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捺缽
四時捺缽是游牧、漁獵文化在政治領域的一種特殊表一。遼國雖然有五京,但遼國的皇帝并不常住京城,他與重要的朝臣一起,隨寒暑、逐水草,巡行于四季捺缽地。捺缽活動除了捕魚、雁、狩獵、避暑外,還包括拜天射柳、祭山祀祖、商討國事、處理政務、接見外國使臣、接納附屬國和附屬部族(落)的貢品等政治內容。因此,遼的全國政治中心是流動的,隨著皇帝的行蹤轉移而轉移。
遼代四時捺缽地點統計
《遼史》所記載的捺缽
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 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接缽”。——《遼史·營衛志》
朔漠以畜牧射獵為業,猶漢人之劭農,生生之資于是乎出。自遼有國,建立五京,置南北院,控制諸夏,而游敗之習,尚因其舊。太袓經營四方,有所不睱;穆宗、天祚之世,史不勝書。——《遼史·游幸表》
馬鞍 | 赤峰大營子駙馬贈衛王墓出土
天下第一契丹鞍
宋太平老人著《袖中錦》中“天下第一”條目下稱:監書、內酒、端硯、洛陽花、建州茶、蜀錦、定磁、浙漆、吳紙、晉銅、西馬、東絹、契丹鞍、夏國劍、高麗秘色、興化軍孑魚、福州荔眼、溫州掛、臨江黃雀、江陰縣河豚、金山咸豉、簡寂觀苦筍、東華門把鲊、京兵、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長老、京師婦人,皆為天下第一,他處雖效之,終不及。
內蒙古博物院藏
鑲玉銀馬絡頭
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鑲玉銀胸帶、鎏金銅馬鐙
通遼市祭曼旗青龍山鎮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鑲玉銀胸帶、鎏金銅馬鐙
通遼市祭曼旗青龍山鎮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四季山水圖
四季山水圖繪制于遼慶東陵中室。遼慶陵遺址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黑山山谷中,分東陵、中陵和西陵。黑山在遼代稱為永慶山,后改稱慶云山,因而名陵為慶陵。慶陵曾被多次盜掘。1997年,遼慶陵并入“遼陵及奉陵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季山水圖再現了契丹皇室四時捺缽之地的優美景色。
春壁畫(摹本)
春壁畫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景象,起伏的山坡中間流動著一條剛剛解凍的蜿蜒小溪,溪中游弋著寒鴨、鴛鴦,山間復蘇的雜草、美麗的杏花、叢生的嫩柳以及奔跑的小鹿,一派春意盤然、生機勃勃的北國風光。
夏壁畫(摹本)
盛夏時節幽深的山谷、郁郁蔥蔥的樹林、湍急奔騰的河水以及身輕體健的梅花鹿和翻飛的燕子,一輪紅日在以石青、石綠為主的色調中冉冉升起。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秋壁畫(摹本)
秋壁畫是保存最好的部分。畫面表現山坡、樹林、落葉,地上有追逐及鳴叫的鹿,天空有飛鳥數列,表現了候鳥春去秋歸的情景;紅色的霜林使秋天的色彩更為鮮艷。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冬壁畫(摹本)
寒冷的雪地、寂靜的山間、枯樹與灌木,在一種灰黃的色調之中,給人“冬山慘淡而如睡”的印象。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五代 胡瓖 《出獵圖》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備獵圖 | 敖漢旗克力代鄉喇嘛溝遼墓出土
備獵圖表現的是春獵出發前的情景。共繪有5個契丹男子。前排右數第一人為袖手的青年,腰右帶上掛一黃色扁鼓。第二人為蓄胡須的年長者,右手似戴手套,擎一淡紅色“海東青”,左手作撫摸鷹之胸部羽毛狀。第三人為青年,雙手捧一雙白面藍里高筒靴。后排右數第一人為青年,雙手抱一紅色琴。第二人為壯年,蓄八字胡,右手握一紅色弓,左手執箭2支。侍者們所擎之海東青、所持之弓箭、腰間所掛之扁鼓、所抱之琴,這些都與墓主人春獵相關。
內蒙古史前文化物館藏
提罐人物圖
敖漢旗羊山遼鎮出土
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藏
帶鞘玉柄銀錐 | 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銀錐錐末端圓形中空,圓柱形玉柄嵌入其中。配有鎏金銀鞘。史料記載稱“國主射獵,領帳下騎,擊扁鼓繞泊,驚鵝、鴨飛起,乃縱海冬青擊之,或親射焉。國主皆佩金玉錐,號殺鵝殺鴨錐。”史料還記載了錐子用途及擒獲天鵝后的宴會場面:“鶻擒鵝墜,勢力不加,排立近者,舉錐剌鵝,取腦以飼鶻。救鹡人例賞銀絹。皇帝得頭鵝,薦廟,群臣各獻酒果,舉樂。更相酬酢,致賀語,皆插鵝毛于首以為樂。”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琥珀柄銀刀子丨 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銀刀刀身細長,刃部鋒利,末端成錐形嵌入琥珀柄中。琥珀柄圓柱形,末端刻一“王”字。配有鎏金銀鞘。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交頸鴻雁玉佩
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魚形玉盒
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雙魚玉佩
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回首鴨形瑪瑙飾件
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影青銅扣印花四魚洗
舊藏
首都博物館藏
瑪瑙臂鞲
赤峰市松山區大夫營子遼墓出土
赤峰市博物館藏
玉臂鞲 | 法庫縣大孤家子鄉李貝堡村遼墓出土
遼代狩獵放鷹者將臂鞲置于手臂上,以防止被鷹抓傷。《說文解字》:“鞲,臂衣也。”鞲最早用皮革制作。遼代臂鞲多為玉石質、金屬質。
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魚叉 | 巴林左旗白音溝鄉出土
漁叉為三股式,其不同于農具中的垛叉之處,是叉尖有倒刺,因而可以確認為漁具。《遼史·游幸表》:統和二十年九月,“叉魚于遼河”。可知捺缽時有以叉捕魚的活動。除了義魚,還有鉤魚活動。法庫遼墓出土有鐵鉤子。張舜民《使北記》說:“正月鈞魚海上,于冰底鉤大魚。”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