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著作《道德經》,每日讀一章,人生開悟!
??【譯文】誠實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辦,巧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缺少智慧。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盡力幫助別人,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獲得更多。上天的法則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加傷害。圣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么事都不爭功。
??【個人感悟】在道德經的末篇,老子用辯證的手法再次強調了圣人的標準和特點,并且將天之道與圣人之道進行有效的和諧統一,進一步闡明了圣人無為而治的含義和宗旨,可以說既是對整部書的歸納總結,又是整部書的畫龍點睛之筆。
老子首先用辯證法的思維提出了信、美、善、辯、知、博這六個相互獨立而又對立統一的維度--認識上的真對應審美上的美,倫理上的善對應邏輯上的辯,道德維度的知對應世俗維度的博--當然像這樣相對立的概念和維度還有很多,老子沒有一一列舉,但縱觀整部道德經,這種辯證的思維是貫穿始終的,一個人在某一維度的突出必將導致其他方面的不足。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事物,人類修道的過程就是不斷克服自身缺點和不足的過程。其次,人類的目的和方式以及事物的實質和表象往往呈現相反的狀態,而這個規律有時能夠混淆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有時也能夠幫助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正言若反,這既是人性的特點,也是大道的規律。
大道生發萬物而不占為己有,蓄養萬物而不以功勞自居,損有余而補不足,保持著萬事萬物的和諧平衡,無欲無求,護佑著萬事萬物的共生發展。圣人明白這個道理,凡事遵道而行,唯道是從,圣人無為,是不為個人私利而作為,圣人有為,是為了大眾利益而作為,圣人慈愛,效仿天之道護佑百姓,圣人不爭,將有余以奉天下。所以最后老子所說的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就是把圣人之道和天之道和諧統一起來,給無為而治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同時也再次說明了無為不但不是消極的無所作為,反而是圣人實現大有作為的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