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與人交往,看似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真要實行起來,卻并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為對方著想,卻很可能傷害了對方。 有一次,柴靜去采訪一個在中國當義工的德國人盧安克,盧安克還帶柴靜去了他經常幫扶的一對姐弟家里。 這對姐弟家里很窮,屋里連燈泡都沒有,平時的照明只能靠爐子里的火光。 柴靜發現光線很暗,于是就對這對姐弟說:“我感覺還是有點冷,能把火再生大一點嗎?” 姐弟倆一聽,就在院子里賣力劈起柴來。弟弟負責劈柴,姐姐負責往爐子里添柴,不一會兒,屋子里就亮堂起來,光線也達到了拍攝的要求。 就這樣,攝影師架好機器,準備開拍。可是這對姐弟還是在不停地往爐子里加火,院子里的劈柴聲,吵得柴靜不能拍攝。 于是柴靜就大喊,讓正在劈柴的弟弟停下來。可是不管她怎么喊,院子里的劈柴聲都沒有停止。 第二天,柴靜想讓這個小男孩帶她去地里看看,卻被男孩拒絕了。柴靜納悶地問盧安克:這個小孩怎么了? 盧安克告訴她:“昨天,你說你冷了,所以他就很熱情地給你劈柴。可是你卻騙了他,當他明白你讓他劈柴不是為了取暖,而是為了讓采訪有一個好的光線的時候,他就被你的這種別有用心的行為給傷到了。” 聽了盧安克的話后,柴靜十分內疚,于是,她找到男孩,誠懇地向他道了個歉。 有時候,對于別人的難處,我們總是自以為是地耍些小聰明去避諱,以為是尊重他們,可是事實未必如我們所愿。 盡管我們也是出于好意,但有些時候,與別人相處,實事求是、以誠相待更能讓人接受。 02 現在很多人都有社交恐懼癥,對于其他人交往是避之不及,因為,就像上面的例子,你所想的,未必是別人想要的,與人交往真的好難。 可是,我們也不能就此因噎廢食。畢竟,人不可能一個朋友都不需要。 在平時的生活中,柴靜就非常喜歡與人交際。 她總是“先悅人,再悅己”,比如和同事們聚餐,當大家在飯桌上侃侃而談的時候,柴靜只是安靜地坐在一旁,時不時地微笑一下。等別人說過癮了,她才會說上幾句。 柴靜這種不隨意打斷別人說話、干什么事好處總是先想到朋友的作風,讓她在交際圈里很受歡迎。 著名出版人張立憲曾這樣評價柴靜:“一般的女孩,和男人坐在一塊兒的時候,都比較喜歡自己被寵著、被夸著。而柴靜卻從來沒有這樣的期待和愿望,她在朋友圈里,總是身段放得最低的那個人。” 每次與朋友們在一起,當大家都喝得人仰馬翻、現場一片狼藉的時候,柴靜總會替他們收拾干凈;每次與朋友一塊兒外出喝咖啡,她總是搶著第一個買單;每次別人請她主持節目,柴靜總會二話不說就去幫忙,事后也從不夸耀自己的功勞。 對柴靜來說,不爭,就是她與別人相處時候的最大智慧。 你或許會說,像柴靜這樣傻傻付出,得不到回報怎么辦? 羅振宇的一句話就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沒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 如果你在與人交往的時候,總是先盤算著自己的利益得失,無法付出自己的真誠,那么,你可能會失去更多與人交心的機會。 03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三十歲之前靠能力賺錢,三十歲之后靠人脈賺錢。 卡耐基也曾說:“一個人的成功,有85%的因素取決于人脈的構建和經營的狀況。” 可見,人脈對于一個人的成功,有著很大的影響。 但是,人脈要怎樣經營呢? 有的人會說:我不喜歡社交,不喜歡和那些妖艷賤貨宮斗,不喜歡…… 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即便你花時間去應酬,對你的事業又能有多少幫助呢? 更何況,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是三十歲之后靠人脈賺錢?因為三十歲之前,是靠能力賺錢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先有實力,才能夠構建起自己真正的人脈。而一個有實力的人,是不那么計較自己的得失的。 就像陳果老師說的那樣:不要害怕犧牲,因為能夠付出,只能證明你太強大;能夠付出,只能證明,你是那么富有。只有強大的人,才有力量去付出。 所以,讓自己變強吧!只有不怕犯錯,才能犯越來越少的錯。與人交往,盡可能地真誠一點,哪怕一時冒犯了別人,他也會感受到你真誠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