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由于教材、教學以及學生自身等各方面原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以下情境屢見不鮮,如“A生做錯某道題,老師讓其訂正并批改。過不了幾天,A生又在做同類型題時出錯,老師又重復以上訂正過程。”這樣的情境還會出現第三次、第四次……怎樣才能有效克服以上現象的反復出現呢?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常有的現象,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這時教師必須找準錯誤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認識錯誤,糾正錯誤,這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條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我校教師在這方面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一、對癥下藥,分而治之。
學生的錯誤是形形色色的,發生錯誤的原因也是十分復雜的,所采取的措施就必須分別對待,“分而治之”。有的是因教材的難度引起的,如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約數,復雜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等,可以采用強化教學環節,設法分散和突破難點。有的題目表現出來的錯誤形式是一樣的,錯誤的原因卻是完全不同的,這時,教師更因找準原因,分別采取措施糾錯防錯,切不可打個“×”或批評一頓等簡單化手段。
如在教學面積單位和面積單位改寫時,學生既要記住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又要記住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換算的區別,其記憶內容多,容易混淆,學生難以掌握。錯例:8.6平方分米=(0.86)平方米
錯因一:小數點移動錯了。8.6÷100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位數不夠,還少一位時要添一個“0”。可設計以下題組練習加以鞏固。7.5÷100 8÷100 7.2÷1000 0.34÷10 0.98÷100,還可認識整數含隱藏的小數點,如7即7.0
錯因二:進率沒掌握。這是一種隱蔽性的錯誤,乍一看,還看不出來是進率錯了。改正方法:1、為避免錯誤的隱蔽性,讓學生寫出思考過程,展示解題方法。2、用“階梯圖”幫助“記進率”。如下圖:
這幅圖形象直觀地反映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以及高低級關系,改寫時,如果是高級單位改寫成低級單位,就是“下樓梯容易乘進率”;低級單位改寫成高級單位,就“上樓梯艱難除以進率”。 3、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進行比較區別。米、分米、厘米每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而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4、交叉進率:米、厘米是進率100;平方米、平方厘米進率是10000。
×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
錯因三:粗心,由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所引起。在學生掌握了進率和小數點位置移動的前提下,還應教給學生多種檢驗方法。如順向再查一遍,逆向推算等都可查出結果的正確與否。
錯因四:出現反復。根據遺忘規律,在第二天及近階段課開始三分鐘進行強化練習。把易錯的典型題做成卡片,由專人負責,集體練習與個人練習相結合。這樣既利于課堂組織,又能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能力,還給教師的課前板書留了自由空間。
從以上可以看出,如果對學生的錯因找得不準確,不但不能改正錯誤,而且還可能造成惡性循環。
二、課堂使用新型教學用語激發興趣,減少粗心現象,減少錯誤。
粗心的反義詞是“細心”,怎樣才能改掉學生粗心的毛病呢。讓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想想,如果你對一個問題或現象很感興趣,會不會粗心?顯然不會。那就是說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主動學習的動力。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很簡單的一句話,也會激發學生無窮的學習樂趣。
如果你看了以下案例,會有什么想法?
[案例]老師舉起一只手,問一個學生 A:“這里有幾個手指?”“三個。”學生A脫口而出。面對此情此景,老師應該怎樣回答呢?一種是:“錯了。”一種是:“不對。”還有的是:“你再想想。”可是這位老師沒有這樣說,他說了一句話,使學生A非常高興而又充滿著自信和學習的渴望。——他說:“還差兩個就對了。”有誰想過,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不同的說法,就可能使一個學生從差生轉變為好生,讓錯誤自然減少。
在小學沒有好學生、差學生,都是有希望的學生,沒有聰明孩子、笨孩子,都是有潛質的孩子。因此我們應盡可能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評價學生,把評價定位在激勵學生的進步上,改變過去過分強調對學生的橫向比較與劃分層次,重視發現學生在任何一方面的點滴進步并給予充分肯定,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績,樹立信心。
如數學課堂使用新型教學用語評價
學校 班級 學科 時間
課題 執教
教學環節
你認為較好的
你認為不
好的或不
太好的
簡評
新課導入
“你這算式說得很好,‘借’教師用一下。”
一個“借”字充分體現了師生民主平等的氛圍。(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激發興趣)
新知探究
擺數字卡片:12、45、51……
交換位置:21、54、15……
你發現了什么?
從“發現”兩字,看出重視讓學生自己獲得知識、掌握規律。(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一種表現)
鞏固反饋
師伸出五指問:有幾個手指?
生:三個。
師:還差兩個你就對了!
“對不對呀?”“是不是?”“……等于多少?
充分挖掘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興趣,錯誤的答案也不一棍子打死。
這樣的問題沒有太大的活動價值和思考價值,盡可能少問。
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理概括能力,是一種及時追憶能力的培養,“我們”兩字展示出老師和學生是一起學習的,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
教學語言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了解和評價學生學習的重要橋梁。新型課堂用語象春風細雨,滋潤學生的心田,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在這樣和諧的氣氛中,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錯誤的發生。
數學語言要求準確、精練。教師對概念、法則的敘述要準確,不能含糊其詞讓學生產生疑問和誤解。如“位數”與“數位”,“增加了”與“增加到”、“擴大與增加”、“減少與縮小”就不能混為一談。“這個直角沒有畫成90。”這句話自相矛盾等等。
數學語言除了準確外,還應多使用新型課堂用語,使之富有啟發性,學生聽起來也有滋味。夸美紐斯就曾說:“一個能夠動聽的明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該象油一樣浸入學生的心里,把知識一道帶進去”。如我們看到學生有緊張的心理時,多采用以下說法:“這位同學有點保守,不愿把他的想法告訴我們。”一句話會把學生逗樂,也使發言的學生擺脫了困境,順利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數學語言的魅力,使教學順其自然。
三、分層批改作業,加快對中下生的反饋速度。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除了課堂上實施具體的分層教學以外,教師更應該注重在課堂作業批改的問題上繼續“分層追擊”。
首先設立兩個數學課代表,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將學生的作業分為三個層次上交,每個層次在一定時間階段內人數相對穩定。上層,上交課代表A;中層,上交課代表B;下層,直接上交老師。三個不同層次可以互相轉化,即晉級或降級。經過幾個月的實踐證明,這樣做的好處有:1、讓老師心中更清楚,哪些是典型錯題,哪些錯題屬于個別現象,批語更有針對性。2、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加強了同學之間的競爭。3、有利于教師更好地把握時機。如老師由于工作實在繁忙一時無法全部批閱時,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先把下層作業作重點批閱,使教師無論多忙都能及時收集到課堂中最典型的反饋信息,以便授課時調整教學方法,而對一時無法完成批改的作業再擠時間補批,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緩減了特殊情況下可能造成的不良教學后果。
一個班級教學質量的好壞,中上等生人數占主要部分,下等生的成績也息息相關。作業批改順序按:下層→中層→上層,作業的下發訂正順序也是:下層→中層→上層。因為下層作業最先批改好,中層作業次之,上層作業最后批改,充分利用這個時間差下發作業本。這樣做可以盡可能避免學困生的抄襲現象。上等生可以利用這一時間差,鉆研一些比較靈活又有一定深度的題目。教育心理學表明,教師的情緒和精力剛開始作用教學對象時保持高漲,但會隨著對象“作業”的優劣而產生起伏變化,先劣后優的順序會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教師的批閱熱情,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最佳反饋總結,這才是真正的“抓中間促兩頭”。
四、加快學習評價的全面反饋速度,讓錯誤的出現趨向于零。
注意參評對象的廣泛性,做到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面的評價相結合,拓寬作業評價的寬度,全方位、多角度擊破學生的錯誤,讓可能發生的錯誤、已經存在的錯誤無處立足。
一直以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個兩面人,即在校一個樣,在家另一個樣。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學習不好的人回到家后,往往會把錯誤隱藏起來。學生手冊可把家長、教師、學生三者結合,全面反饋,統一教育。
學生的學習評價絕對以教師為主導,仿佛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是理所當然的事,通常教師猶如一名法官,而學生的任務則是訂正和改錯.雖然教師在學習這個雙邊關系中最了解學生,對于學生的學習目標也了解得最全面.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時是最有發言權的.但是對于學生而言,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體會,對于同一張試卷不同的學生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如:這道題是不會做,沒考慮好,或者是太粗心了;對于數學是不喜歡還是對于考試沒有信心,不同的學生感受更是迥然不同.因此學生的自評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價值的.在每周都要進行一次操行分評比,并就這周的表現寫一篇感想,把一周內對數學學習的情感體驗,學習困難和無法與老師溝通的話全部放進這篇文章.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反省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師的反省與提高.而且運用手冊,家長也能有效的參與進來,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家長評價三者的有機結合,讓錯誤的出現趨向于零,促使全班水平達到“水漲船高”。.
五、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把錯誤率降到最低。
學習習慣是指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固定態度和行為。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直接的影響,良好學習習慣是促進學生取得較好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學生將受用終生,而良好習慣要從小培養。不良習慣一旦形成再糾正,那將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們人的成長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學效率與學習效率的關鍵,尤其體現在改正錯誤方面,教師必須緊密結合教學過程,嚴格要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長期的細致的過程,必須從小抓起,長抓不放。例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教師要提出具體要求。學生做作業時,老師不僅要注意學生做得是否正確,還要檢查學生是否按老師提出的要求來做,是否獨立完成作業,按要求做的,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再加獎勵一個“☆”,示范給其他同學看。讓做得好的學生體驗成就感,從而激勵其向更好的方面發展。同時牽引寫的不好學生向好的方面發展。對有抄襲作業等有壞毛病的學生,應以鼓勵性語言教育為主。如:“你如果獨立完成,思路肯定是最獨到的,相信自己!”、“如果你用心去寫,肯定會把字寫得最漂亮!”,隨時反饋學生信息,對于學生點滴的進步以及時表揚,耐心幫助他們,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總之,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我們要帶著愛心去備課,帶著責任心去教學,何愁教育不會穩步前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