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統一后長治久安,且有更長遠的發展,德國沒有任何選擇,只有將首都從西德的波恩遷往東德的柏林。
自二戰之后,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1949年5月,美、英、法三國的占領區合并,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同年10月,蘇聯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
此后,德國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國家。
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之后,德國終于看到了統一的希望。
當時,由于長期的軍備競賽,再加上美國的圍追堵截,蘇聯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也因此,其對東德的控制力也不復當年。另外,當時東德的經濟發展也落后于西德,導致了大量東德民眾走上街頭抗議。
此時,西德迅速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完成了和平統一。
最終在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停止工作,所有駐外使館全部交付西德。第二天,兩德正式宣布統一,并且在柏林舉行了統一慶典,隨后,德國開始謀劃遷都到了柏林。到了1991年6月,德國議會通過投票決定在2000年之前完成遷都。
看到這兒,很多人納悶,在兩德統一的進程中,明明是西德占據主導地位,甚至可以說是西德“吞并”了東德。可為什么統一后的德國卻要將首都遷往柏林?
當時,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冷戰,東德和西德的經濟相差較大,東德的人均收入僅有西德的一半左右。而等到兩德合并時,由于西德“吞并”東德,因此,東德馬克退出市場流通,而西德的馬克則成為兩德共同的貨幣。
這一次貨幣改革,直接導致了東德本就弱勢的經濟雪上加霜,無數的東德工廠倒閉,使得收入本就低于西德的東德民眾紛紛破產,失業率一度達到20%以上。再加上政府部門的改革,東德的民眾積攢了相當的不滿情緒。
此時,德國還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形勢。
說句實話,德國的統一,是很多大國不愿看到的,最明顯的就是西德在冷戰時期的小伙伴英國、法國。
對于英國而言,歐洲的團結、發展是英國不愿意看到的。英國最樂于見到的局面就是大陸均勢,所有勢力保持平衡。如此,英國才能玩離岸平衡手,避免自己被邊緣化的命運。
為此,撒切爾夫人曾說;
如果讓德國人控制局勢,那么,他們就將統治東歐,其他國家應該聯合起來避免這種事態的發生。
因此,對于德國走向統一,英國是持強烈反對意見的。
另外,對于法國而言,分裂的德國已經在歐共體內擁有不小的話語權。而德國統一后,無論人口、經濟,以及工業實力,都要強于法國,此后,德國的影響力勢必會在歐共體內和法國形成競爭,甚至是威脅法國的領導地位。這也讓法國對德國的統一持反對意見。
再說美國。對于美國而言,德國當時的統一存在太多太多的不確定性。比如,蘇聯為何會同意東德是并入西德,這其中,西德和蘇聯達成了什么交易?這個交易是否會危機自己在歐洲的勢力。
另外,德國統一后,實力必然驟增,是否會脫離北約,和自己唱對臺戲?
國內的動蕩,以及周邊大國的反對,一切的一切都成為了德國統一后走向穩定的障礙。
為此,德國和蘇聯達成協議,答應給予濟援助和貸款,并承諾放棄加里寧格勒的領土要求,以此換來了蘇聯允許兩德合并后繼續留在北約。
而美國看到德國實現統一后可以繼續留在北約,便不再阻止。
看到美蘇不再阻止,英法能力有限,自然也不再強烈反對。但是,人心隔肚皮,誰知道英、法,或者其他國家會不會使壞,挑撥原東德民眾的不滿情緒。再說了,就算沒有外部勢力的挑撥,原本東德民眾的不滿情緒一定會影響德國統一后的穩定。因此,遷都成為了一個好辦法,一來可以促進原東德地區的經濟發展,消除當地民眾的不滿情緒,二來還可以加強對原東德地區的控制力。
冷戰末期,蘇聯的加盟國、衛星國已經紛紛謀求脫離蘇聯而獨立,比如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等等。而這些剛剛脫離蘇聯掌控的國家大部分實力弱小,急需西方國家的支持。
此時,德國的地緣優勢再一次凸顯出來。柏林幾乎是歐洲大陸的地理中心,處在東、西歐交通的關鍵節點上。德國將首都遷回柏林,便可以將自己的影響力深入東歐國家。以此加深對東歐國家政治、經濟上的滲透、控制。為將來德國的商品尋找市場,助力本國經濟的發展。
當然,還有不可忽略的一點是,柏林在歷史上一直是德國的首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說是德國統一的象征,遷都柏林也是大部分德國人眾望所歸的事情。
最后總結,德國統一后,由于復雜的國際關系,再加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民眾不滿情緒,種種一切都成為了德國不安定的因素。遷都柏林可以促進原東德地區經濟發展,增加對該地的控制力,從而維持統一穩定。
另外,東歐劇變,原本蘇聯控制下的眾多衛星國紛紛獨立,急需尋找新的靠山。此時德國遷都柏林,可以更快的將自己的影響力打入東歐,對德國的經濟發展有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