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說40年來物價指數只漲了7倍,你覺得準嗎?一開始我也覺得不準,但當我查閱了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后,發現還真是這樣。
那為什么官方的數據和我們的感覺有這么大的差異,統計局是不是刻意隱瞞了什么呢?這一期咱們就把這個問題搞明白。
其實上一期我也提到過這一點,結果很多網友就開罵,胡說八道、瞎說,明明物價暴漲。坦白講,還是挺傷心的,傷心的原因在于,發現很多網友對于物價指數這個概念其實是不了解的。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物價指數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計算的?消費物價指數,也叫CPI,它是用來衡量消費者日常購買的一組消費品價格水平變動的數字。
這組消費品包括了我們的吃穿住行等八個方面,像豬肉、衣服、家用電器等等,CPI反映的就是這一組商品價格的變動。
舉個例子,2000年時,豬肉大概5塊kg、衣服100塊、電視機4千塊、電腦6千塊,到了2020年豬肉52塊kg、衣服200塊、電視機2千塊、電腦4千塊,CPI就等于這組商品,也就是1公斤豬肉,一件衣服,一臺電視機和電腦,按當期(也就是2020年)的價格計算的價值除以同一組商品按基期(也就是2000年)的價格計算的價值,等于0.618。
這個數字說明,在這個例子中,物價指數不但沒上升,反而下降了,這似乎和直覺相反,可你仔細想想,2000年時城鎮月平均工資780,你一個月工資只能買豬肉買衣服,電視機電腦那根本別想。2020年時城鎮月平均工資就按7000算,這時你不但吃得起豬肉,還買的電視和電腦了。
現在我們就可以回答開始的問題了。總體來看,生活必須品,柴米油鹽這些東西,雖然漲幅大,但占用資金很小,而且漲幅低于工資,更重要的是,工業品的漲幅是大幅度落后于工資上漲的,甚至還會下降。
所以,作為衡量整體物價水平的物價指數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近20年間,我國的物價指數只上漲了1.5倍,這個數字就是根據上面的公式計算的。
你之所以感覺物價漲得很多,其實反映了一種思維盲區,就是由于我們只關心上漲最快的某種商品,比如你的視線就只盯著豬肉,這時你就覺得物價上漲很多。但是當你把所有的商品都考慮在內時,其實物價上漲的幅度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大。
這種思維盲區在行為經濟學中叫做損失規避效應,就是說我們總會過度關注損失的東西。比如,今天你撿了100塊,很開心,就完了。可你要是丟了100塊,那一個禮拜你可能都不開心。
因此,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相對于大家的感覺來說其實是比較準確的,他并沒有刻意隱瞞什么。
盡管我也承認,CPI并不是一個非常準確的,衡量物價上漲程度的指標,但就目前而已,沒有更好的選擇了。俗話說,矮子里邊挑將軍,湊活能用。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就是房價并沒有包括在CPI中,從理論上說,房子具有較強的投資屬性,這個大家可以參照我之前的視頻,而且這個也不是中國特色,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計算CPI時都不包括房價,只包括房租。
我想現在大家應該就能非常清晰地知道,為什么統計局公布的物價指數和你自己的感覺不一致了。
今后我也會做一個系列,專門對經濟學的一些核心概念,進行解剖,把它掰開揉碎,讓大家明白其中的原理,如果感興趣,一定記得關注。好,這里是曉鳴經濟社,學經濟思維,看清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