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出自于《禮記.大學》:知致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意思就是'及物窮理',要求人們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后明辨事物,盡事物之理,增長見識。
這個格物,也就是《道德經》里面介紹的一系列圣人之治方法論中的'觀之于物而知身'。觀察道以德而顯化,德能化生長養萬物,萬物生長成滅的根本變化規律,用此自然法則指導修身,或則用一種潛識的思想,也就是帶有智慧的思想來觀察萬物,這就是格物!那么我們怎樣做到格物呢?
這個'格'就是要求我們超越普通思維,用我們的智慧、靈感思維去觀察萬物。用心靈感格萬物才能夠標準地去達到'格物',否則用一雙濁眼去看萬物的話,你很難看出期中的名堂!
比如說任何物體都有顯性的物質結構,也有隱性的物質結構,如果沒有靈感,沒有慧性思維,很難把握這個'無'!如果說只能觀察到有而看不到無,那么又怎么稱之為'格物'呢?
要想實現真實不虛的這個格物,那最好還在反復研究和實踐《道德經》!掌握了這些理論和方法后,這個格物也就全面和準確了。萬物都是道德的升華,要懂得這個德的演化規律:這個能量的演化,物器作為德的載體,與德性結合的規律,金木水火土這五中能量,相互制約,相互激蕩,相互克制,相互又有反克等特性,從而要變成萬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