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騰訊馬化騰,如今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在業界,馬化騰和騰訊的口碑卻不怎么好,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被冠之以“抄襲大王”的名號。
“馬化騰是業內有名的抄襲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張膽地、公開地抄……”新浪王志東曾毫不忌諱地說。
不可否認,在騰訊的發展歷史中,模仿的痕跡比比皆是。從OICQ到拍拍網,騰訊的身上總也少不了“抄襲”的質疑聲。但是,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馬化騰的“抄襲”其實并不簡單。
1998年底,27歲的馬化騰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創辦了騰訊,開始研發無線網絡尋呼系統。3個月后,騰訊推出了OICQ,也就是現在QQ的前身。即使從當時來看,OICQ也根本算不上什么創新,幾乎完完全全是國外即時通訊軟件ICQ的一個翻版。
對此,馬化騰并不在乎,他認為有前人成功的事例為樣本,后來者創業成功的概率會增大很多,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獲得成功道理。馬化騰認為選對一條有發展前途的路對個人創業是最重要的。新生事物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抄襲”雖然說這不光彩,卻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風險的好辦法,“對于創業者而言,能夠最終生存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有了這樣的心態和覺悟,但是QQ的誕生也并不一帆風順,在OICQ的創始之初,騰訊的幾個創始人進行過激烈的爭論,他們擔心在ICQ已經是世界級品牌,并占領了相當一部分的中國市場,而國內也已經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自己的技術并不領先,也沒有特別優勢的情況下,他們的OICQ是否能得到認同。但在馬化騰看來這是個機會。在馬化騰看來,ICQ雖然占領了相當一部分的中國市場,但是市場上流通的各種版本ICQ并沒有完全解決中國特色的問題。如今QQ風靡的原因,正如很多專業分析人士指出的那樣:“QQ能夠在網上風行,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全符合中國人的消費能力和溝通方式。”
面對變化迅速的互聯網市場,謹慎的馬化騰說:“我不爭第一,沒意義。新產品一出來就要保證穩定,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要慎重。”
正是在這種想法的指導下,馬化騰沒有選擇先自主創新再投入市場的模式,他開始了被業界稱為“抄襲”的“后發而制人”的戰略。對外界的評論,馬化騰不以為然:“抄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吸收,是一種取長補短。”在IT領域只要好的東西就難免被模仿抄襲,這是不可否認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騰訊開始向已取得成功的軟件、游戲、聊天工具、網絡購物等等領域學習,在模仿后又加上自己的特色,互聯網上最流行的元素都可以在騰訊里找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騰訊的用戶陣營中。
在馬化騰的苦心經營下,騰訊成為了業界的領先者。但馬化騰深知,在互聯網行業中,沒有永恒的風光。今天的老大很有可能明天就被后來者挑落于馬下。而成為業界的領先者后,騰訊也會轉變成被模仿的對象,“高處不勝寒”,位于頂峰,就注定孤獨,而要保持頂峰的地位,也就不能一直模仿,這對于馬化騰“后發”的策略而言,無疑是一個考驗,因為總有一天“模仿”會沒有對象。因此,成功之后的馬化騰也開始注重自己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