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患者不能隨意停藥 金立仁 |
【案例】 60歲的黃老師非常關注自己的血壓,他來就診的時候帶了個小本子,上面記錄了他自己每天測量血壓的情況,從記錄上看,血壓并不高。但是在我為他測量后,請他自己當場也測量一下,結果發現他測量血壓的結果和我測量的基本一樣,達到收縮壓180毫米汞柱,舒張壓110毫米汞柱。仔細詢問病史,黃老師是在幾年前單位體檢中發現血壓偏高,吃了一段時間降壓藥后,他自己量血壓不高,就自作主張把藥停了。近來因為頭暈頭痛、有時候腳踝部腫而來就診,希望醫生幫他找到原因。 我認為黃老師自己定期測量血壓是值得肯定的,就是選擇的血壓計要注意校準,自己給自己測量時的體位也要注意放松。但是作為高血壓患者不能自作主張隨意停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地進行治療。 隱形“殺手” 提起高血壓,很多人就會將它和頭暈、頭痛、頸項扳直感、眼花、耳鳴、失眠等癥狀聯系在一起。因此很多患者都是在出現頭暈、眼花癥狀的時候才量血壓,才想起服藥,癥狀消失就自行停藥。這是不正確的,高血壓是一個隱形的“殺手”,持續的高血壓將影響心臟、大腦、全身血管,以及影響腎臟和眼睛。 高血壓會增加心臟的負擔,使心臟的每一次搏動更為“費力”,還會激活體內多種生物因子(如血管緊張素Ⅱ、兒茶酚胺等),日久則會引起心肌肥厚,心臟擴大,即并發高血壓性心臟病,最終可導致心力衰竭,部分病人可因心律失常發生猝死。 高血壓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發病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亦有70%~80%伴有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又稱為冠心病,冠狀動脈的狹窄會引起心肌缺血,出現心絞痛癥狀,也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若冠狀動脈完全閉塞,則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腦動脈粥樣硬化可引起腦供血不足,嚴重可致腦梗塞(小中風),在腦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出現血壓的急劇升高會導致腦溢血(即大中風)。 另外,腦動脈粥樣硬化可引起血管性癡呆。長期的高血壓可引起腎動脈粥樣硬化伴狹窄及腎小動脈硬化,兩者均可引起腎組織缺血發生纖維化、硬化而出現腎功能不全,嚴重可致尿毒癥,而后者又可加重高血壓,導致惡性循環。頸動脈粥樣硬化同樣可影響腦供血,出現頭暈、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癥狀。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可導致下肢缺血,出現發涼、麻木、間歇性跛行,嚴重閉塞可產生下肢壞疽。高血壓亦可引起視網膜動脈痙攣、硬化,可導致眼底出血、視乳頭水腫,出現陣發性視物模糊、黑蒙癥狀,甚至視力嚴重減退。 規范治療 因此,所有高血壓患者都需要得到早期、穩定、有效的規范的降壓治療。我們必須認識到,就目前醫學水平,高血壓是不能治愈的,因此需要終身服藥。也有的高血壓患者血壓高了幾十年后恢復正常了,甚至偏低,但這未必是好事,很可能是由于發生了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心臟“泵血無力”導致血壓下降。 目前國際公認的高血壓治療指南將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高壓)>=140mmHg,舒張壓(低壓)>=90mmHg,而正常血壓為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理想血壓為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對于任何高血壓患者,都希望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而對于老年男性患者,對于伴有吸煙、糖尿病、糖耐量異常、高血脂、肥胖、早發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險因素的高血壓患者,其血壓的控制要求更嚴,其中糖尿病患者血壓要求控制低于130/85mmHg。多個大型國外臨床研究表明,有效控制血壓均能明顯減少心腦血管事件(心肌梗塞、腦梗塞)的發生率,降低死亡率,延長壽命。對糖尿病患者,從某種程度而言,控制血壓可能比控制血糖的意義更大。 目前中國的高血壓知曉率為30%,治療率為24.7%,而控制率僅為6.1%,這意味著1000名高血壓患者中,只有300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247名服了藥,而真正將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的只有6名。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吃驚的數字,這也是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高血壓的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ㄗ髡邽樯虾=煌ù髮W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心內科教授;專家門診:周二、周五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