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出自甘肅的鎏金銅飾,寬約20公分、24公分,與《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甲胄復原》中提到一種出土于四川的璜形鎏金銅飾十分類同,該書認為是古代巴人鎧甲的一部分。
不過,從此類器物的分布地域判斷,很有可能是古羌人的項飾。四川的璜形鎏金銅飾(不晚于西漢),應與古代羌民族南遷有關。
《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甲胄復原》中有關璜形鎏金銅飾的介紹。
羌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說文》說羌是“西戎牧羊人”,其最初廣泛分布于中國西北黃河上游廣大地區。《史記》上提到“禹生西羌”,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大多也跟羌族有關。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中國最早的夏朝是以羌族為主體的國家,羌族的一部分成為了今天漢民族的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發動大規模征服和兼并西戎(諸氐羌部落)的戰爭,居住在甘青一帶的古羌人中,有一部分南遷入我國西南各地(見《后漢書·西羌傳》),這是史籍記載的先秦時期甘青地區羌人較大的一次南遷。在古代連綿的征戰中,羌族分崩離析,瓦解為無數的部落,并不斷四處遷徙,在遷徙征戰中,不斷被別的民族同化。向南遷徙的羌族先民以西南橫斷山幾條西北東南走向的河流為走廊不斷南遷,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彝族,藏族,納西族等西南少數民族。只有其中一少部分在今天的汶川及其相鄰地區停留定居成為今天的羌族。
相關研究證實,西南山地先秦時期考古遺存受到甘青地區考古遺存持續不斷的影響(見《先秦時期的青藏高原東麓》科學出版社)。西南山地對甘青地區諸考古學文化的傳播遷徙具有較強的“拉力作用”:地理相鄰和自然環境相近是甘青地區諸考古學文化對西南山地傳播的重要條件,但人口壓力的增加、氣候變冷導致的生業方式改變以及人們始終對“宜居地”的向往等是甘青地區諸考古學文化向西南山地傳播的重要原因。此外,西南山地人口相對稀少、阻力更小也可能是一個重要因素。
彝族祖先的主體部分是從甘青一帶南下的古羌人,從彝族的裝束中還能看出璜形項飾的影子。
金項飾在歐亞草原早期游牧人文化遺存中并不少見,西北地區古羌人的璜形鎏金銅飾應該正是直接受到草原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
下圖為甘肅天水馬家塬戰國西戎墓中出土的項飾,詳見《馬家塬戰國墓地2008-2009年發掘簡報》。簡報僅提到項飾有金銀各一件,沒有披露更多細節。從外形上看較為寬大,璜形鎏金銅飾與之最為接近。
下圖為河北延慶軍都山春秋山戎墓中出土的金項飾,詳見《軍都山墓地——玉皇廟》考古發掘報告。
境外出土的金項飾。
金項飾更早的淵源或許還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下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里的古埃及金項飾。
愛爾蘭早期青銅時代金項飾。
歐亞大陸的金項飾。1、德國早期青銅時代金項飾;2、斯基泰金項飾;3、圖瓦共和國阿爾贊2號墓金項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