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把歷史倒回到:公元1644年4月24日的那天傍晚。
在這一天的傍晚,大明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崇禎帝設了一個家宴,他把自己的妻兒老小都叫了來。在家宴期間,崇禎帝居然掏出了佩劍,告訴家人們:事已至此、大家也只有去死、去見列祖列宗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跟崇禎帝感情極好的周皇后回到自己的住處就自縊而亡了。崇禎帝后來把自己的三個兒子易容之后送出了城;然后掏出佩劍砍向了自己的兩個女兒——一個女兒被當場砍死、另外一個女人砍斷了一只手臂。
時間來到了第二天,李自成的大軍如約而至的打進了北京城。崇禎帝于是在萬般無奈之下,在自己貼身太監王承恩的攙扶之下,最終在故宮后面的煤山上吊自殺——大明朝也宣布滅亡了。
失業的李自成
那么李自成為啥要舉兵起義呢?除了一些其他原因之外,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李自成本來在驛站有一份事業單位的工作,可是下崗了。
李自成然后在當兵的時候又被克扣軍餉了,最終在萬般無奈之下選擇了一條推翻大明朝的道路。
如果我們反過來倒推明朝的滅亡原因就會發現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跟錢有關或者叫跟財政有關了。
大家應該都知道:崇禎帝到了最后時刻,開始不斷的“哀求”大臣們捐款救大明朝的。可是最終的結果就是:大臣們紛紛哭窮、不愿意拿出自己的財產來救大明朝這個國。
另外由于大明朝實在是財政不足了,導致李自成被下崗、導致很多軍餉發不出來、導致各種稅負過于嚴重,最后自己結果了自己。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條邏輯鏈:明朝后期財政沒錢了、然后開始裁員、然后開始征稅,這些措施又進一步導致了底層人的不滿甚至起義。
底層人的起義和不滿又進一步的需要大明朝付出更多的金錢來維穩。最終的結果就是:大明朝沒錢維穩了,然后轟隆隆樓塌了。
大家發現一個問題沒有:其實這個由于財政崩潰導致的朝代滅亡并不是大明朝的專利。在歷史上的歷朝歷代幾乎到了最后,都為了錢的事情發愁起來。
一般到了朝代的最后,都靠“納捐”來度日了,“納捐”說白了就是賣官換錢。其實很多朝代之所以拜拜再見,都是因為一個原因——沒錢了、財政崩潰了。
古代的歷朝歷代的財政體系比較的簡單和直接,大概意思就是:每年收多少錢、然后每年用多少錢。如果收的比用的多,那就是財政盈余;如果用的比收的多,那么就是虧空了。
前面已經簡單的分析過了:明朝滅亡的一個核心原因就是——財政崩潰了、沒錢了。那么大明朝的錢又花到哪里去了呢?
一般在古代皇權社會里面,國家的財政是有兩套體系的:
一套體系歸戶部管轄,這是負責國家的正常開銷的錢;
另外一套體系歸皇帝直接管理,這主要是負責皇族內部的開銷、宮中的開銷的,這玩意我們一般叫做:內庫。
明朝的財政收入其實比較有限,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正常的田地稅和人口稅,雖然后來張居正進行了”一條鞭”法的變革。但是一直到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之后,才真正的將田地和人口兩稅合一了。
二是,專營一些產業帶來的收入。這種辦法是漢武帝時期發明的,主要就是國家對一些產業進行壟斷,然后以發放專賣證的形式賺錢,例如:歷朝歷代都對鹽實行了專營制度。
三是,對一些有限的工商業進行收稅。其實在歷朝歷代都有“商人”這個群體的存在,只不過屬于被打壓的對象,但是他們也提供了一定的財政收入的。
說句良心話,明朝的財政收入其實跟大清朝比起來看的話,差距是比較巨大的。晚清之所以能在不斷的賠款中堅持那么久,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收入就是:關稅收入。晚清很多的賠款到后來那都是直接拿關稅作為抵押的。
可是明朝自朱元璋時期就廣泛的實行了“海禁”、廣泛的實行了小農經濟,所以財政收入也是比較有限的或者說是嚴重缺乏來源的。另外明朝那時候又不太流行:發債度日、印錢度日、玩房地產等等。
我們還是重點來看看:明朝的財政到底是怎么崩盤的呢?大明朝的錢又花到哪里去了呢?
大家都知道:歷朝歷代的皇帝們都是住在皇宮之中的。可是皇宮中住的人并不僅僅只有皇帝一個、還有很多,例如:各種老婆以及眾多的孩子們。
除了老婆孩子要養以外,明朝后期的時候宮里的太監、宮女人數也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到了嘉靖時期,后宮里面的太監、 宮女人數一度突破了一萬人以上。
這些人都是要花錢的、都是要拿工資的。另外在明朝的太監權力極大,貪腐起來也是一筆巨大的額外開支,例如:王振、劉瑾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除了上面的開支以外,明朝還有一大批的“閑人”要養活。這些人基本不上班、不工作、也不從事任何勞動,但是每年花錢卻和流水一樣多,給少了還容易引起不穩定的因素。這批哥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皇族。
朱元璋是一個非常“顧家”之人,對自己的親人也非常的照顧。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是把自己的兒子派到各地去鎮守的,可結果出了朱棣這樣的人物。
等到朱棣當上了皇帝以后,他對自己的親人、對老朱家的親人采取了另外的措施。這些王爺們均被剝奪了兵權,前往自己的封地飽食終日,并且受到了嚴格的人身控制,
這些個皇親國戚們既然沒有了權力,于是開始瘋狂的享受人生、給明朝的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隨著日子越過越好,宗室人數的增長速度之快也讓人無語,隨之帶來的是對財政的巨大壓力。
到了崇禎時期,光是皇族和宗親們的養老、醫療、娛樂、日常開支等等的花費,一年就占了國家財政的一半了,這還不算貪污的錢。
明朝初期,從朱元璋到朱棣時期,明朝的官員人數并不是很多。明朝在中央設立六部、督察院、五寺、另外加上一些其他的機構,例如:通政司,翰林院,國子監,六科給事中等等。
按照不完全統計的話,明朝的中央各部、各機構官員在早期的時候不超過800人。由于考慮到在南京還有一個分部,所以京官人數大概在1600人左右。地方上的官員大概是京官的12倍左右。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朱元璋、朱棣時期,明朝的官員人數應該在2萬人左右。按照明朝初期4000萬人口來算的話,那么官民比例還是比較低的:大概是200比1。
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時候,這種情況就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了,官僚體系開始急劇膨脹起來了。到了萬歷年間的時候,明朝的官員人數達到了8萬人左右。
這個數字咋一看也不是很多,可是這8萬人只是有品、有級的,屬于登記在冊、屬于財政直接負擔的。
另外還有那些無品無級的、還有那些聘用的、那些臨時工、外協工等等,這些加在一起就是個天文數字了。具體到底要養活多少人,其實已經無從統計了,但是保守估計在100萬人左右。
很多人會說:明朝的官員俸祿低、開支少,例如:海瑞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海瑞為什么被大家記住呢?核心原因就是太少了、就是太珍貴了。
在大明朝里面,海瑞屬于“國寶級”的珍稀官員,大部分官員還是嚴嵩、還是一個個的“小嚴嵩”而已。
明朝時期社會治理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就是這些“中間商”吃差價太猛了。至于這里面有啥子特點、套路、有什么內幕,我就不分析了,我相信正常人都懂——貪腐是一個什么情況。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嚴嵩父子倒臺的時候,家產是這樣的:黃金13171兩;純金器皿3185件,重量11000余兩;白銀200多萬兩;南昌和分宜的宅房店面3300余間等等。
至于明朝的官員們、中間商們一年能造成多少的損失?這是個天文數字也不好統計,估計三分之一的經費落入了他們的私人腰包了。
明朝中后期趕上了“小冰河期”最寒冷的時期,這導致:農作物的產量本來就不太高,嚴重影響了稅收和收入。另外明朝的自然災害數量也是相當嚴重的,據史料不完全統計:從洪武到崇禎十八年,這期間共計發生了自然災害1101次。
其實很多人不太知道的是:明朝的每一次天災往往都伴隨著人禍的存在。很多地方官員對于發生了災情以后,第一個感覺就是機會又來了。
這是個啥意思呢?地方官員們完全可以通過災害來貪腐各種款項,例如:賑災款可以克扣、徭役可以征用、甚至還可以利用災后重建來賺大錢。
舉個例子:黃河泛濫一下要花幾百萬兩的銀子修水利和堤壩。可是這筆錢多少用到了現場、多少又裝進了私人腰包,這就是一筆糊涂賬了。
反正地方官員們連工帶料都扔進了黃河里面去了,想查估計都沒處可查。關于這個事情可以采訪朱元璋先生,他當年就深受其害過。
很多人都說過:明朝的滅亡其實不能怪崇禎帝,早在萬歷的時候已經露出滅亡之先兆了。崇禎帝接手的大明朝實際上:已經是嚴重的不行了、已經是嚴重的內憂外患了。
崇禎帝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財政面臨著崩潰的局面。由于嘉靖、萬歷、天啟帝的一番操作,導致國庫已經基本見底了,甚至已經是嚴重的入不敷出。
崇禎帝在沒有很好的應對之策下,采取了一個看起來還不錯的辦法:開源節流法。
所謂的開源無非是:加大稅收力度、進一步的壓榨底層農民;所謂的節流無非是:減少支出、進一步的壓縮皇族和官員的開支,甚至進行裁員。
可是這兩招之下,往往同時得罪了兩批人:既得罪了底層的民眾、又得罪了官員和士兵們。在崇禎帝的這番操作之下就出現了:李自成們、也出現了消極怠工的官員們。
另外到了崇禎帝的時候,東北地區的“大清朝”的勢力那是越來越猛、不斷的挑戰明朝,這又增加了一筆巨大的開支——軍餉。
崇禎帝一方面要面對高昂的軍餉、一方面要面對高昂的維穩費用,那么只有更加嚴重的壓榨底層人民了,各種攤牌、各種稅收就進一步的加大。那么實在活不下去的農民們又開始起義,再一次的增加了明朝的軍餉開支。
于是乎,崇禎帝面臨的就是這樣一種惡性循環的局面、一種無解之下的死局——一直到最后也只能在煤山上面上吊了。
另外崇禎在臨死那幾天還留下最著名的一句話: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是亡國之臣。那些崇禎帝口中的“亡國之臣”,不知道是——不愿意出軍餉的大臣、還是那些貪腐的大臣。可是不管是什么大臣,都是大明朝花錢養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