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曾想到,在7月26日上映的《哪吒》,以上映56天49.04億的票房,成為今夏最強的一匹黑馬。在首次下映前,密鑰宣布的第一期延期,而如今又密鑰第二次延期至10月26日。
本次的延期意圖很明顯,就在于要沖擊最后的50億的大關,但卻也引發了不少影迷對《哪吒》第二次密鑰延期的不滿,比如認為“差不多行了”“還沒撈夠”“給其他新片讓點活路吧”……
但其實《哪吒》的延期,壓根就不會打打壓其他影片的正常排片,以現有的排片率和上座率來看,《哪吒》的票房陷入增長的頹勢,能不能在國慶檔突破50億的大關都是未知數。
那為什么《哪吒》還要宣布延期呢?因為這是資本市場的需要,也是自然發展的角度。從最為根本和認同的電影市場上來看,一部電影若能夠不斷地獲得延期的機會,大部分在于兩個因素:第一是政策需要,第二,經濟效益。
顯然《哪吒》的延期第二種因素占據的更多些,我們說電影是獨立的第七藝術,但在今天的娛樂消費的時代下,電影儼然也是多種屬性的商品,而商品的上架與下架以及價格,這取決于它的銷量和利潤。
所以我們如果用商品的眼光看待《哪吒》的時候,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無論是今日的國產電影還是好萊塢電影,一部電影的上映前都需要流量,宣傳,包裝,檔期,口碑營銷等電影推銷手段。隨著內陸觀眾的成熟,流量時代的沒落,口碑營銷(又稱:病毒式營銷)逐漸成為了電影推銷的重點之重。口碑營銷對票房的影響,我們可以分為它上映之前和上映之后兩個層面。
上映之前,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在電影上映之前,起到的引導和宣傳的作用,一部電影若在上映前就有良好的口碑,那么羅普大眾都為成為他潛在的口碑傳播者和電影的宣傳者,官方宣傳固然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在朋友圈的傳播才是更具有能量,因為我們90%的人信任家人和朋友的建議,只要撬動了1個人的推薦,那么身邊90%的人都會受到影響。
上映之后,則更像是一個復雜的數學公式,它除了對后續的口碑票房起到穩固和推動作用力外,它承擔起尋找最大賣點的作用,也就是說在電影上映之后,觀眾們為何要選擇去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的賣點到底在哪里,一個商品的價值到底在哪里,它到底值不值大家的購買。
電影的延期也是如此,一方面是在口碑營銷產生的余威還在,依舊能夠吸引新的觀眾,在市場上的潛力還有發揮的余地,一方面雖勢必會帶來負面的口碑,但這些負面口碑,大多數是已經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自然也不再延期后的觀眾受眾的群體之中。
回到《哪吒》這個案中來看,《哪吒》目前是49.04億元的成績,但是院線依舊還是給出了日3.5%以上的排片,16日到19日的票房也均有250萬以上,上座率與中秋檔幾部影片持平。可見,《哪吒》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票房還是會有一定的上升價值,在剩余價值沒有被榨干之前,資本市場任然會需要它。
今年的全球影視大事件,《哪吒》并非是唯一霸屏不走的影片,事實上《復仇聯盟4》就干過這件事。為了突破《阿凡達》成為世界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它甚至在電影下映后,又重新推出了一部增加7分鐘刪減片段的致敬版本。這里到底是為了致敬鋼鐵俠,還是就只是為了沖到《阿凡達》的前面,這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不管你怎么樣看待,像《復仇聯盟4》這樣為了票房而重映的完全沒有任何批判的必要。因為商業電影,它的存在就是符合一定的市場規律性,那么符合這個市場的規律性,它就必須按照這個規則走,在這個資本的市場里面,票房就是一個數字,一切的動機和行為都是為了使得這個數字變得更加具有價值和意義。
我們說《哪吒》到底有沒有希望通過延期來提升票房,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能夠知道的是,它的延期完全是符合商業市場運行的規則和規范的,它本身也是一個正常的商業行為,它也并沒有打壓任何的新片和排擠對它有可能產生的影響的同類型片。
在這點上,我們還是需要市場和資本寬容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