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老子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華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相當于現(xiàn)今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比孔子大20歲,孔子曾向老子問禮,所以老子也是孔子的老師。
老子有兩個了不起的身份,一是中國第一個哲學家,二是道教道祖。道教認為,老子就是老君的化身,因其傳下道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故稱老君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道祖。
老子只有一部著作《道德經(jīng)》,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是《圣經(jīng)》,其次就是《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全文約有五千字,后世研究《道德經(jīng)》的著作卻是浩如煙海。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jīng)》都有深入的研究,
老子是一個思考者、大智者,他悟得了天道,穿越了時空。作為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擺脫了對社會現(xiàn)象的具體分析,轉(zhuǎn)向?qū)ふ姨斓氐哪赣H、萬物的起源、宇宙的核心,并且給出了一個超乎天地之外的答案“道”。
老子所說的道,先于天地,渾然天成,寂寞的獨立,每天在運行,永不疲倦,創(chuàng)造一切。道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石破天驚。原來天地宇宙有一個統(tǒng)一的本體,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是無處不在,無可逃遁。
老子認為人生之道也就是德,但是這個德不是教化的目標,而是萬物的自然屬性,包括人的自然屬性。德是一種天然的秩序,是宇宙間的平衡所出現(xiàn)的一種需求,包括人的品德,也是人所自然要求的素養(yǎng),否則人一定是不符合自然的。符合自然,一定是符合德的。因此人生之德不是來自學習,而是來自于回歸,回歸天真未鑿的狀態(tài)。
由道出發(fā),中國智者開始了非擬人化,非神化化的抽象思考,而這種抽象思考是為天地萬物揭秘的大思維,開啟了人類的大智慧。
待續(xù)……
老子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