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有個疑惑:孩子做錯事后,一批評他,他就哭,完全不接受家長的批評。
還有的媽媽跟我說:“孩子做錯事后,會在我批評他前先哭,而且事后不肯承認錯誤。”
有沒有發現,當我們抱著一個真誠的態度,想跟孩子去溝通的時候,到最后卻是不歡而散。
為什么?
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在跟孩子交流過程中,不自覺地使用了暴力語言。
也許,很多父母會很冤枉地說:“我們既不打孩子,也不罵孩子,我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點也不暴力啊。”
這里的暴力,不是指打罵孩子,而是指潛在的暴力語言。
比如,孩子回到家,把鞋子隨便一扔,就去玩了。我們往往會說:“你怎么老是把鞋子亂扔,你就不能放到鞋架上嗎?”
這個“老是”就是一種暴力語言,孩子會心想:“你既然這么說我,那我以后就這樣了吧,反正你已經這么評價我了。”
所以孩子非但不會接受我們的批評,還會繼續這樣做,這就失去了我們溝通的目的。
這也是我之前的文中提到的:當我們給孩子貼上標簽,孩子就慢慢地活成標簽的樣子。
圣雄甘地說:這種隱蔽的語言暴力,就像是地獄之火的燃料供應。拳打腳踢是一種暴力,另一種暴力我們千萬不能忽視,那就是語言上的暴力。
千萬不要對此不以為然,想想我們跟老公干架前,都是從哪些語言開始的:
老婆對老公說:“你從來沒有關心我,你太自私了。”
老公就很委屈,說:“我怎么不關心你?我整天這么忙,不是為了這個家嗎?”
或者老公說:“你怎么整天那么多事兒?!”
那老婆肯定當場就炸毛了。
這就是暴力語言的威力。它帶來的傷害,要遠遠大于病痛和暴力帶來的傷害。
皮肉之傷,傷愈后人們會漸漸遺忘這些傷痛。但言語之傷,卻讓人久久不能痊愈。
如何避開這些暴力語言,達到有效的溝通吶?
如果你看到孩子回到家,亂丟鞋子,你可以這樣說。
“我看到這周你已經有3次沒有把鞋子放到鞋架上了。”
“我很失望。”
“因為,我希望我們的家是整潔的。”
“你可不可以,明天回家把鞋子放到鞋架上?”
這是溝通的四個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觀察
“我看到這周你已經有三次沒有把鞋子放到鞋架上了。”這是觀察到的客觀事實,不要有任何評論性的語言。
“你怎么那么邋遢,老是亂扔鞋子。”這就是評論性的語言,千萬不要說。
這也是觀察過程中的難點,因為我們大人特別習慣評價孩子的語言和行為。
我們誤認為要想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一定說話要狠,才能快速有效的解決問題,事實上卻是完全相反。這種溝通方式,會讓孩子更不愿意接受大人的批評。
感受
“我很失望。”這是感受。
要讓孩子準確的知道我們現在的感受,不要掩飾自己的感受,認為這是一種對孩子的示弱。
小盒非常希望每天上幼兒園我都送他,有時候因為他起床晚了,就得小盒奶奶送。每次這個時候,他都哭唧唧的不樂意,小盒奶奶就說他:“你起床那么晚,還磨磨蹭蹭的,媽媽怎么送你?”
小盒聽奶奶這樣批評他,就更不開心了,就會哭著逼迫我:“我就要媽媽送!我就要媽媽送!”
這個時候,我一般就會說:“我非常愿意送你,可是因為時間來不及了,我就沒辦法去送你了,如果去送你,我遲到了,我就會被批評的。那明天可不可以早點起床,我送你去幼兒園呢?”
這種示弱不是不勇敢,而是另外一種勇敢和強大。因為,我敢于正視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比較容易獲得同理心。
需要
“因為,我希望我們的家是整潔的。”這是我需求。
當我們說出需求的時候,并用正確的表達方式表達出來的時候,我們獲得肯定的概率會增加,因為你的話會讓孩子感覺你很坦誠。
延伸到孩子的生活中,我們可以跟孩子這樣說。
孩子不刷牙,不要說“你怎么那么不講衛生”,而要說:“因為,我很希望你的牙齒是健康的”。
孩子愛打其他小朋友,不要說“你手怎么那么欠”,而要說“我希望所有小朋友都喜歡跟你玩”。
請求
最后我需要準確地提出請求“你可不可以,明天回家把鞋子放到鞋架上?”
這樣的溝通方式,就不僅誠實、清晰地表達了自己請求,而且也讓孩子感到受到了尊重,使孩子明確知道應該怎么去做。
這就是高品質的溝通,把注意力放在結果上,而不是情緒上。
當我們運用這四個要素來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你會發現,不但會達成我們的目的,也會使親子關系更加融洽。
當然也可以把這種溝通方式,運用到夫妻之間和同事之間,你也會在生活中越來越如沐春風。
為了孩子,我們當父母的,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這也許就是親子過程中,最美好的事吧。
盒媽說說
忽然想到了一首詩
與今天的文章主題還挺配的
送給各位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節選)
魯思·貝本梅爾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
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
還是
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
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