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結論
一、創業板存量商譽規模高企,發生減值的空間大,業績承諾集中到期可能是創業板商譽減值風險的一個“引爆點”,企業盈利整體下行背景下,業績承諾完成起來更加困難。截至2018Q3,創業板(剔除溫氏股份)存量商譽規模為2746.28億元,占含商譽公司總體凈資產的比重達23.61%。2018年是業績承諾到期最高峰后的第一年,出現大量被并購公司業績變臉的可能性增加;另一方面,2018年業績承諾到期的事項數量仍然在高位,從歷史數據來看,業績承諾到期當年的承諾完成度為承諾期中的最低水平。另外,宏觀經濟疲弱、企業盈利整體下行的背景下,業績承諾完成起來可能更加困難。
二、商譽減值信息通常在年報中披露,而創業板商譽減值風險將在1月中下旬創業板年報預告集中披露時暴露出來。根據要求,上市公司至少在每年年度終了時進行商譽減值測試,導致商譽減值信息在半年報和季報披露較少,而通常在年報中披露。創業板所有公司需要在次年1月31日前披露上一年的年報預告,從歷史披露節奏來看,創業板年報預告的披露時間點集中在1月中下旬,年報中存在商譽減值風險或明確表明將要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的公司會在年報預告中有所表述,目前共有9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披露了2018年年報預告,其中18家公司對年報中存在的商譽減值風險或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的情況進行了說明,高于去年同期的8家。
三、7點跡象表明可能發生商譽減值。1)被收購企業業績和現金流惡化,特別是業績承諾未實現;2)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發生明顯不利變化;3)技術壁壘低或更技術更新換代較快;4)核心團隊發生不利變化;5)特許經營權、相關資質等發生變化;6)市場報酬率提升導致折現模型中的折現率上升;7)子公司面臨來自海外的風險。(具體案例分析請見正文)
四、創業板商譽減值的行業特征:傳媒、計算機、醫藥生物、電子等行業發生商譽減值的規模較高、公司數量較多。從減值規模來看,創業板中電氣設備、傳媒、計算機、醫藥生物、電子行業2017年發生商譽減值的規模相對較大。從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的公司數量分布來看,創業板中醫藥生物、計算機、傳媒、電子、機械設備2017年發生商譽減值的公司數量相對較多。
五、創業板商譽減值個股特征:1)三季度商譽/凈資產比重較高的公司發生商譽減值的規模可能越大。通常情況下該比例越高,表明公司前期進行了高溢價并購;2)當期業績承諾未完成的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準備概率相對較高。相較于業績承諾完成的公司,業績承諾未完成更可能表明被并購公司經營出現了問題;3)上一期業績承諾未完成且計提了商譽減值準備的公司,本期繼續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的概率較高。上一期業績承諾未完成且計提了商譽減值準備表明被并購的公司不僅當期業績出現下滑,且有明確跡象表明其在未來的業績也低于形成商譽時的水平,那么未來業績持續惡化的可能性上升。
六、創業板中的三類公司2018年年報可能面臨較大的商譽減值風險。1)明確在年報預告中披露了商譽減值風險或商譽減值準備計提情況的公司;2)截至18Q3商譽占凈資產比值相對較高的公司;3)去年業績承諾未完成且已經計提了商譽減值的公司,并且對該業績承諾未完成的子公司所對應的商譽減值計提比例較低。
風險提示:商譽減值情況與預期不符、宏觀經濟下行、監管政策收緊等。
(文章來源:國金證券)
(責任編輯:DF078)