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史記》在《白起王翦列傳》中,你所看到第一眼的,便是白起于昭王十三年至四十三年所參加的許多戰役,撲面而來的,是滿滿的血腥。
白起一生替大秦帝國征戰37年,歷70余戰而未有敗績,司馬遷說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卑殡S白起碩碩軍功的,還有他的“人屠”之名。
僅從史記中可查到的記錄中,白起所參與的大小戰爭,便近百萬人眾。而《史記》中,記載最詳盡的長平之戰,便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可是說是伴隨白起一生的罪責,以至于白起被昭王賜死于高郵時,對天長嘆:“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p>
關于長平之戰死亡的人數,歷史上一直頗有爭議,更有人持懷疑態度,認為,這是不實的記錄。
直到1995年,山西省高平市錄鄉永錄村的村民挖到大批尸骨,上報當地政府后,考古發掘,從一個長11米、寬5米、深1.2米的永錄尸骨坑中,出土了130具遺骸,及土刀幣、銅帶鉤、鐵帶鉤、陶盆口沿殘件等古物。
隨后考古研究所提交的報告中,確定了這些尸骨秦趙長平之戰,被秦軍屠殺的趙軍降卒。
被白起坑殺的這些趙國兵卒,生前橫死沙場,未能與家人團聚,其死后亦是歷百千劫難。
秦軍處決了趙軍降卒后,把尸體找了個低洼的地方,隨意安置,草草掩埋,經歷了數年之后,這里被雨水沖刷,不斷有尸骨和兵器露出來。
唐明皇李隆基少年時,曾經過已改名為高平的長平戰場,見頭顱似山,骸骨成坵,令人掩埋,建廟宇,安撫人心。
金朝王庭直,出任高平縣令,在《省怨谷記》中記錄下又一場雨水沖刷出的大量骸骨。
明朝劉伯溫,經過高平,看到山野村民耕地時拾得的古代青銅兵器,記于《長平戈頭歌》。
2000年間,尸體不斷被發現、被掩埋。一次次地出現在世人眼前,一次次地提醒著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殘酷。
史說白起的死是由于處理不好與應侯的關系,但是后世更偏向于白起死于罪孽。
秦為虎狼之地,猶重軍功。而軍功的發展,始于商鞅。
《商君書·境內》里,明確記錄點驗首級的程序:……“五人一屯長,百人一將。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芄コ菄財厥装饲б焉?,則盈論;野戰斬首二千,則盈論;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將盡賞。(譯文:秦軍每五人設有屯長,每百人設有百將。)
可即便是商鞅,也沒想過,有人為了軍功而坑殺數十萬人吧?如果他想到了,也就不至于因投宿而被捉身死了!
在《史記—商君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趙良見商鞅,勸其改弦易轍時。自我陶醉商鞅讓趙良將他與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較,趙良指出商鞅:“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筑冀闕,非所以為功也?!?/strong>
不得不說與商鞅同時期的趙良,所指責的很中肯。就是這個“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的商鞅和他訂立的軍功制度,是造就長平之戰坑殺俘虜這一事件的另一元兇。
后世對長平之戰的研究中,從戰術上,也有人肯定了白起坑殺趙國降卒這一行為。
趙兵當時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出現了自相殺食的事件。基于此處,有人認為,如果不處死這一批人,那么,秦軍將要隨時面對趙國這四十余萬軍卒的反攻。
而且,從白起之前的戰爭中,可以看到其持有的“殲滅戰思想”: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有人認為,坑殺四十余萬趙國士兵,可以有效震撼趙國。從而為秦國在以后的殲滅趙國的戰爭中,取得有利的聲勢。
再有就是有認為秦在此次戰爭中,死傷過半,若不坑殺趙軍降卒,隨時要面臨趙國聯合其它諸國的合攻。而屆時,秦將無力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劈面。
后世普遍認為長平之戰對于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無力與秦逐鹿中原,加速了秦統一六國斬步伐。
司馬遷說商鞅:“其天資刻薄人也?!倍鴮Π灼鸬脑u價只說了他的軍事才能。綜合分析,可以說長平之戰被坑殺的四十余萬趙國俘虜,死在了,為大秦建立軍功制度的商鞅以及有著卓越軍事才能的白起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