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6年5月以來,北京法院積極穩(wěn)妥地開展家事審判工作改革試點工作,努力探索家事審判工作規(guī)律,順應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群眾權益保護的需要,奉行“定紛止爭、治愈家庭”宗旨,體現(xiàn)人文關懷與司法為民精神,通過公正裁判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幫助當事人溝通化解家庭糾紛,積極發(fā)揮家事審判的治愈、修復、監(jiān)護職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促進家風建設,維護家庭關系的和睦穩(wěn)定。本次發(fā)布的十個典型案例,是北京法院在這方面工作的展示,也是北京法院以司法促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集中體現(xiàn)。
案例一:
夫妻共同遺囑的效力一般為有效
基本案情
被繼承人姚某、劉某系夫妻關系,兩人生前共生育五名子女,分別是長子姚大、次子姚二、女兒姚三、姚四、姚五霞。其中,姚二為精神殘疾人,其監(jiān)護人為姚大。劉某、姚某先后去世后,姚四、姚五作為原告將姚大、姚二、姚三起訴至法院要求繼承被繼承人留下的遺產房屋一套。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均確認姚某、劉某生前無養(yǎng)子女和繼子女,姚某、劉某的父母均已先于二人去世,均認可姚某和劉某的遺產為現(xiàn)有價值350萬元的房屋一套。姚大、姚二、姚三提供了姚某、劉某的《遺囑》一份,用以證明姚某、劉某生前通過遺囑的方式對其遺產進行了處理。該《遺囑》寫于2010年10月5日,載明的立遺囑人為姚某和劉某,其內容為:“我在此立遺囑,對本人所有的房產作如下處理。我自愿將下列歸我所有的房產遺留給姚大個人所有。姚二為精神殘疾人,對此房產享有居住權。姚大給予姚三、姚四、姚五三人補償金每人十萬元整。姚大是姚二的監(jiān)護人?!币λ摹⒁ξ逭J為該《遺囑》系姚某的自書遺囑,其只能就其個人財產作出處理,而劉某的遺囑不符合代書遺囑的形式,對其財產份額的處分無效,且該《遺囑》未給姚二保留必要的份額,對該部分的處分無效。姚三認可《遺囑》真實有效,收下姚大給付的10萬元,并向姚大出具收條,寫明“根據(jù)遺囑收到拾萬元錢,辦房屋過戶手續(xù)協(xié)助辦理”。
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遺囑》為立遺囑人姚某親筆書寫,共同立遺囑人劉某在遺囑上簽字,表明該遺囑為二人的共同意思表示,從主體上看,姚某和劉某都是本案《遺囑》的立遺囑人。從內容上看,《遺囑》處理的財產系共同立遺囑人的夫妻共同財產,處理財產的范圍和對象都是同一的,系共同的意思表示;從形式上看,《遺囑》系兩個被繼承人基于共同的意思表示對夫妻共同財產做出處理,只形成了一份遺囑。因此,姚某和劉某所立遺囑屬共同遺囑,具有遺囑的合法效力。但是共同遺囑人在房產的處理上,只給予了無勞動能力的被繼承人姚二房屋的居住權,居住權并非財產所有權,不能認定為姚二據(jù)此享有遺產份額,該內容違反了《繼承法》第十九條關于“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之規(guī)定。因此,在確認該遺囑整體有效的前提下,對違反《繼承法》規(guī)定的內容進行更改,判決:房屋歸姚大所有,姚大給付姚二房屋補償款七十萬元,確認姚二對于訴爭房屋有權居住使用;姚大給付姚四、姚五各十萬元。一審宣判后,雙方均未上訴。
典型意義
我國社會生活中大量存在共同遺囑的形式,共同遺囑是指兩個以上遺囑人基于共同的意思表示而訂立的一份遺囑。從我國的國情出發(fā),我國有家庭財產共同共有的悠久傳統(tǒng),共同遺囑有利于家庭財產的處理和家庭和睦。我國長期有著以“戶”作為社會基本單位傳統(tǒng),且在個別領域還以“戶”作為民事主體的一種,家庭財產也以共同共有為主體,且子女一般會在父母均去世后才分割家庭共有財產,這些傳統(tǒng)和習慣都適宜通過共同遺囑處理夫妻共同財產。實踐中,共同遺囑通常由共同立遺囑人中的一方書寫,其他各方簽字確認,這種形成方式在形式上類似于代書遺囑,容易讓人產生共同遺囑和代書遺囑的誤認,進而產生以代書遺囑的法律規(guī)定來判定共同遺囑的效力。根據(jù)我國《繼承法》第三十七條的規(guī)定,代書遺囑是指非由立遺囑人自行書寫的遺囑,而是由代書人根據(jù)立遺囑人的意思表示代為書寫的遺囑。代書遺囑的代書人不能與遺囑所處理的財產有利害關系,更不能是受益人,且代書遺囑必須有兩個以上的見證人在場,除代書人的代書和簽名外,立遺囑人本人必須在遺囑上簽名。由此可見,共同立遺囑人中一方代寫遺囑的行為與代書遺囑中見證人的代書有著實質上的不同。實際上,對代書遺囑的形式規(guī)定應理解為是繼承法對于單獨遺囑的要求。在共同遺囑情況下,共同立遺囑人中一方書寫遺囑內容而另一方以簽名確認應屬常態(tài)。當然,從制度規(guī)范的要求,為保障共同遺囑確實反映了共同立遺囑人的真實意思,采取由非書寫遺囑一方寫明類似“以上遺囑確屬本人真實意思表示”的確認詞后再簽字的做法更為妥當。
案例二:
遺囑解釋應以探求遺囑人真實意思為目標
基本案情
劉某與李某原系夫妻,二人育有子女三人,分別為劉小某、李大某、李小某。劉小某與其妻楊某育有二女劉某丹、劉某潔,1997年劉小某死亡。劉某于1990年死亡,李某于2010年死亡。李大某主張自己為遺囑繼承人,并提交了李某生前所立遺囑一份,內容為:“我李某留此遺囑:將我的私有房產權及房內一切設備物品及衣物交由我大女兒李大某全權處理;我的銀行存款交李大某保管處理;此遺書交司法部門公證后并交李大某保存。李某。2008.8.24”。李小某認可該遺囑內容,楊某、劉某丹、劉某潔對遺囑不予認可。
裁判結果
法院認為,從李某所立遺囑的字義上理解,李某死亡后,李某的房產及物品等由李大某全權處理,李某的銀行存款交李大某保管處理。李某所立遺囑的內容體現(xiàn)的實質是由李大某負責處理李某的遺產,而不是由李大某個人繼承李某的遺產。因此,李某死亡后所遺留的全部個人財產,應當進行法定繼承。劉小某先于李某死亡,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一條的規(guī)定,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的規(guī)定,因此,劉小某的份額由其子女劉某丹、劉某潔代位繼承。法院判決,依照該房屋的使用情況,由李大某得房產,李大某給付李小某、劉某丹、劉某潔相應的房屋折價款。李某名下的存款亦應由李大某、李小某、劉某丹、劉某潔法定繼承。
典型意義
遺囑是指遺囑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方式對其遺產或其他事務所作的個人處分,并于遺囑人死亡時發(fā)生效力的法律行為。首先,遺囑必須是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其次是遺囑應明確財產的歸屬。在涉及遺囑繼承中遺囑解釋過程中,應當盡量探求并尊重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意思。
案例三:
家事審判應正確處理情與法的界限
基本案情
孫某與妻子駱某生育三個子女,即孫某山、孫某華、孫某生,孫某山系精神殘疾人。1981年孫某夫婦于居住老宅院落內建四間北房,駱某于1993年病逝。孫某山1995年結婚后一直居住上述四間北房至今,孫某于1995年搬出上述房屋另行居住。后孫某起訴稱,孫某山現(xiàn)居住的四間北房是其和妻子駱某所建,妻子已病逝,現(xiàn)起訴要求繼承該房屋,請求法院判令四間北房中的東數(shù)三間歸其所有。
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利受法律保護,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或遺贈協(xié)議辦理,有遺贈撫養(yǎng)協(xié)議的按照協(xié)議辦理。本案被繼承人生前沒有遺囑,應當按照法定繼承處理。孫某、駱某夫婦建設四間北房,該房屋為孫某、駱某的共同財產,駱某去世后沒有對其遺產份額進行實際分割處理,房屋一直處于各繼承人共有狀態(tài)。因此,四間北房中一半屬于孫某所有,一半屬于遺產,按照法定繼承處理,由孫某、孫某山、孫某華、孫某生依法繼承駱某的遺產。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繼承人孫某山系精神殘疾人,喪失部分勞動能力,分割遺產時應當適當照顧,法院依法酌情確定各繼承人遺產份額。鑒于四間北房長時間由孫某山居住生活的實際情況,孫某亦表示孫某山可以繼續(xù)居住使用上述房屋,故確認孫某山繼續(xù)居住上述房產為宜。法院判決,訴爭的四間北房中的東數(shù)前兩間歸孫某所有,東數(shù)第三間歸孫某、孫某華、孫某生共同所有,東數(shù)第四間歸被告孫某山所有。孫某山繼續(xù)居住使用上述四間北房。
典型意義
家事糾紛因其特殊性和復雜性,處理難度相對較大,處理過程中要結合家庭實際情況,充分考慮親情,依法進行處理。此案件在審理過程中,法院家事審判庭首設專門家事調查員走訪了孫某所在村的村委會、孫某家、案件所涉房屋處,通過走訪村干部、孫某的兒子兒媳及部分村民,對孫某家庭情況、房屋建筑情況、家庭糾紛的形成等進行詳細調查,為下一步調解工作做準備。在實際調查過程中探明了孫某一家矛盾的根源,原來年久失修的老宅院成了危房,當?shù)卣蛩憬o予一定補貼將其拆掉重建,孫某及小兒子孫某生擔心重建老宅后,房子即屬于大兒子孫某山所有,故起訴至法院要求依法繼承分割老宅院。但大兒子孫某山患有二級精神殘疾,大兒媳也因工傷落下殘疾,兩人的女兒也患有四級聽力殘疾,一家人主要靠政府困難救助,生活十分困難,多年來只能居住在破舊的老宅院。四間房屋從法律上解決并不困難,但是要達到解決家庭的矛盾和處理好父子兄弟的親情關系的目的就需要法官對案件智慧的依法處理。最終法律判決保留了孫某山一間房屋,并保留了孫某山的居住權,確認了孫某及其他繼承人的所有權,很好地解決了家庭矛盾。
案例四:
妥善處理分家析產糾紛要堅持“情、理、法”
基本案情
杜某與王某原系夫妻關系,后經法院判決離婚,現(xiàn)杜某提出離婚后財產分割訴訟,要求分割現(xiàn)居住的某村36號院內的房產。杜某訴稱,1997年,為了給杜某和王某建婚房,王某的父親申請村里批準翻建36號院北房三間。為建房,王某和杜某向村里和親戚借款兩萬,杜某另出資1萬元,將原有草房推倒,新建房屋九間,杜某與王某婚后將欠款全部償還。2000年,宅基地使用權人變更為王某,同年杜某與王某在院內新建東房、西房各兩間。2003年東房和西房拆除,新建中間房四間,翻建門道為南房。由于王父有智力殘疾,一直沒有收入,所以歷次建房王父均未出資出力。現(xiàn)杜某與王某已經離婚,要求依法對36號院內的房屋進行分割,請求判令其中七間歸杜某所有。王某與王父辯稱,杜某已經與王某離婚,不再是被告家庭成員,無權以分家析產糾紛提起訴訟。36號院的宅基地使用權人是王父,且歷次建房均是王父與王某出資出力,故不同意杜某的訴訟請求。
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家庭共有財產是家庭成員在共同生活期間共同創(chuàng)造所得的財產。根據(jù)法院對村民進行走訪和調查,以及1997年鄉(xiāng)政府村民建房占地審批表上載明的人數(shù)與杜某、王某結婚時間相互印證,可以認定杜某參與了1997年的建房,而2000年、2003年新建及翻建房屋均在杜某與王某的婚姻存續(xù)期間,因此杜某、王某均為建房主體。關于杜某提出王父沒有勞動能力、沒有出資出力參與建房,沒有相關證據(jù)予以佐證,法院不予采納。因此,36號院內所有房屋為杜某、王某、王父的家庭共有財產。杜某、王某已經法院判決解除婚姻關系,故杜某請求分割家庭共有財產的請求理由正當。關于房屋之分割,由于雙方均不申請鑒定,法院結合院落來源、房屋現(xiàn)狀以及居住使用情況,依法酌定分配。
典型意義
分家析產是我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的家庭現(xiàn)象。分家即成立新的家庭,析產指財產共有人通過協(xié)議的方式將共同財產予以分割。我國大多數(shù)成年子女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家庭都實行家庭共同共有財產制。本案雙方當事人共同生活多年,建房審批指標也為三人共有,指標混同、財產混同,且房屋分割涉及金額較大。當事人有婦女和老人,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弱勢群體,法官多次進行現(xiàn)場勘驗、實地走訪、準確測量,以確保在析產中平衡當事人之間利益,盡可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本案中涉及房屋均相鄰,考慮到離婚后房屋分割應當相對方便當事人雙方的生產與生活,故在房屋分割中,在確保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方便雙方當事人的基本生活而進行裁量。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細胞,為了實現(xiàn)社會和諧穩(wěn)定,對于分家析產一定要兼顧“情、理、法”,謹慎對待,以爭取社會效果最優(yōu)化。
案例五:
家事評理團助力家事案件解決離婚后財產糾紛
基本案情
劉某于婚前購買某村50號院及院內房屋,劉某與王某結婚后居住該院落并裝修房屋開設了店鋪。2015年劉某、王某在民政局協(xié)議離婚,雙方在《離婚協(xié)議書》中約定“子女由男方自行撫養(yǎng),女方不付撫養(yǎng)費;位于某村50號院的所有房屋及房屋內所開設店鋪以及所有物品歸女方所有”。后,劉某起訴至法院,要求撤銷《離婚協(xié)議書》,其主要理由為:50號院房屋為劉某婚前財產,不屬于婚姻存續(xù)期間的夫妻共同財產;王某在婚姻存續(xù)期間與他人存在不正當關系,且欺騙說離婚不離家,王某的隱瞞欺詐行為導致劉某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離婚協(xié)議書》非劉某的真實意思表示應予以撤銷。為證明劉某系受王某欺騙的主張,劉某提供了離婚后與王某的通話錄音。王某稱購房系其本人出資,并提供了《協(xié)議書》,內容為“經雙方協(xié)定,某村50號宅基地、房屋為王某出資購買,劉某當時只是代表購買方名義,劉某沒有所有權。經協(xié)商所有權(房產)歸王某所有是正當?shù)模虼肆⒋藚f(xié)議書為證,正式確定此房產所有權屬王某所有。房產所有權人:王某,購方只為代理人:劉某?!?雙方均認可該協(xié)議形成時間為雙方離婚前一段時間,王某承認簽訂該《協(xié)議書》是為了防止劉某的家人搗亂,且系他人代書。
裁判結果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九條規(guī)定:男女雙方協(xié)議離婚后一年內就財產分割問題反悔,請求變更或者撤銷財產分割協(xié)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人民法院審理后,未發(fā)現(xiàn)訂立財產分割協(xié)議時存在欺詐、脅迫等情形的,應當依法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劉某作為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自己的名義購買本村宅基地上的房屋,系通過合同依法取得了50號院房屋的所有權,因而50號院房屋系劉某婚前個人財產。房屋加裝的彩鋼頂及超市內貨架、貨物等形成于劉某、王某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雙方對上述財產無特別約定,因此上述財產系雙方共同財產。本案中,劉某以王某欺詐為由主張撤銷《離婚協(xié)議書》中財產處理方面的約定,其應證明王某實施了“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但根據(jù)劉某陳述及其提供的證據(jù),《離婚協(xié)議書》簽訂時其對財產權屬、離婚原因及后果認知明確,無充分證據(jù)證明《離婚協(xié)議書》簽訂時存在欺詐、脅迫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的其它情形,故法院認為劉某的訴訟請求不能獲得支持。一審判決駁回劉某的訴訟請求。后,劉某持原審請求和理由上訴至二審法院。二審法院以家事審判改革倡導方式之一的家事評理團來輔助工作,最終在合議庭法官的耐心說服與引導下,在評理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劍拔弩張的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意見,該案件最后以調解結案,并且劉某在一周后主動前往法院履行給付義務。
典型意義
家事案件的審理與其他民事案件相比,具有案件事實查清難、相關法律規(guī)定空白多、案件判決后上訪率高的特點,辦案法官既要研究法律規(guī)定、了解政策法規(guī),還要花大量的精力做好當事人的情緒安撫工作,給家事審判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該案系典型家事糾紛,包含經濟和情感雙重因素,并涉及婚姻家庭關系中較為敏感且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出軌欺詐等問題。同時,劉某情緒激烈,在上訴移送期間曾數(shù)度欲往中南海上訪,且在一審宣判后幾次持刀前往一審法院欲找承辦法官尋仇。二審法院法官多次找雙方當事人談話,因雙方矛盾特別激烈,經反復做調解工作,雙方均不讓步,上訴人情緒激動,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在本案中引進“百姓評理團”后,通過“合議庭—法官助理—社會力量”的新型審理模式擴張審判力量,有效緩解了當事人對立情緒,實現(xiàn)庭審效果的剛柔相濟、情理兼容。在此基礎上,合議庭轉換多種思路耐心引導,多類調解方式交叉運用,同時輔之以釋法教育,有效彌合當事人分歧的方式,消減了不穩(wěn)定因素,取得了良好的審判效果和社會效果。
案例六:
社會工作師輔助審理解決離婚糾紛
基本案情
劉某、陳某系夫妻,有一子劉小某。2014年5月劉某突發(fā)腦出血昏迷,被送入醫(yī)院搶救,其后多次住院治療,花費近30萬元的醫(yī)藥費,而絕大部分都由其父母墊付。其妻子陳某領取了劉某的工資等收入,但除了支付入院當天的搶救費用和住院費,未支付任何其他醫(yī)療費用,未探望照顧劉某。于是,劉某起訴至法院,主張陳某有遺棄行為,要求與陳某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以及償還共同債務,要求婚生子由自己撫養(yǎng)。
裁判結果
法院認為,雙方婚后在劉某突發(fā)重病昏迷喪失行為能力期間,陳某只交納了當天的搶救費用和住院費,在近半年多的治療期間未探望照顧。需要高額醫(yī)療費時陳某未出資,由劉某父母承擔,而劉某工資收入及房屋出租收益均由陳某領取支配,最終導致雙方感情破裂,劉某要求離婚,理由充分,予以支持。雙方均要求撫養(yǎng)子女,雙方之子劉小某年滿十周歲,法院詢問其本人意愿,其表示如父母離婚愿隨母親陳某共同生活,故劉小某由陳某撫養(yǎng)。判決還就雙方的共同財產、共同債務進行了分割和承擔。為疏解雙方心結,幫助當事人進一步修復關系,法院特采用了由社會工作師輔助家事審判的方式。庭審結束后,在法院組織下,由社會工作師與雙方進行了有益的溝通與交流。此外,考慮到劉小某與其母陳某共同生活之現(xiàn)狀,以及離婚訴訟之際雙方就劉小某今后的探視問題在本案中尚未能達成一致的協(xié)商意見,為照顧老人與雙方同劉小某的情感需求,法院特組織劉某及其父母在法庭之外對劉小某進行了探視。
典型意義
本案在審理離婚案件中開創(chuàng)了三個“首例”——系北京法院首例由社會工作師參與輔助審理離婚類家事案件,首例由社工師對當事人及其近親屬(委托代理人)進行心理疏導,首例由法院組織進行隔代探視。與以往審理離婚案件多因涉及個人隱私而不公開審理這樣相對封閉的工作模式不同的是,本案有社會工作師這一具有專業(yè)資質的人員參與進來,以社會力量輔助離婚案件審理,從以往人民法院對離婚糾紛的審理較為注重是否應當離婚及離婚財產分割等問題直接深入到當事人雙方甚至近親屬的實質訴求層面,有效幫助了解雙方當事人甚至老人、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保障了家事審判從其實際需要出發(fā)解決問題。特別是本案中一方當事人曾身患重病而致生命垂危,父母年邁,孩子方滿十歲,雙方又有矛盾隔閡,通過組織社工師在開庭后與上述訴訟參與人進行有效溝通,進行專業(yè)的心理疏導,從而配合法官與當事人深入地交流,不僅對年邁的老人及未成年子女可能因男女雙方離婚而受到的負面影響大大稀釋,更是對離婚案件雙方關系促進的有利嘗試,為其此后就孩子的進一步并在此基礎上調和矛盾,化解怨懟提供可能。本案從家事案件審判方式上作了創(chuàng)新探索與嘗試,在審理工作基本程序之外,借助社會力量的參與,直接回應當事人的實質訴求和情感需要,真誠溝通,實際作為,取得良好效果。案件審結后,當事人服判并送來錦旗致謝。
案例七:
離婚協(xié)議中自愿給付的賠償款應依約履行
基本案情
李某和陳某原系夫妻,后因感情不合自愿協(xié)議離婚,離婚協(xié)議書除了子女撫養(yǎng)權、共同財產分割、債權債務處理等內容外,還約定了補償條款:因男方(陳某)提出離婚,男方自愿向女方(李某)支付60萬元人民幣的精神損害賠償。離婚后,陳某就該約定給付李某10萬元,剩余的50萬元未給付。對此,陳某向李某出具了欠條一張,內容為“本人陳某今欠李某人民幣伍拾萬元整。特此為據(jù)。立據(jù)人:陳某。立據(jù)日期?!焙笠蜿惸撤椿?,李某將其訴諸法院要求其給付剩余的50萬元。陳某以本案應該按照離婚后損害責任糾紛處理進行抗辯,以不存在支付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ǘㄇ樾我约敖痤~高于其經濟承受能力為由,請求法院駁回李某的訴請。
裁判結果
法院認為,李某和陳某為離婚而自愿達成離婚協(xié)議,雙方簽訂的離婚協(xié)議書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且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該約定合法有效。其中補償條款也是雙方為離婚而自愿達成的協(xié)議內容之一,其實質是陳某自愿給付李某的補償,而非精神損害賠償款。該補償條款作為離婚協(xié)議書的一部分亦合法有效,陳某應按照補償條款的約定履行給付義務。
典型意義
離婚后損害責任糾紛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46條賦予離婚糾紛中的無過錯的當事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該請求權可以在提起離婚訴訟時主張,也可以在人民法院判決離婚、調解離婚后的特定期限內提出,或者在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手續(xù)后的特定期限內提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7條規(guī)定,當事人在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手續(xù)后,以《婚姻法》第46條的規(guī)定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但當事人在協(xié)議離婚時明確表示放棄該項請求,或者在辦理離婚登記手續(xù)1年后提出的,不予支持。由此可見,雙方協(xié)商一致在離婚協(xié)議書中達成的補償條款,一方自愿給付另一方的賠償,不應適用離婚后損害責任糾紛的案由。
離婚協(xié)議中自愿給付的賠償款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不同。精神損害賠償強調必須與過錯方的過錯程度、經濟能力等相匹配,而離婚協(xié)議系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自愿給付賠償款的約定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應為合法有效。李某和陳某簽訂的離婚協(xié)議作為雙方意思自治的體現(xiàn),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自愿補償?shù)男再|是不容否定的,如果僅僅因為字面上的“精神損害賠償”字眼就否認了自愿補償?shù)男再|,解釋為只有具有了婚姻法46條規(guī)定的嚴重過錯才能給予賠償,并且認為是法定之債,給付金額要求按照司法解釋的標準,這就違背了雙方離婚協(xié)議的約定本義,亦不利于維護在婚姻中實際受到損害一方的利益。
案例八:
在監(jiān)護權糾紛中應充分考慮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和尊重未成年子女的意見
基本案情
張某與宋某離婚后獨自撫養(yǎng)雙方的孩子萍萍(2004年6月3日出生),2012年張某因車禍死亡,張某的父母將萍萍接回河北老家生活。張某的父母認為多年來宋某對萍萍一直未盡到撫養(yǎng)義務,故起訴到法院要求判決變更萍萍的監(jiān)護權為張某的父母。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張某的父母提交了撫養(yǎng)能力的相關證明,鄰居、學校等出具的證明材料及萍萍本人書寫的愿意跟外祖父母繼續(xù)生活的材料。宋某則陳述系因張某父母的阻攔致其一直無法直接接觸和撫養(yǎng)孩子。庭審中雙方各執(zhí)一詞,互相指責,不顧法官制止,多次發(fā)生言語沖突。
裁判結果
在庭后調解過程中,法官前往張某父母河北的家中,了解案件情況和萍萍的生活狀態(tài),并通過電話的方式多次與宋某進行法律釋明工作。經過法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悉心疏導下,雙方轉變了最初的敵對態(tài)度,主動放下過往矛盾,開始從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fā)配合法官工作。最終,雙方經過協(xié)商決定讓萍萍自愿選擇生活環(huán)境,同意讓萍萍在暑假期間先隨宋某回北京學習、生活一個月時間,如果萍萍完全適應,張某父母放棄爭奪監(jiān)護權。經過一個月的接觸生活后,萍萍已經基本適應了北京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主動表示愿意留在父親宋某身邊。為了萍萍有更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張某父母到法院進行了撤訴。
典型意義
《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關于依法處理監(jiān)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5條規(guī)定:“被申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撤銷其監(jiān)護人資格: (一)性侵害、出賣、遺棄、虐待、暴力傷害未成年人,嚴重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二)將未成年人置于無人監(jiān)管和照看的狀態(tài),導致未成年人面臨死亡或者嚴重傷害危險,經教育不改的;(三)拒不履行監(jiān)護職責長達六個月以上,導致未成年人流離失所或者生活無著的;(四)有吸毒、賭博、長期酗酒等惡習無法正確履行監(jiān)護職責或者因服刑等原因無法履行監(jiān)護職責,且拒絕將監(jiān)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致使未成年人處于困境或者危險狀態(tài)的;(五)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經公安機關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等部門三次以上批評教育拒不改正,嚴重影響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和學習的;(六)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情節(jié)惡劣的;(七)有其他嚴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行為的?!?strong>本案中自2012年以來,萍萍一直跟隨張某的父母生活,宋某對萍萍未盡到相應的撫養(yǎng)義務,但并不存在《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關于依法處理監(jiān)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5條規(guī)定的情形。因此,不能判決撤銷宋某監(jiān)護人資格,但若通過判決駁回的形式,顯然不利于緩和雙方家事矛盾,也不利于解決萍萍即將面臨的因戶口等不能考大學的現(xiàn)實問題。因此,法院通過換位思考的勸解,形成雙方都滿意接受的調解方案,由萍萍自愿、自主決定生活環(huán)境,使案件審理實現(xiàn)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2016年9月22日,本案成功入選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與中央電視臺聯(lián)合策劃“和為貴”家事審判系列節(jié)目,成為全國范圍內選定了五個家事審判典型案例,并以“和為貴——孩子的選擇”為題在央視財經頻道《經濟與法》欄目播出,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案例九:
欺詐性撫養(yǎng)關系中過錯方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基本案情
1997年12月張某與魏某登記結婚,婚后生育一女張小某(1998年6月出生),2005年雙方因性格不和在民政局協(xié)議離婚?!峨x婚協(xié)議書》中約定:張小某由男方撫養(yǎng),女方不付撫養(yǎng)費。離婚后,張某自行撫養(yǎng)張小某。2014年3月,張某委托某醫(yī)院對其是否為張小某的生物學父親進行鑒定,鑒定意見書結論為不支持張某是張小某的生物學父親。張某為此支付鑒定費。張某訴至法院稱其不是張小某的父親,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魏某共同撫養(yǎng)張小某多年,離婚后亦自行撫養(yǎng)張小某多年。魏某對此負有全部過錯。故起訴要求張小某由魏某自行撫養(yǎng);魏某返還自1998年6月18日至2014年4月1日期間張小某的撫養(yǎng)費17萬元;賠償鑒定費480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200 000元。魏某辯稱,并不知道張小某非張某的親生女兒,不應返還張某如此高額的撫養(yǎng)費。庭審中,魏某要求對張某、魏某與張小某親子關系重新進行鑒定。經司法鑒定中心鑒定:不排除魏某是張小某的生物學母親,排除張某是張小某的生物學父親。
裁判結果
法院認為:張小某非張某的親生女兒,張某既無法律上的撫養(yǎng)義務,亦不存在約定的撫養(yǎng)義務,作為張小某的法定代理人魏某理應返還相應的撫養(yǎng)費。撫養(yǎng)費的具體數(shù)額,法院依據(jù)撫養(yǎng)年限和當?shù)貙嶋H生活水平酌情判決。張小某非張某親生女兒的事實確給張某造成了精神上的極大傷害,故魏某應給付張某精神損害撫慰金并支付其因鑒定支出的費用。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數(shù)額,法院酌定為30 000元。張某主張過高部分,法院不予支持。魏某不知張小某系張某非親生女兒的辯稱,法院不予采信。判決:張小某由魏某自行撫養(yǎng),魏某返還給張某張小某的撫養(yǎng)費共計十四萬元,魏某賠償張某精神損害撫慰金、鑒定費。
典型意義
本案是典型的欺詐性撫養(yǎng)糾紛,一般認為,欺詐性撫養(yǎng)是指妻子(欺詐方)對丈夫(受欺詐方)隱瞞所生子女是非婚生子女的事實,使丈夫在被蒙騙中將妻子與他人所生子女當作自己的親生子女撫養(yǎng)。丈夫一旦知道欺詐性撫養(yǎng)的真相,通常會引發(fā)有關返還撫養(yǎng)費、賠償精神損害等糾紛。一般認為,欺詐方應該向受欺詐方承擔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失的賠償責任。婚姻關系是夫妻雙方為了圓滿安全幸福的家庭生活而成立的,因此婚姻關系的任何一方都有基于婚姻關系的身份所享有的圓滿安全幸福的身份權益。欺詐性撫養(yǎng)關系是妻子與第三人發(fā)生婚外性行為引起的,這種婚外性行為生育子女就是干擾婚姻關系的侵權行為,侵害了無法定撫養(yǎng)義務人的財產權和人格權,應對其承擔侵權民事賠償責任。欺詐性撫養(yǎng)實質是子女生母采取欺騙手段,讓非婚生子女生母配偶相信該子女為婚生子女,并為之提供撫養(yǎng)費用,該行為后果是使受欺詐一方支付財產,代該子女生父母“履行”撫養(yǎng)義務,造成受欺詐方財產損失,其實質是一種侵權行為。因此,在欺詐性撫養(yǎng)關系中,侵權人應該承擔賠償財產損失的侵權責任。配偶一方同他人發(fā)生婚外性行為將會對另一方的名譽、地位、尊嚴產生巨大的傷害。因此,欺詐方還應該承擔精神損失的賠償責任。精神損害賠償金本身兼具經濟補償、精神慰撫和違法懲戒的多重功能,精神損害賠償金除盡可能填補損失外,更主要的是撫慰和緩解被侵權人因精神損害所生之痛苦、失望、不滿和怨憤,使其獲得心理上的慰藉,以及制裁侵權人的違法行為,以維護整個社會撫養(yǎng)制度的穩(wěn)定,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但是,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應綜合考慮過錯程度、經濟能力等因素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
案例十:
從有利于孩子成長的角度解決涉及未成年人利益的糾紛
基本案情
黃某與任某于2010年5月由法院判決離婚,2009年出生的婚生女判決由母親任某撫養(yǎng)。離婚前雙方婚生女未確定姓名。2010年6月,任某到婚生女出生的醫(yī)院申領《出生醫(yī)學證明》并填寫了《首次簽發(fā)登記表》,任某在該登記表上填寫了有關“新生兒姓名及其父母相關信息”,并在“特殊情況說明”部分填寫“我與黃某已離婚,法院判決婚生女由我撫養(yǎng),因男方拒不提供任何有效身份證件,黃某的信息是由我來填寫的”。同日,醫(yī)院審驗登記表內容后,簽發(fā)了《出生醫(yī)學證明》。2010年8月,任某到派出所辦理了女兒的戶口登記,姓名為任某平。之后,黃某就撤銷該《出生醫(yī)學證明》先后向衛(wèi)生局投訴和向法院起訴均未果。于是,黃某將任某和醫(yī)院訴至法院,要求確認任某簽寫的《首次簽發(fā)登記表》無效,要求任某和醫(yī)院賠償黃某精神撫慰金3萬元,理由是任某填寫的《首次簽發(fā)登記表》的內容虛假錯誤,任某單方確定子女姓名的行為剝奪了其對子女姓名的決定權,侵害了其合法權益。任某和醫(yī)院辯稱,首次簽發(fā)登記表的內容客觀真實的,確認了黃某是新生兒的親生父親,并沒有對黃海生的血親關系造成障礙,也沒有妨礙黃某的監(jiān)護權和撫養(yǎng)權,孩子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請求法院駁回黃海生的訴訟請求。
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guī)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姓名權包括對自己姓名的決定權、使用權、變更權等。姓名權的權利主體系公民本人,在公民出生后,未成年之前,一般由父母代理其本人行使姓名的決定權。本案中,《首次簽發(fā)登記表》上由醫(yī)院為新生兒接生人員填寫的信息經過核實真實確鑿,任某填寫的信息亦屬實,任某在填寫該表時確認了黃某系雙方婚生女的親生父親,雖未提供黃某的身份證原件,但作出了真實合理的解釋,故法院認為《首次簽發(fā)登記表》系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公民隨父姓或者隨母姓均符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倫理觀念。任某與黃某的婚生女于出生直至2010年6月之前,法定姓名均未予以確定。2010年5月,雙方被法院判決離婚,婚生女被判決由任某撫養(yǎng),之后,任某才首次確定雙方婚生女的法定姓名。子女的姓名本應由父母協(xié)商一致確定,但從本案情況來看,任某與黃某對于女兒的姓名本來就有很大分歧,從黃某提起的一系列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來看,該分歧已經到了無法協(xié)商的程度,在這個情況下,撫養(yǎng)女兒一方的任某不得不單方確定女兒的法定姓名。任某單方決定女兒隨其姓,方便其日后對女兒的監(jiān)護和她們日后的生活,亦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因此,任某單方確定雙方婚生女的姓名并無不妥,且未對認定女兒與父親黃某的血親關系造成障礙,亦未妨害黃某行使撫養(yǎng)權和監(jiān)護權。最后,姓名權本質上是公民本人的權利,父母只是在子女未成年之前代為行使姓名的決定權,父母應該將關注重點放在子女的撫養(yǎng)和教育上,而非對姓名決定權的爭議上,否則將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教育及社會交往。判決駁回黃某的訴訟請求。
典型意義
姓名權的糾紛更多的是在離婚父母更改未成年子女出生時所確定的姓名而產生,像本案這種就子女出生時的姓名協(xié)商不一致而產生的糾紛在司法實踐中比較少見。子女出生時,姓名一般由父母協(xié)商一致確定,在協(xié)商不一致而產生爭議時,子女應該隨母姓還是隨父姓法律并未明確規(guī)定。本案法官在處理本案時,結合了個案情況,從有利于孩子成長、教育及社會交往的角度進行判斷,較好地體現(xiàn)了對兒童權益的保護。姓名權本質上是公民本人的權利,父母只是在子女未成年之前代為行使姓名的決定權,父母應該將關注重點放在子女的撫養(yǎng)和教育上,而非對姓名決定權的爭議上。父母雙方應從關心、愛護孩子的角度出發(fā),拋棄成見,以有利于孩子成長為原則,妥善處理雙方關系,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編輯:程穎 謝偉輝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