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史書記載從黃帝開始,延續五帝之后到了夏后氏禹,改變了傳統的禪讓制而為家天下,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啟。
史書曰:“禹傳子啟,夏朝建立”。而更早的史料《尚書》則說,夏禹傳位給伯益,三年喪畢,諸侯臣于禹子啟,啟代替伯益而為王。有扈氏不服,夏啟帶兵征討。
從這件事來看,所謂諸侯歸于夏后氏啟自覺自愿恐怕還是有貓膩的。最大的可能性在于夏后氏禹從堯時就為司空,在帝舜時主要功績除了治水以外,就是帶兵討伐各路諸侯,特別是三苗。夏后氏禹長期掌握兵權,其子啟按道理應該也是在軍中長大的,有威信,有武力,再加上有人擁護,則就像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樣,就這么得了天下。
遂公盨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夏朝被司馬遷認為是我國第一個王朝,大約建立在公元前21世紀。但是,夏朝文物極其少見,遺址也不多。早于夏的龍山文化遺址北方到處都是,晚于夏的商朝,現在已經發現了很多處商城,唯獨這個夏朝的都城至今沒有發現。于是,民國時期,以顧頡剛,胡適為代表的學者大膽假設,中國沒有夏朝,堯舜禹都不存在,禹是一條蟲,舜是一個香爐。。。
所以,連我們自己的大學問家都否定夏朝的存在,把這個鍋扔給西方史學家,還真有點冤枉他們了。
遂公盨銘文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不過,按照史學界的傳統,講究的是證據。不管你如何信誓旦旦,沒有證據,啥也不是。所以,從民族自尊心來講,我們當然是肯定自己的5000年文明的,但僅僅從史學上來講,要肯定夏朝的存在,則還需要學者們加以努力。也有賴于更多考古資料的發現。
史料記載的夏朝,主要活動在山西汾河平原運城盆地以及河南伊洛平原一代。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1959年。考古工作者們,開始了對“夏墟”的調查。找到了兩個主要的研究對象:第一個是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第二個是豫西龍山文化。
叔夷鐘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特別是二里頭文化,經過很多年的考古發掘,現在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屬于夏朝的城市,是不是都城則存在較大爭議。其年代上起公元前1750年下至公元前1500年。這和官方認為商朝大致起源于公元前1600年前的說法比起來,則二里頭一定是夏晚期的一座城市。
由于夏沒有出現在商代青銅器和甲骨文上,所以疑古派認為夏朝不存在。但被后人刪節的《尚書 商書 湯誓》里。明明白白的說清楚了商湯伐夏的誓言,其中提到夏多次。“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舍我穡事,而割正夏?夏氏有罪,汝其曰:‘夏罪其如臺?’夏王率曷眾力,率割夏邑。夏德若茲,今朕必往。”這件誓詞是商湯伐夏桀的誓詞,流傳極廣,保存下來,說明商湯確實是革了夏的命。
北宋年間出土的叔夷鐘 則是春秋時期人記錄的夏朝證據。
鐘銘言“剗伐(夏)司”(《集成》276.1b-6)。然而這種證據依然不夠強大到可以證明夏朝的存在。最直接的證據莫過于出土帶有夏字的陶器,玉器或者青銅器,或者發現夏王的王陵區。可惜這些證據確實還沒有找到。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而2002年,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香港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了一件西周時期的遂公盨,則幾乎和《詩經 商頌 長發》中說的一樣。《長發》曰:“浚哲維商,長發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
意思是說商朝始祖有娀氏的兒子被帝(應該是帝堯)賜姓子,封于商。此時正是洪水茫茫,大禹治水之時。也就是商朝的王認為自己的先祖被帝堯賜姓子時,大禹在全國各地治水是最大的事跡。大禹治水如果真的存在,那么“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說的先公相土也是可靠的,“武王載旆,有虔秉鉞。。。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說的武王商湯伐韋伐顧伐昆吾,最后伐夏桀都是可靠的。
如果商湯伐韋伐顧伐昆吾伐夏桀都是可靠的,那么古本《竹書紀年》中遠比《史記》詳細的商湯伐夏桀過程也是可靠的。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竹書紀年》曰:“帝癸,一名桀。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商會諸侯于景亳,遂征韋。商師取韋,遂征顧。。。 二十九年,商師取顧。三十年,瞿山崩。殺其大夫關龍逢。 商師征昆吾。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戰于鳴條。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
這件青銅的銘文一共97個字:一開始就曰:“ 天命禹敷土,掘山浚川。”
這和《詩經 長發》“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何其一致。以及《尚書 禹貢》“ 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幾乎一樣。(《史記》中也記載了夏禹治水之事)
這件青銅器的出現,從側面證明了《詩經 長發》記載的商湯伐夏桀的全過程和《竹書紀年》的商湯伐夏桀過程是真實可信的。也由此證明《竹書紀年》確實是研究先周(黃帝到夏商)歷史最為可靠的鑰匙。夏朝確實存在過,不管二里頭是不是夏都,這點都不庸置疑。囿于文章篇幅限制,下文再予以解釋和詳細說明夏朝的歷史。
遂公盨銘文釋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