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春秋時期并不起眼,偏安一隅,與山東各國的發(fā)展差距很大,那為什么秦國能夠最終統(tǒng)一全國呢?
一、秦國的建立
秦國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少昊氏之后),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養(yǎng)馬,因此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封地是之前被戎人和狄人占領的原周朝在陜西的領地,都城為雍城,后來經(jīng)過商鞅變法,秦國的都城直到秦朝滅亡都是是咸陽。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陜西省西部,在當時屬于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zhàn)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代才參與中原爭霸。
二、秦國的發(fā)展
秦國建國幾百年卻都沒有一個十分有作為的君主,一直到秦穆公時期,秦國才有了和山東各國爭雄稱霸的基礎。
秦穆公從晉國用五張羊皮換來了一代名相百里奚(當時是晉國的一個奴隸)。百里奚在主持秦國國政期間,百里奚“謀無不當,舉必有功”,輔佐秦穆公倡導文明教化,實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讓人民得到更多的好處,并內(nèi)修國政,外圖霸業(yè),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統(tǒng)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區(qū),開始了秦國的崛起。
秦穆公在百里奚的輔佐下成了秦國第一代霸主,春秋五霸之一,秦國也走進了其他諸侯強國的視野。
三、秦國的強大
雖然秦穆公時期秦國比較強大,但是跟魏國,齊國,楚國這樣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zhàn)國初期都比較落后。
影視劇當中的秦孝公
到了秦孝公時代,穆公祖制已經(jīng)不能夠滿足秦國的發(fā)展,與魏國發(fā)生河西之戰(zhàn),未能取勝,還丟掉了許多土地。所以秦國迫切的需要改革,秦孝公發(fā)布招賢令,招攬山東各國的人才。
在招賢令發(fā)出以后,有許多人才也陸續(xù)進入了秦國,這里面有一個叫衛(wèi)鞅的人,他是魏國宰相公叔痤的學生。當時公叔痤向魏惠王建議,衛(wèi)鞅是一個治國的大才,一定要重用,否則就殺了他,要不然他去別國會成為我們最大的敵人。然而魏惠王不聽,于是公叔痤就把原話告訴了衛(wèi)鞅,勸他趕緊離開魏國。
衛(wèi)鞅因此逃離魏國,來到了招攬人才的秦國。
衛(wèi)鞅用了三年的時間把秦國的所有地方都走了一個遍,了解了秦國的風土人情和階級矛盾。
秦孝公在組織這些人才進行答辯,就是說出自己的想法,如何能使得秦國強大。在座的各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講述自己的抱負。秦孝公聽了感覺都太虛了,一點都不實際,這個時候衛(wèi)鞅站了出來,說出了秦國的各種利弊,秦孝公被衛(wèi)鞅深深折服,于是拜衛(wèi)鞅為大良造,主持秦國進行變法改革。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qū)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jīng)濟上,主張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戰(zhàn);軍事上,統(tǒng)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于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經(jīng)過商鞅變法后的秦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時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三、秦朝的建立
秦孝公死后,秦國在秦惠文王、秦莊襄王等幾代君主的治理下,秦國國力已經(jīng)具備了統(tǒng)一天下的實力。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1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也給予了秦朝能夠世代相傳,千秋萬世的希望。
他在完成統(tǒng)一后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這些都是福澤萬代的偉業(yè)。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咤風云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chǎn)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tǒng)時代,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