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首席記者 孫剛
前天是“世界老年癡呆日”,最新統計表明,全世界每7秒鐘新增一名老年癡呆患者,我國目前患者人數達800萬人,上海患者保守估計至少30萬人。還有報道稱,癡呆現已不是老年人的 “專利”,近年來四五十歲就癡呆的人數量逐年增加,平均發病年齡大大提前。
“老癡”真的已經開始悄然侵襲中年人?記者采訪本市多位專家表示,這個說法沒有確證依據,但中年人培養良好用腦習慣,對預防老年癡呆很有必要。
發病率與年齡正相關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神經科主任李焰生說,老年性癡呆或老年期癡呆是一個比較籠統的疾病分類,其中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由大腦退行性病變異常加快引起;而其他老年期癡呆都是泛稱,如血管型癡呆,因為腦梗等疾病繼發腦功能受損,帕金森病后期也會造成記憶力大幅減退。上海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副主任李霞特別指出,一些病理因素會延伸到大腦皮層,如麻痹性梅毒能在體內潛伏15—20年,病毒發作后也可能造成老年癡呆。
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與年齡正相關。60—65歲為1%—2%,此后每過5年發病率倍增,80歲以上老人發病率為15%—25%,90歲以上則高達40%。“從目前國內外數據看,沒有證據證明老年性癡呆發病大幅提前。”
預測技術尚不成熟
據報道,目前國外已經出現了能預測未來是否會罹患老年癡呆的技術。李焰生表示,有關研究尚處于實驗室階段,主要有三個途徑:首先是生物標記研究,即對腦積液做Tau蛋白檢測;第二種是通過磁共振對大腦皮層進行掃描,如果發現Aβ蛋白,就可能提前10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此外,因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中5%是遺傳,通過特殊的基因檢測,甚至孩子一出生就可知道老年時會否得癡呆。
專家表示,預測“老癡”還面臨倫理問題,“試想,一個年輕人被宣告晚年將飽受老年癡呆折磨,他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因此,歐美國家對基因診斷非常慎重。
癡呆并非“不可避免”
專家介紹,目前醫學界對老年癡呆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治療上也缺乏有效手段,但老年癡呆“不可逆”并不意味著“不可避免”。李焰生說,大量研究證明,心腦血管疾病與老癡密切相關,因此戒煙限酒、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控制血壓、血脂、血糖“三高”等危險性因素,既預防腦卒中,也能防“老癡”。多參加公共活動與人交往,也能預防發病。
目前對老年性癡呆的治療,以早期干預、延遲發展為主。李霞說,病人健忘、多疑、易怒,家人應擔起照顧責任。社會支持也很重要,最近上海民政系統為防老人走失,專門推出了針對老年癡呆患者GPS服務。
中年人要擅于“減壓”
“老癡”對中年人“威脅”不大,是否意味著可以放松警惕?上海滬東老年護理院院長葛小錨說,中年處于向老年過渡階段,身體機能包括腦力都在走下坡路,在此階段未雨綢繆,培養健康用腦習慣,對避免、延遲老年性癡呆發生有積極意義。
李霞說,一般的腦力勞動者處理日常工作,需要多種智力的協調作用,沒有必要有意去做思維訓練題目、新學外語等。事實上,中年人需要的是如何應對壓力,緩解焦慮,維持平和心態。“過分殫精竭慮,做超出能力的事情,好比只能跑400米的體力挑戰1000米,長此以往可能造成慢性腦損傷,使得老年性癡呆病提早來臨。”
游泳、瑜伽等都是非常好的減壓運動,專家特別強調了“培養一種愛好”,無論是種花、養鳥,還是欣賞音樂、讀書、寫作,都能怡情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