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馬哲峰:巴達山尋茶記

巴達山尋茶記

        尋茶云南,有過滿懷期待后徒留無盡的惆悵,也有過不抱希望之后收獲意外之喜,喜悅也好,失落也罷,最終都會在內心烙下印記,那是醒時或者夢里都不曾忘卻的記憶。


        巴達,山名源于傣語,意思是“仙人留下足跡的地方”。許多年前,就曾滿懷向往,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夠赴巴達尋茶。卻有意無意間一次次的錯過,甚至于留下了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那是在2012年的春天,云南訪茶的行程已近尾聲,或許是連日的奔波太過勞累,當我提出來把最后的時間留待赴巴達訪茶的時候,竟自于無人響應,于是只好作罷。回到鄭州后,念念不忘的盤算著來年赴巴達訪茶。孰料想,九月份,遠方傳來悲傷的訊息,在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風雨雨后,巴達茶樹王追循仙人的足跡遠遠的去了。


        前往巴達尋訪茶樹王未果,就此成了內心深處隱隱的傷痛,直到數年以后,待時光慢慢撫平了內心,才再次鼓足勇氣,踏上赴巴達訪茶的行程。

        巴達茶山,位居江外六大茶山之一,舊日因地屬勐海縣巴達鄉而得名,伴隨行政區劃的調整,如今隸屬于勐海縣西定鄉。

        2015年傣歷新年潑水節剛過,大清早,從勐海縣城出發驅車趕奔巴達曼邁兌,這是歷年以來的首度造訪,不熟悉路況,只得依賴導航。車行七十多公里以后,似乎連導航也迷路了,幾次三番將我們帶到一個只容行人步行的小路口,指示我們繼續前行。無路可走的我們只好停下來找人問路,久在茶山行走的劉克亞老師,攔住了一個騎摩托車的路人,塞過去一包香煙,對方高高興興的騎車在前方帶路,把我們帶到了通往曼邁兌的岔路口。沿著蜿蜒曲折的土路,繼續行進了十多公里,終于抵達巴達曼邁兌。意料不到的情況再次發生,這個布朗族的村寨,轉了幾圈都找不到一個可以聽懂我們講話的人。一籌莫展之際,遇上了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姨,帶有濃重地方口音的漢語,連比劃帶猜,總算是勉強可以溝通了。經過攀談得知,阿姨是勐海茶廠的退休職工,來寨子里幫侄子做茶。交談后得知,寨子里聽不懂我們講話的人,大都是看到這幾年茶葉行情見好,從泰國回來的,僅曼邁兌寨子里就有八十多人。熱心的阿姨幫我們找來村長家的侄女婿,帶我們爬上寨子背靠著的大山去尋找古茶園。優美而又保存完好的古茶園,令人心情為之一振,可惜的是看上去古茶樹的數量并不是太多。看到我們手里拿著尺子,又是測量樹圍,又是測量茶樹定型葉,這個漢語名字叫李小剛的小伙子十分好奇,大概誤以為我們是搞調研的茶葉科技工作了。


        已經過了傣歷的沷水節,春茶進入了尾聲,在李小剛家里連著試了好幾款,都沒有令人滿意的茶。李小剛告訴我們,潑水節之前,他拉了兩噸茶到勐海縣城賣掉了。眼見如此,我們只好起身到其他家里碰碰運氣,寨子里一棟新建的全木結構布朗族傳統風格的房子引起了我們的好奇,于是走了進去。男主人不在家,只有女主人帶著兩個半大的男孩子在挑茶,看到我們這么一大幫人,身形瘦小的女主人眼睛里帶著猶疑,說起話來都有些怯生生的。于是好言安慰她不用怕,我們是來買茶的,女主人聞聽此言,脫了鞋帶我們上樓,我用眼光制止了同行中人企圖穿著鞋就上樓的企圖,脫了鞋跟著走上樓去。身形瘦小的女主人從專門儲存茶葉的房間里拖出一大袋子茶,用磕磕巴巴的漢語告訴我們這是今春最好的茶了。邊燒水試茶,邊四下打量,整個房間打理的井井有條,木地板光可鑒人。開水沖瀹之下,茶湯入口滋味苦重,苦中帶澀,但迅疾回甘生津,香氣呈現優雅的花香,心下暗自贊嘆,果然好茶。詢價之后,并沒有還價,買下了一件十公斤毛茶。女主人講:“這個價格,比起去年,是報低了的。”我笑著回答她:“我知道的,所以沒有給你還價呀!”臨走之前,留下了自己的名片,并特意詢問記下了男主人的電話。回到車上,有人忍不住好奇詢問:“為什么這次不搞價?”回答:“只有女主人帶著兩個孩子在家,本身價格報的就不高,再殺價就不合情理了,也不利于以后再打交道。”


        2016年3月下旬,正值頭拔春茶開采時節,再度來到了巴達茶山曼邁兌寨子。去年到過的茶農家,這次男主人在,女主人見到我們再次到來,臉上帶著靦腆的笑容同我們打招呼,轉過頭低聲細語與男主人說了幾句話,男主人也高高興興的同我們一起聊天喝茶。當男主人得知我們想去看古茶園的時候,毫不猶豫的站起身來,先是囑咐女主人給大家準備午飯,然后就帶著我們出門了。


        這次上山的路更加崎嶇陡峭,已經臨近正午,熱帶火辣辣的陽光照射下,日常缺乏運動的一行人累累的呼呼直喘,但見頭前帶路的男主人渾似閑庭漫步。將近一個小時之后,手腳并用的我們才爬上了山頂。渾身濕透的我們,看到隱藏在這山顛密林深處的古茶園,頓時神情為之一振。行走在古茶園里四下探看,果然如普洱茶專家楊中躍先生所說的那樣,在八十年代茶園改造的時期,曼邁兌的古茶樹大都經過砍伐。似山頂這片地處偏僻的古茶園,僥幸逃脫了一劫,保存最完整卻也極為罕見。下山的路程,比起上山沒那么消耗體力,只是稍不留神,腳踩在落葉上直打滑,動不動就會摔上一跤,一屁股敦坐在厚厚的積葉上,一個個樂的哈哈大笑。

        行走茶山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寨子對茶樹的劃分與稱謂各有各的習慣。曼邁兌寨子就有自己的分法與叫法:沒有砍伐過的古茶樹稱作大樹,砍伐過的古茶樹反而稱作古樹,新栽的茶樹都稱作小樹,價格也是由高至低。于尋茶人來講,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入鄉隨俗了。

        2017年3月下旬,第三度來到曼邁兌寨子,從鄉道聯通寨子的土路已經改造成了水泥路,比起往年路況好了許多。山路走得越多,我們反而要更加小心謹慎,大排量的越野車和老司機才是出行的安全保障。

        今年春季的天氣似乎較往年大為異常,往年的這個時候,正值頭拔春茶發的正旺的時候,今年卻遲遲不見大量萌發,只有早芽種的茶樹少少的發了一點點。或許氣溫較往年偏低只是一個誘因,連年來伴著名山古樹茶市場的熱絡,古茶樹被過度釆摘也許才是根本的緣由所在。只是如時令草般的茶葉,品質與節氣密不可分,遲遲不發的古茶樹,不僅僅讓入山尋茶的人空手而歸,也會讓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茶農收入受損。只是在自然的面前,這一切似乎都變得微不足道。


        離開曼邁兌寨子的時候,忍不住回頭望去,車子沿著三拐兩繞的山路行不多遠,寨子連同寨門都隱藏在山寰里,只有曼邁兌古樹茶的香味在唇齒間縈繞。


        同屬巴達茶山的寨子,與曼邁兌并肩齊名的還有章朗,先前到訪巴達茶山,最早去的地方就是章朗寨子,直到后來到訪曼邁兌后發現,兩個寨子位于同一條線路上,章朗恰好處在往返路程的中途。近年來,每每入巴達茶山訪茶,都是順道一同探訪。

        章朗寨子是布朗族的發源地。寨子入口處,立著一塊大石頭,上面鐫刻著“布朗族生態博物館”,沿著雨林下的幽徑,一直通往茶園深處,茶園與熱帶雨林完美的融合,茶在林中,人在茶中。在云南所有的古茶產區中,生態環境無有出其左右者。林下的茶園滿天星樣分布在雨林各處,仔細觀察,仍然可以看出人工栽種留下的痕跡,樹干粗壯的古茶樹,東一棵西一棵,想必是采起來頗費人工。


       以往到訪章朗,都是從寨子的入口順著山坡爬上去探看古茶園,2014、2015年都是如此。2016年的春天,寨子里相熟的茶農開著皮卡車帶路,繞到山頂的鄉間公路上,從一個毫不起眼的土路口走進去,沒有多遠就是連片的古茶園,比起從山下往山上爬,自然是輕省了不少。望著古茶園里蜿蜒曲折的小徑,猜想這條小路應該可以連通到寨子門口。于是私下暗暗下定決心,來年一定要親身走上一趟,來設身處地的驗證這宣稱有數千畝之多的古茶園,究竟地域有多么廣大。


        2017年的春天,從曼邁兌折返章朗,幾經努力尋找辨認,終于找到了往年山頂通向古茶園的路口。交待兩位司機將車直接開到寨子里相熟的茶農家里先行喝茶等待,然后帶領著一行人沿著密林間的幽徑深入古茶園的更深處。

        從未走過的道路,未知的前方還是讓人稍稍有點擔心,只是一路走來,隔不多遠就有三三兩兩的茶農在園中釆茶,有人自然就不怕了。沿途一路走一路打探下山的路徑,印證了早前的猜測,果然是可以通到寨子入口的。這更加讓人放心了,留心觀察,章朗的古茶園似乎一望無際,茶樹與雨林渾然天成。樹干高大壯碩的喬木型古茶樹隨處可見,間或看到一些樹干中空的古茶樹,抽樣測量圍徑在40~60公分。忍不住用手輕輕撫觸蒼老的穹枝,在無情的歲月面前,任是這樹木也終究會敗下來,讓人心生唏噓感嘆!


        從古茶園中穿行而過,二個多小時以后,再次回到了寨子的入口處。恍惚間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往日的情形歷歷在目。

        2014年清明剛過,第一次來到章朗,信步走進寨子里那座古老的南傳佛教寺院,泰國格調金碧輝煌的建筑,院中的花開的正是燦爛的時候,臺階上,一個竹匾里,曬著一餅茶,上書“章朗古茶”,茶餅的旁邊散落著不知名的花朵,一眼瞥見幾個小和尚的身影,受驚小鹿般身手敏捷的躲進走廊盡頭的房間,于是自覺從寺院中退了出來。


        幾年前居高臨下俯瞰章朗寨子,傳統的桿欄式結構建筑的古民居依然保存完好,整個寨子看上去古樸寧靜。只短短數年的時間,傳統的布朗族民居多有被拆除后就地重建,新舊建筑間處,再不復舊日的古樸風貌。村民賺到錢后改善居住條件的初衷情有可緣,倘若早前另僻別處建新居,將這老寨子完整的保留下來該有多好,想想也是殊為可惜。2014年至2017年,以短短幾年間每年親身經歷,這個寨子已是舊貌換新顏換了人間。


        章朗寨子里還有一座布朗族博物館,大門緊鎖,旁邊一家茶葉初制所的老板見狀主動找來村干部打開門,帶我們進去參觀。博物館里陳設的都是布朗族過去的一些衣食住行的用具。一組展示布朗族傳統生活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坦胸露乳的布朗族婦女正在沐浴,滿臉自然陽光的笑容,再次印證了這個民族古老的生殖崇拜習俗。


        從博物館里出來,門口左右分列著一對木頭雕像,同行的楊曉茜老師成天念叨著自己喜歡女孩兒,愉快的摟著女性的木雕留下了影像。回到鄭州后不久就驚喜的發現自己有孕在身,日后生下了寶貝女兒小鹿。回想起來,這一切仿佛都是冥冥中自有天意,這都是后話了。


        2015年沷水節后,又一次來到章朗寨子,坐在博物館旁邊的那家茶葉初制所里喝茶。主人是三兄弟,老三拿出潑水節之前做的古樹苦茶請我們品嘗。當地的山泉水煮沸之后,直接沖瀹蓋碗里的毛茶,嗅聞杯蓋,香氣芬芳典雅,茶湯進入口腔幾分鐘之后,開始感覺到濃重的苦感,不過數分鐘,苦感消褪,滿口甘甜。比起2014年春天首次到訪章朗喝到的大樹苦茶,品質提升了不少。同行中有人迫不及待的向老三詢價,老三所報價格比起去年下降了三成。久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在和茶農殺價的過程中,習慣性的采用了城市里慣用的方法,企圖貨比三家來壓價,有人直言在寨子里去年就認識有別的茶農,并且隨口曝出了名字。聞聽此言,老大的臉色微微變了一下,隨即三兄弟聚在一起低低的聲音商量了一下,之后老三滿臉無可奈何的走過來告訴我們說:“大哥決定不賣了。”反復的交涉亦屬無用功,只得作罷。由此不難看出,同一個寨子的茶農,寧肯損失一個客戶,也不肯得罪自己的鄉鄰,留給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


        2016年的春天,趕在3月底前頭拔古樹茶上市的時節,赴章朗尋找心儀的古樹茶。坐在相熟的茶農家里,古樹茶、大樹茶、小樹茶,一款款茶試過之后,心下已經樂開了花,卻又不能帶到臉上。趕上了氣候適宜,茶樹發的正旺,一天到晚手腳都沒有閑下來的茶農們,又是喜悅又是擔心。高興的是頭拔茶豐收在望,憂心的是價格不穩,經濟大環境不好,終端市場行情的冷清傳遞到了源頭。比之往年,價格輕度回落,看到攜重金前來的客戶,自然是不敢稍有怠慢。

        2017年的春天,正值茶季,來自于大氣候的不利因素接踵而至,前期氣候干旱氣溫偏低,茶樹遲遲不見萌發。后期伴隨氣溫升高,茶樹新梢漸次開始生長的時候,偏又遇上了連綿而至的雨水。一方面茶葉終端巿場冷冷清清,行情持續下行。另一方面,茶行業以外的眾多人士攜巨資進入茶行業。在氣候異常導致的茶葉大幅減產之際,與游資迎面相撞,價格本該溫和回調的名山古樹茶,異常地持續上漲。


        坐在章朗寨子里相熟的茶農家里喝茶,說起有人帶了一千萬的資金到勐海,四下找人想要上山收茶,碰了一鼻子灰后無果而終。坐在對面的茶農嘆了一口氣:“有錢的人就很多嘛!可是茶樹不發又能有什么辦法?”

        伴隨自然氣候的變化,以及市場的冷熱變幻,依茶為業、依茶為生的人們的心情也隨之起起落。一年一度,在春茶的季節,來又復去的人們,他們又有多少喜怒哀樂?似這茶般歷經煎熬,只留下清香如故。(作者:馬哲峰,資料來源:行知茶文化講習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普洱茶知識第11講:普洱茶產地之勐海茶區
為了做茶,他放棄全球100強的工作,現在為了尋一塊茶磚,又跑遍一座古老的大山
六大茶山(江外)亦新六大茶山
勐海茶區有哪些寨子
快看,西雙版納“8大黑馬”茶山
茶山行| 歷盡千山,不失初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阴县| 铅山县| 永清县| 宝兴县| 兴文县| 苍山县| 墨江| 虞城县| 江西省| 延庆县| 万州区| 闸北区| 尼勒克县| 南丹县| 柳林县| 德江县| 安庆市| 山丹县| 岳西县| 湖南省| 共和县| 五华县| 福海县| 山丹县| 青铜峡市| 格尔木市| 界首市| 阳山县| 灵台县| 富平县| 安平县| 闸北区| 静安区| 延庆县| 精河县| 康平县| 漳浦县| 长葛市| 雷山县| 玛曲县|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