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五十四年前的九月十日,還不是教師節(jié)。哦不對,這應(yīng)該是農(nóng)歷的九月初十,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老者登上了安徽當(dāng)涂的龍山,他已經(jīng)連續(xù)兩天來到這里了。唐宋年間,九月初十被稱為“小重陽”,所以前一天他來登高宴飲,今日又來喝酒賞菊。“采菊”是重陽節(jié)的重頭戲,這位老者手中端著酒杯,極目遠(yuǎn)眺,看見漫山遍野的菊花已被摧殘不堪,不禁苦吟到: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剛剛登高完畢,今朝又來舉起酒杯,菊花為何要受這樣的苦,竟遭到兩個重陽節(jié)的采擷?這菊花不正是他嗎?一生兩次入長安,卻都遭到了政治上的重創(chuàng),賜金放還,流放夜郎。冥冥中,他與菊花物中有我,我中有物。這個人,就是李白。
不知道如果在今天,李白還敢不敢以菊花自擬。
“江州司馬青衫濕”的白居易,也曾在仕途上顛沛流離。那一年深秋的清晨,新霜輕輕地附著在頭頂?shù)那嗤呱希蛉諎善G無比的芭蕉與風(fēng)荷都已耐不住嚴(yán)寒,或折斷,或歪斜。唯有東籬旁的菊花,在寒冷中依然傲立,金粟般耀眼的花蕊讓這個清晨多了一縷幽香,讓這個深秋多了一份燦爛。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詠菊》
白居易借菊花耐寒的精神,以及雋逸清香的品格,自況言志。換作今天,他大概也沒這個勇氣。
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莫逆之交。對于菊花,他也喜歡得不得了。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后更無花。
——《菊花》
東晉陶淵明因一句“采菊東籬下”成了“菊花全國后援會”的會長,以致后代的愛菊之人都要尊一尊陶老。元稹就是這樣的。一叢叢秋菊圍繞著屋舍好像到了陶淵明的家,我也像我的偶像那樣圍繞東籬觀賞菊花。說真的,并不是我在群芳當(dāng)中只喜歡菊花,只是在這深秋季節(jié),菊花落后,便再也無花可賞了。
詩人口口聲聲說他并不是獨愛菊花,可一句“此花開盡更無花”就流露出太多他對菊花的贊美和喜愛。元大詩人,如果你這首詩作在今天,大家會說你口味太重的。
還有郁悶了一輩子的李商隱,他也詠菊。但他詠菊不是像陶淵明那樣向往田園,而是渴望被采擷。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菊》
這是一個故事。公元839年的時候,李商隱考取功名,官拜秘書省校書郎。可僅僅過了幾個月,他就莫名地被貶了官。在地方為任不久,又因為把死囚判為活罪觸怒了長官,再遭罷官。幸好有一位老朋友出手相救,這才保住了職位。可李商隱對自己屈居縣丞一事,總是不痛快。第二年,他岳父入朝為官,李商隱便告假入京,以求援引。這首詩便作于他人生的這個階段。
幽暗的淡紫,明媚的金黃,它們既有陶淵明東籬邊的色彩,又有羅含院子里的幽香。菊花不懼寒露的侵襲,卻害怕夕陽的來臨,愿早日被人采擷,浸在金制的鸚鵡杯中,來到富麗的廳堂之上。
李商隱也把自己比作一枝菊花,渴望被重用。
不能落下李清照,她太多次吟詠過菊花,最有名的是那一首。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公元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趙明誠。婚后兩人幸福甜蜜,可好日子過了不久,趙明誠便“負(fù)笈遠(yuǎn)游”。寂寞深閨之中,又值重陽佳節(jié),李清照黯然神傷。也仿著當(dāng)年陶淵明的樣子來到東籬欣賞菊花,可她看到的,是自己比這深秋的菊花還要消瘦。李清照填了這首詞,便寄給了遠(yuǎn)方的老公。趙明誠讀罷,一感李清照的柔情傷懷,二感自己妻子的才情是如此高不可及,遂決定回詞一首。趙明誠閉門謝客三天,填詞五十首,加上李清照的這一首,一共五十一首詞交到一位老朋友的手中,讓老友選一首最佳的。老友細(xì)讀三日,亂發(fā)烏目來找趙明誠,說有一首詞令他回味無窮,便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的才情里,有菊花的一份功勞。這個故事如果發(fā)生在今天,不知道要被人們傳成什么樣子。
還有鄭思肖,還有唐伯虎,還有黃巢,還有許多許多詩人,他們都寫過菊花,如今,不知道他們是否在天國里哭泣。我最想穿越的時候,就是每當(dāng)我聽到有人擠眉弄眼地說“菊花”這個詞的時候,我想穿越回那個菊花還是菊花的年代。
--- END --- 子 聿 | 一個不太著調(diào)但非常靠譜的語文老師 寫與詩書有關(guān)的一切 偶爾文藝,偶爾逗比,一直很有意思……
ID:ziyuchou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