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為什么會亂?孔子認為是禮崩樂壞后,大家都不認可周禮了。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那老子怎么看呢?在他看來,世界這么壞不是因為禮崩樂壞,而是人們已經忘記天道了!
那么天的意志是什么呢?孔子的天是通人性的,是有德性的。孔子的天是有意識的、人格化的天。《論語》里面有上百人,討論的事都跟人更有關系。而老子的天不一樣了,他的天沒有意識,也沒有人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還由此推論出“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由于對“天”的解釋不同,那救世藥方當然也就不同。孔子就堅持“恢復周禮”,老子則認為要“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針對統治者而言,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認識到事物本身的規律,耐心等待客觀條件的產生。等到時機成熟,就可以四兩撥千斤。針對百姓而言,“不尚賢,使民不爭”,就是說不要圣人,賢人,世界不太平是因為牛人太多,而且還堅信自己那一套能拯救天下。故吵來吵去,打來打去,結果天下大亂。假如大家都不當救世主,只為自己而活,天下就相安無事。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時代的人,而孟子和莊子是戰國時代的。戰國比春秋更亂,戰亂更頻繁,老百姓連生命都沒保障。孔子和老子還想著如何救世,但戰國的許多人想的卻是救自己。生存第一,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活下去!
孟子和莊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孟子在各國奔走呼吁,希望君主們能夠施行仁政。但是,莊子卻發現,這個亂世已經無藥可救了,與其救世,不如自救。如何自救呢?逃離,遠離世界,成為隱士。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鳥和小鳥,它們誰更幸福呢?莊子卻要告訴我們,小鳥跟大鳥同樣幸福。因為它們都自由而且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天然能力。幸福沒有一套通用的客觀標準來衡量,只要你在做你想做的事兒,而且你做到了你能做到的最好,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這夠逍遙了嗎?不,最高的境界、終極的逍遙,得徹底擺脫肉身的限制,跟天道融為一體。莊子的齊物論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即萬物在價值上與人都是平等的。
儒家和道家,一個入世,一個出世,這兩種方案,讓中國人在不同處境中進退自如。背后的原因就是儒家和道家對心靈的理解不一樣。
儒家是中國人的生命本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積極進取而奮斗。但是,人生是無常的,天命有時候也是無可抗拒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有道家,退一步海闊天空,追求心靈的自由。幾千年來,在儒道的共同影響下,構成了中國人心靈的兩面,既有積極奮斗的一面,又有灑脫瀟灑的另一面。儒道互補,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