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與朋友相處呢?
怎樣與朋友相處。子貢曾經問過他的老師,孔夫子告訴他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么樣的事情都大包大攬。
《論語》還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在生活中,無論是父母之間、夫妻之間、戀人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一旦沒有了這種距離、這種尊重,越過了這個尺度,到了《論語》中說的“數”(是“屢次”的意思)這個階段,彼此已經不獨立了,就產生了隱患,離疏遠甚至崩潰就不遠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
《論語》再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這非常像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
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言寡尤,行寡悔”的處事法則
孔夫子的學生子張,要學習干祿。什么是干祿呢?就是做官。
子張想到社會上擔任點職務,請教老師應該怎么做。孔子告訴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尤寡,行尤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
“多聞闕疑”,就是要先帶著耳朵去,多聽,有疑問的地方就先放一放。我們常說一個人身體力行,那叫直接經驗;而聽聽別人的經驗教訓,包括他經歷的坎坷,走過的彎路,那是間接經驗。你多聽點間接經驗,也有好處。
“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覺得有把握的地方,說話時也要小心。“則寡尤”,就會少了很多怨尤。
“多見闕殆”,就是要多看,有疑問之處也先放一放。迷惑多是因為眼界不夠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闊天空呢?
你的閱歷豐富了之后,做事仍然要謹慎。這種謹慎在《論語》中被概括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論語·泰伯》)。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要像站在深淵旁邊一樣謹慎行事,要像走在薄冰上一樣小心翼翼。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寡悔”,讓你自己少一點后悔。
世上沒有賣后悔藥的。人一旦知道做錯的時候,一切皆成定局,無法挽回。一個人如果在說話里面少了指責、抱怨,在行為中少了很多讓自己后悔的經驗,這個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
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后果,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籬笆已經不會復原了。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自己日后的悔恨。
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
要想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