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各種過勞損傷,椎間盤在不斷的退變老化,一般中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 和 腰椎間盤突出癥
傻傻分不清楚…
其實,這兩者的差別就在于一個“癥”字
腰椎間盤突出是影像學表現,
而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診斷。
椎間盤突出,不一定患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和腰椎間盤突出癥有哪些千絲萬縷的聯系?
腰椎間盤突出癥有哪些表現?如何治療和預防?
為啥有的人沒有疼痛癥狀,而有的人卻苦不堪言!
且聽鄭大一附院鄭東院區疼痛科王濤主治醫師詳解…
一般來講,腰椎間盤突出原因有四種:
1、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纖維環的堅韌程度比較差,髓核含水量越來越少,這是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不可逆轉的病理過程。
2、積累性的損傷:久坐、彎腰負重等一些小的動作,慢慢地會加重腰椎間盤損傷的程度。
3、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的弱點:椎間盤在成年之后逐漸缺乏血液循環,修復能力差。
4、誘發因素:在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基礎上,增加腹壓、腰姿不正、突然負重等導致椎間盤所承受壓力突然升高,使彈性較差的髓核穿過不太堅韌的纖維環,造成髓核突出,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
1、腰痛:是大多數患者最先出現的癥狀,有時可伴有臀部疼痛,坐著的時候更為明顯。
2、腰部活動受限:腰部屈曲受限,彎腰彎不下去。
3、下肢放射痛:從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打噴嚏和咳嗽等腹壓增時疼痛會加重,多見一側臀部、大腿及小腿后外側,嚴重的患者會出現疼痛區域的麻木,并且伴有肌力的減退。
4、間歇性跛行:表現為行走困難,行走一段距離后會產生腰腿疼痛,休息后能緩解,嚴重時大小便功能障礙、下肢癱瘓、長期臥床不起,使病人生活質量下降、工作和勞動能力喪失。
1、腰椎X線平片:單純X線平片不能直接反應是否存在椎間盤突出,但X線片上有時可見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增生等退行性改變,是一種間接的提示。
2、磁共振檢查:磁共振無放射性損害,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磁共振可以全面地觀察腰椎間盤是否病變,并通過不同層面的影像,清晰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形態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另外可鑒別是否存在椎管內其他占位性病變。
3、CT檢查:可較清楚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態和神經根等受壓移位的情況,特別是明確突出是否鈣化優于磁共振檢查。
4、診斷:對典型病例的診斷,可結合病史、查體和影像學檢查,做出診斷,值得注意的是,如僅有CT、MRI影像表現而無臨床癥狀,不應診斷本病。
(1)非手術治療: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癥大多數病人可以經過非手術方式治療緩解,一般有以下四種:
1、臥床休息:初次發作時,應嚴格臥床休息三周,期間可以在床上翻身、活動胳膊腿,來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2、藥物治療:用一些神經妥樂平、邁之靈等減輕神經水腫、促進神經血供的藥物,來促進神經的恢復。
3、牽引治療:采用骨盆牽引,可以增加椎間隙寬度,減少椎間盤內壓,椎間盤突出部分回納,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需要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4、硬膜外或神經根注射:在超聲引導下,把藥物直接注射到神經根周圍,促進神經的恢復,減輕局部炎癥反應,減輕神經根周圍炎癥和粘連,局部治療效果好且副作用少。
(2)手術方式:病史超過三個月,嚴格保守治療無效,經常復發且疼痛較重者,難以行動和入眠,神經壓迫明顯伴有肌肉萎縮、肌力下降,合并椎管狹窄者,這時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方式,以微創手術為主,其中椎間孔鏡技術(椎間孔鏡下突出的間盤摘除術)為首要選擇,它是在影像學引導下,定位突出椎間盤,經皮穿刺到達椎間盤突出處,摘除突出物,解除壓迫。
此微創治療方式,優勢在于:手術切口小(僅幾毫米);局麻下的完成手術;出血量少,一般出血量在20毫升以內。
比治療更重要的是預防,我們應從日常生活做起,遠離腰椎間盤突出癥。
1、要有良好的坐姿:正確坐姿應該是保持脊椎直立不駝背,長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需要調整合適桌、椅高度,同時上身挺直,胸離開書桌10厘米,使胸背肌張力均衡,兩腿平行自然放下,腳掌自然放置。
2、盡量避免長期、反復彎腰負重工作:搬重物時,應采用蹲下去屈髖 屈膝來搬東西,而不是直接用腰部的發力。
3、加強腰背部肌肉的鍛煉:背部肌肉加強,對脊柱能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平時可多游泳、做平板支撐、“飛燕式”鍛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