們是第一次到訪,主動提出來帶著我們去看古茶園。隨口問道:“有多遠?”主人回答:“不遠,走路半個小時。人多,還是開車吧!”結果我們驅乘越野車開出去40多分鐘,接下來又走了半個多小時才走到古茶園。古茶園隱藏在山坳里,若非有人帶路,絕難找到這里。即便是經歷過砍伐,仍然可以看到殘留的樹干基部圍徑粗壯,60公分以上的四下可見。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尚有部分古茶樹保存完好,也許是路太遠,地處太過偏僻,才僥幸逃過了一劫。
回到茶農家里喝茶的功夫,忽然發現三輛越野車中,有一輛車的輪胎忽然癟了。關鍵時候,5位身強力壯的男司機派上了大用場,分工協作換輪胎。這才發現,租來的越野車,居然有一輛的工具不全,這可真是嚇了人一跳。如若只有一輛車,在這荒僻的山村出現故障,后果將不堪設想,好在有驚無險。
2017年的春天,再度到訪象明鄉蠻磚古茶山。想念瓦竜古樹茶的特殊風韻,仗著驅乘的大排量越野車和熟門熟路的老司機,直奔瓦竜。今年春天,是這連續7年云南訪茶以來,春茶時節最多雨的天氣。前幾日剛剛下過雨,從柏油路鄉道轉入么蓮寨的彈石路面沒多遠,又駛上通往瓦竜的土路,一路雖然坎坷泥濘,總算順利扺達瓦竜。繼續前往相熟的茶農家里喝茶,許是來人多了,泡茶的不獨有當地的山泉水,茶農還專門備的有農夫山泉,而我們還是習慣用當地的水泡當地的茶。古人云:“夫茶烹于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說得就是這個道理。瓦竜的茶極富特色,同屬于蠻磚茶山曼莊村委會,曼莊、瓦竜的茶風格迥異。瓦竜的茶陽剛,入口苦、回味甜;曼莊的茶柔美,入口甜,回味甜。兩種茶原本都是極好的,具有深遠的喉韻,強烈的山野氣韻!
聞訊從茶園里趕回來的主人,一身泥漿,勤勞的茶農,風雨無阻,在忙碌的茶季,辛苦釆茶、制茶,難有稍許的閑暇。婉言謝絕了主人帶我們前去茶地探看的好意,在這樣的天氣,留在室內喝茶,好過在野地里看茶,安全總是最緊要的。
站在茶農家的樓頂上四下環顧,這是一個三面環山的小村莊,有趣的是周圍都是巨石高聳的山峰,與其他地方絕然不同。伴隨古樹茶價格的高漲,村子里舊貌換新顏,傳統的老房子日漸消失,代之以一棟棟新建的樓房。今年頭春古樹茶的報價,比之往年上漲了40%,山頭茶熱度不減,由此可見一斑。
遠遠望去,遠方的山頭烏云壓頂,大有山雨欲來之勢。于是召喚眾人返程,謝絕了主人邀請共進晚餐的好意,匆匆往回趕。行至半路,大顆的雨滴就開始敲打玻璃窗。傾刻間,道路開始變得泥濘濕滑,饒是越野車也如老牛般喘著氣,艱難的往前跋涉。終于上到了么蓮寨的彈石路面上,如注大雨瞬間模糊了視線。于是放慢車速,踏上返回象明街的歸程。一天,就這樣又過去了!
于喝茶來講,鐘意就好。苦也好,甜也罷,有回甘的都是好茶。于評茶來講,香氣和滋味乃是茶葉品質的核心和靈魂。于品茶來講,一山一味,任誰又能不心醉于古樹茶那山野氣韻呢?(作者:馬哲峰 ,資料來源:行知茶文化講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