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想像王陽明一樣建立自己的不世之功,開始學習心學
有的人,想走出人生的困境,為了強大自己的內心,開始學習心學
有的人,想在這個浮躁的時代,給自己的心找一個地方安放,開始學習心學
有的人,想把心學作為學習傳統文化,開啟人生智慧的入口,開始學習心學
…………..
其實,我們都是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但是有1個前提,7大錯誤,讓我們離更好的自己越來越遠。
500年來,學習陽明心學最常見也是最容易犯7大錯誤,就是“七不講”;
但是對于現代人來講,還必須強調一個前提。
這個重要前提和7大錯誤是我們踐行致良知到知行合一之間的萬丈深淵,只是這個萬丈深淵不會讓我們粉身碎骨,而是讓我們永沉人生的谷底。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前提,那就是是不是誰致良知誰吃虧?
很多人接觸陽明心學后產生的第一個疑問就是,致良知確實好,但是就現在這個社會環境下,別人都不致良知,就我一個人致良知,那不是傻嗎?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具體的情況:
餐飲行業有句話,只有外行人能賺錢。為什么呢?因為這行的老司機總是能找到各種方法“節省成本”。一開始全部用最好的食材、原料,保證口感、吸引顧客,生意一好,就開始逐步的偷工減料,今天用十分之一的地溝油,明天用一半,最后全都用了;今天換點不新鮮的冷藏肉,最后都換上了。一次比一次口感差一點,最后顧客都走了。看著每天比別人多賺了一點,其實最后賠的更多。有人說,那我可以換個牌子再來一遍啊,但是你就一直在這個循環里往復。一開始少賺的,堅持用好油,用新鮮的食材的人早就做成了品牌,獲得了顧客的長期信任。那到底是該一天比別人多賺一點還是賺長期的良心錢?
我們總是習慣于短期就能得到回報的事情。記不清楚是誰說的了:付出馬上就要得到回報,是不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信息傳播的方式,而是因此而起的對人性的深刻改變,互聯網讓“良知”、“誠信”、“正直”這些人類的優秀品質可以成為“正資產”,而且也將成人最有價值的資產。
在農耕時代、工業時代,惡人、騙子有很大的生存空間,具體的辦法就是騙完一個地方換一個陌生的地方繼續騙,核心的問題就在于:人流和信息流的不對稱。
現代社會是信息高度發達、人的流動性也空前的自由和便捷,但是一個問題得到了解決,人流和信息流的速度都空前加快,而且信息流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人流的速度。
不用到未來,現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會讓機器對你的了解遠遠超過你自己。你曾經良知泯滅犯過的錯誤也都會一一記錄在互聯網的各個角落。泯滅良知的代價會空前的大,而真正致良知,踐行知行合一,給你帶來的個人的品牌價值將讓你如魚得水,更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也同時可以極大的降低交易成本。
陽明心學本身是最簡便易行的人生哲學之一,核心在于“致”,也就是逐步清明我們被遮蔽的良知,真正的踐行,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夠真正的改變我們的生活,規劃我們完美的人生。
那7大錯誤,也就是七不講是什么呢?
1、只講個性,不講共性
陽明心學并不反對大家表現自己的個性,如果這個世界都是同一副面孔,所有人都是同一種行為風格,那么這世界也太單調,太無聊了。但是在發展個性的同時也要有個度,沒有這個度個性就成為任性了,就成為放縱自己的情欲了。這絕對不能算是致良知。不能把個性的情欲當作良知。
陽明心學讓我們回歸內心,準確含義是回到內心的良知,他不是讓我們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2、只講心性,不講行動
這個毛病是從王陽明弟子王畿那來的。王陽明是堅決反對空談心性的,他最強調的是什么,就是要在事上磨練,要知行合一。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是空談誤國,實在是大冤枉,這是后面那些實踐者“只講心性,不講行動”造成的。
3、只講知行合一,不講致良知
日本很多陽明學的信徒,特別是二戰前后的很多人,就是典型的只知知行合一,不知致良知。
4、只講不動心,不講萬物一體
不動心是大家都比較渴望的一種境界,我們都希望能像陽明先生那樣,在遇到紛繁復雜的事情的時候仍然能鎮定自如,能泰山崩于頂而面不改色。不動心的確是陽明心學的一個重要修養,也是我們做事的根本。但是我發現有的朋友只關注不動心,這樣就會產生偏差。王陽明心學不僅僅講不動心,它還講萬物一體之仁,要我們真誠待人,真心關愛他人。沒有萬物一體之仁的不動心,就變成冷漠無情了,這種不動心與殺人犯的那種冷靜就毫無差別了。
5、只講成功,不講人格完善
對于心學而言,成功只是副產品,而不是打雞血,不是不折手段,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如果離開了修身,只講成功,那是非常危險的。
6、只講宏大議題,不講切身實踐
致良知需要有范圍,這個范圍就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這個首先要素位而行,就是首先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而不是天天去操美國總統、聯合國秘書長的心,那個不在我們的能力范圍內。
這就是典型的“只講宏大議題,不講切身實踐”。
7、只講良知之學,不講專業知識
有些朋友剛開始學習國學,就以為可以一切萬事大吉,一切問題都自然解決了。其實包括心學在內的國學,只是給我們提供了看待問題的視角和方法。我們做好很多事情,還需要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
致用課到底要講什么?
我們在致良知的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陽明心學的最重要的經典《傳習錄》中都有,這些我們擔憂、顧慮、碰到的實際問題,基本也都被反復的論述過。
這次的陽明心學應用課,共20講,將以現代人面臨的20個心理困境、學習心學會碰到的最普遍的20個問題入手,以一條或數條《傳習錄》為中心,輔之以文集中相關論述,對陽明心學的某個問題展開比較深入的分析。
第一到五講,重點講解朱熹的《大學》和王陽明的《大學》的不同,完整展示陽明心學的功夫體系。就是如何從致良知真正實現知行合一。國學的智慧和心靈雞湯到底有什么區別;做好事情靠什么?靠理還是靠心?心和腦的區別?致良知、知行合一與具體的做事方法是如何結合的?結合知行合一再深入探討身、心、性、理、命......這些心學的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利用心學提高我們的情商,做到人生的最高智慧“中庸”。
第六到十講,重點講解王陽明對佛教的理解,以及今天我們該如何看待佛教和其他宗教?良知與具體的知識的關系,也就是陽明心學如何看待科學知識;仁愛和兼愛萬物的區別,我們應該如何在仁愛和剪愛中間找到平衡?致良知過程中的細節,如何分清私欲與天理?如何跨過私欲的萬丈深淵?、
第十一到十五講,善惡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善惡是在心還是在物?如何正確的判斷善惡?身心靈的關系?什么才是正確的養生奉身之道?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理想社會?如何正確的與人辯論?
第十六到二十講,如何對待無處不在的小人、惡人?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心學從周易吸收了哪些智慧?如何正確評價權謀術數?最后回到四句教,讓我們真正認識致良知到知行合一的過程,順利的跨過私欲的萬丈深淵。
領讀老師
易飛,復旦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博士期間專攻宋明理學,對于陽明心學有深入研究,長期為社會各界講授陽明心學的課程,擅長將深奧復雜的心學理論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展示出來,受到大家的廣泛好評。
關于課程
| 授課形式
儒風學社APP語音直播授課
| 授課時間
2017年8月21日 - 9月15日
周一至周五早6:30 -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